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7 毫秒
1.
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的立场来理解作为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这是对唐·伊德思想的一种误解。由于在悬置和变更等基本概念上与胡塞尔现象学出入甚大,后现象学只能算是一种修正主义的现象学;在哲学观和技术观上,后现象学更多地是汲取了杜威实用主义的观点;利科的解释学及对文本概念的广义理解,决定了后现象学必然是一种以探究人工物的意义为旨归的物的解释学。在理解伊德技术哲学时,实用主义和解释学是两个重要、但被忽略的维度。  相似文献   

2.
反思与本文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阐明利科反思概念与传统哲学反思概念区别的基础上,探讨了利科反思概念在其解释学中的地位,指出利科的解释哲学就是反思哲学.文章还说明了利科一开始曾以含有字面与隐含双重意义的“象征”作为其解释学的对象,但这样会导致“解释的冲突”,所以,利科后来以本文作为其解释学的对象.利科的本文解释理论既摆脱了伽达默尔的语言中心主义,又不同于德里达主张的非中心论,转到了“本文中心”.但利科解释学仍然面临着理解的普遍有效性问题.  相似文献   

3.
利科的解释学不仅提出了阐释“本文世界”的任务,而且基于“本文的运作”与人的“行动”的相似性,进一步提出了阐释社会行动的辩证法,揭示了从本文解释学向社会现象学扩展的合法性。解释学也是一种社会理论或社会研究方法,因而可以像阅读本文那样认识社会行动,这种看法虽然略显简单,但对于拓宽社会认识论的视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4.
非控制行为与非语境话语等非理性因素在解释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体包括意识形态批判、精神分析学、情感与信仰等,揭示出"理解的绝对性"在于理解的非理性因素方面。如果它们被忽视,就会造成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理解。这些非理性因素也常在人本主义学说中浮现身影,如尼采的超人意志等。哈贝马斯和利科看到了这一点,顺带着认识论、方法论的补充,他们在"崩溃的理性"帝国中重建了以海德格尔和伽达默尔为代表的以现象学为理性基底的本体论解释学。  相似文献   

5.
从技术文化批判理论发展脉络的视角探讨技术哲学经验转向所面临的问题,即通过对海德格尔存在论现象学立场与他在技术哲学研究方面采用的解释学方法论的矛盾的解析,讨论了技术文化批判经典理论存在的问题;以此为出发点,讨论了当下技术的文化研究在经验方法上的不彻底性,从而阐明了技术文化研究走向"切身化"经验方法的必要性;讨论了对技术展开"切身化"研究的基本思路,以此作为深化技术哲学经验转向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文章指出,利科基于现象学和解释学传统,把语言形式运用于文本的评论分析,把文本的隐喻伸展到社会行动,热衷探测文本的内在结构,为理解象征提供了新的模型。利科专注本土化的描述及阐释,在社会生活的非透明性和解释过程的不完善性的基础上强调解释冲突。他给予包括格尔茨在内的大批人类学家潜在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意识是"我能"——梅洛-庞蒂的"我能"现象学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经验论把世界看做意识的状态从而低估了意识,而理智论则把世界解释为状态的意识从而高估了意识这一情况,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认为意识不是我思而是我能,旨在超越经验论与理智论。梅洛-庞蒂的我能现象学直接影响了利科的自身解释学和福柯的自身关切的伦理学,在20世纪哲学界具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8.
复旦大学哲学系、复旦现代哲学研究所和中国现代外国哲学学会现象学专业委员会于1997年10月6日至9日在上海复旦大学共同举办第三届全国现象学研究年会。这次会议的参加者除了来自祖国大陆的许多高等院校、社科院、出版社的现象学研究人员外,还有2位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教师及他们的6名研究生,和一位来自瑞士的现象学家霍伦斯坦伍.Holenstein人会议主题为“现象学与解释学”。与会者对现象学与解释学的关系、现象学一解释学运动中的人物和学说、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认知科学的贡献以及在人文科学和文化交流中的应用等问题作了专…  相似文献   

9.
伽达默尔的教化解释学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伽达默尔的解释学可以称为"教化解释学",本文主要从八个方面作了论述,依次说明了伽达默尔教化解释学的理论背景、直接缘起、与人文主义四个概念的关系、对康德美学的批判意义、与哲学解释学其他基本概念的联系、同海德格尔的实际性解释学之间的差异以及总的评价,从而揭示了"教化"在伽达默尔解释学中的开端和基础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德里达和利科围绕隐喻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进行过一场争论.德里达从解构主义的立场出发,认为形而上学语言是由抹去了来源的隐喻构成的,形而上学必定随着隐喻的自我毁灭而毁灭.利科则从解释学的立场出发,维护哲学话语相对于诗歌话语的独立性,并根据他关于隐喻中的语义更新的理论批评德里达的观点.这场关于隐喻的争论不仅反映了德里达和利科对哲学和语言关系问题的共同兴趣,也显示出两人哲学思想的根本分歧.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认为,战后法国哲学创造性地将本世纪的现象学与存在哲学同传统哲学及语言学(语义学)联系了起来,保尔·利科的解释学是这方面的一个极有意义的进展,并且突出地表现了与英美分析哲学的兼容性。作者指出,通过对时间性概念与语义概念的强调,利科超越了法国结构主义的呆板框架,也扩展了解释学本身的视野与深度,从而使得“结构”与“事件”的对立(即“解释学的冲突”)成为富有积极内容的哲学课题。此外,通过对欧洲思想传统的创造性解释,利科揭示出古代希腊的“视觉中心论”与希伯莱的“听觉中心论”正期待着在新的哲学基础上的统一,而这也正是哲学的希望所在。本文涉及到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概念,如主体与客体、本质与现象、本体与存在、意志与自由、知识与信念、共时性与时间性、历史性与“在场”、表象等等,作者的细致阐述当能为读者提供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分析哲学、实用主义、现象学、解释学和批判理论是目前五种主要的技术哲学研究进路,它们由于对技术预设了不同的本体范畴,致使在技术的自主性和价值负荷这两大关乎技术本质属性的问题上有着对立的看法.实际上,知识、工具、解蔽方式、文本、环境等备选的本体范畴只是技术作为多要素系统在不同视野不同维度中的呈现.通过对技术的属物与属人的二重维度分析可得,物性与人的目的之间的相对契合是技术的内在矛盾,这导致技术在属物的维度上具有现象学和解释学进路所体现的自主力量,并且宜于接受分析哲学价值中立的分析;而在属人的维度上则如实用主义所强调般是受控的,并且需要批判理论进路反思其价值负荷.从而技术哲学的多元进路在属物与属人二重维度张开的平台上交汇,为其技术本质观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13.
解释冲突的公断(Ⅰ)——论利科对当代诠释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当代诠释学领域中,各种诠释学理论相互冲突,方法论与存在论之间的冲突就是其中之一。利科立足西方哲学传统,通过现象学、语义学与反思环节,对诠释学方法论与存在论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公断,解答了解释的冲突。  相似文献   

14.
利科在《时间与叙事》中为建构其叙事时间理论而对康德的时间观作了批判性解读。利科通过深入考察《纯粹理性批判》,首先阐明了康德之“不可见的时间”是一种关于经验对象的先决(先天)条件,标明“时间”在康德那里开始了“本体”化的积极尝试;其次指出了康德的时间观所面临的理论疑难;最后还讨论到了康德的时间观与前康德哲学时间观的渊源关系。利科的上述“解读”充分彰显出康德时间观建构在西方哲学之时间性问题探讨上的特殊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15.
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现代哲学思想、现象学、解释学是教育叙事研究的哲学基础。在后现代哲学的否定性、多元化和差异性思维方式影响下,教育叙事研究体现出鲜明的后现代特征。现象学的生活世界理论、交互主体性理论和现象学方法是教育叙事研究直接的理论来源。解释学关于“理解”的观念,对以“理解”为核心的教育叙事研究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海德格尔在现象学之路上,先后受邓斯·司各特和埃米尔·拉斯克的影响。在他们的思想基础上,海德格尔批判地吸收胡塞尔的意识现象学,阐发自己独特的“形式显示的现象学”——实际性的解释学。海德格尔认为任何显现都是“形式显现”。他认为司各特的“范畴”相当于拉斯克的“有效性”概念,有效性“自己证明自己”,自身给出意义,而不是通过还原到心理主义的层面来证明自己,这进一步批判了意识的优先性,证明了情绪对此在生存的基础性。海德格尔通过此在的超越性、先验性,指出了胡塞尔的明证性、悬搁、意向性等概念都是不彻底的概念,它们注定不可能在论证知识的绝对根据中有所作为。通过对此在的“生存论”、“存在论”的论证,哲学的主题也发生了改变,意识现象学成为存在论现象学中的一个分析环节并被扬弃,此在、生存、历史性、时间等“元素”进入哲学的视野。正是通过对历史性、活生生的生活两个维度的思考,海德格尔才把胡塞尔的狭义的现象学发展成广义上的现象学——实际性的解释学。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任何学术思想都有其特定的时代和文化背景为理论前提,把被称为“哲学解释学的先驱”的施莱尔马赫的理论观点放在18至19世纪整个浪漫派运动中加以考察,认为当代解释学的本性和根基就是浪漫精神.按照这一思路,作者对施莱尔马赫在解释学发展史上的位置,以及当代哲学解释学产生的根源和发展的脉络等问题,都进行了一些新的论证.  相似文献   

18.
论现代解释学的范式转换及其存在论走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解释学范式从认识论向本体论的转换,根本原因是传统解释学在面对实证主义与历史主义挑战时,陷入了一个内在的困境,这个困境的实质是近代主体性思维方式的内在矛盾。胡塞尔企图通过现象学解决这个矛盾,但是没有成功;海德格尔通过现象学与解释学相结合,最终促使伽这默尔实现了解释学的存在论转换。  相似文献   

19.
现象学的创始人胡塞尔与哲学人类学的创始人普莱斯纳之间有一段不太长的师生关系。由于普莱斯纳在他学习的一开始就已经具备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因而对胡塞尔的现象学持有怀疑与批判的态度。胡塞尔对普莱斯纳的首要影响在于撇开所有理论,面向实事的要求;其次在于意识的意向性和先天本质方面的主张。此外,胡塞尔的哥廷根讲座“自然与精神”也对普莱斯纳哲学人类学思想的形成有启示作用。尽管哲学人类学曾受到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批评,从现象学到哲学人类学的发展也仍是《逻辑研究》发表以来胡塞尔现象学及随之形成的现象学运动的两个主要展开方向之一。这个方向带有舍勒、普莱斯纳的思想踪迹;另一个方向则带有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思想踪迹,即从现象学到解释学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0.
马丁·海德格尔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哲学家、现象学的重要代表人物和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利用现象学和解释学的方法,对空间现象作了深入的探讨,这对变革人们的思维方式,重新确立和把握哲学研究的主题做出了重大的理论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