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02 毫秒
1.
《野草.题辞》写于一九二七年四月二十六日,这时正是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不久,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质变的关键时刻。《题辞》包括着鲁迅对《野草》思想价值的辩证的认识,它是《野草》的内容的凝炼和集中,又是《野草》的精神的延伸和发展,它还表达了鲁迅对《野草》的深厚感情。认真研究《题辞》,是很有必要的。一九二六年七月,北伐战争从广州出发。鲁迅为南方的革命形势所鼓舞,八、九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成一家之言”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司马迁著《史记》以"成一家之言",其主观动机是在历史叙事和历史批判的史书著述中追求自我价值的实现,即在史书的不朽价值基础上建立不朽之名。司马迁对自我价值实现不懈追求这一精神贯穿在《史记》的创作中,表现在《史记》的每个人物身上。这种精神源自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以道自任的自主精神与耻功名不表于后世的价值取向。司马迁在《史记》创作中不仅表现为对自我命运的关怀,更渗透着对历史发展规律本质的探索和对个体生命以及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相似文献   

3.
出版于1950年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是多丽丝·莱辛一部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虽然该书的出版早了莱恩的生存论心理学经典作品《分裂的自我一对健全与疯狂的生存论研究》整整10年,但是《野草在歌唱》作为莱辛的处女作,不但触及了莱辛创作中一再表现的主题,如妇女的社会地位及生存状态、种族歧视制度等,还审视了“人类的生存”,凸显了现代人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深刻的精神危机.在这点上,莱辛和莱恩的思想不谋而合.可以说,从《野草在歌唱》开始,莱辛就像好朋友莱恩一样对人类生存和命运赋予了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4.
散文诗《野草》灌注了鲁迅全部的哲学爱憎,也是鲁迅全部人格的隐喻映现。如若以伦理学为观照视窗,则可以发现,散文诗《野草》以深晦幽隐的风质内在地体现了鲁迅崇高的伦理真怀,鲁迅在《野草》中积极地表达了其"正当"的"必要恶"情怀,也隐伏地揭摅了他伟岸、全善的道德人格光辉,此外,在大面积沉郁风格的文字背后鲁迅在《野草》中也得到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按摩"与休憩,其中便有他"内曜"终极幸福的亮色闪光,《野草》为卓杰的伟人之所以世纪伟大的至善人格提供了一份伦理精神价值上客观不偏的文本化诗意确证。  相似文献   

5.
运用文献分析法,分析《新语》半月刊的创刊原因、办刊方式与历史价值,进而探析抗战后知识分子对于政治、国家的态度。分析认为,《新语》半月刊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的国家意识,并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电视剧及小说《渴望》中藏匿了一种涵义深刻的修辞学.《渴望》预见到了知识将成为社会的统治性力量,知识社会将不可避免地到来.但是,在社会转型中,在知识分子重要性日显突出的时候,知识分子能否担当起这份历史重任,对此,作品给出了否定的回答.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平行比较的研究方法,阐述了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小说《罗亨》中的罗亭和中国作家柔石的小说《二月》中的萧涧秋两位主人公的异同,揭示特定历史时期知识分子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8.
《野草》体现了鲁迅的多元文化精神,这些多元文化精神相互之间处于一种复杂的关系之中,这种复杂性是《野草》晦涩难懂的主要原因。笔者尝试借鉴尼采的谱系学方法解析《野草》,认为:在《野草》中,鲁迅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东西方的对立,他完整地承传了儒道精神,也实践了佛教的修智;鲁迅同时又很西化,他按照东西方文化精神的各自的特点来接受它们,以至形成了独特的"鲁迅精神"。  相似文献   

9.
《野草》和《画梦录》分别是鲁迅和何其芳具有重要意义的散文诗作品。他们在思想上具有相同的精神特质 ,就是知识分子在革命低潮期找不到出路的孤独和彷徨。但是二者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同时 ,二者在艺术表现和艺术渊源以及艺术影响方面有相似和相异之处  相似文献   

10.
鲁迅和穆旦都生活在重大的历史转型期,鲁迅的创作高峰期在"五四"前后,那个时代是怀疑一切的时代;穆旦则经历了抗日救亡时期和新中国建立以及文革时期,他所处的时代则是不容怀疑的时代,他们都发出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怀疑之音,鲁迅的散文诗《野草》和穆旦诗都具有怀疑精神,因此,《野草》的怀疑精神的历史语境具有传承性就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1.
鲁迅在创作《野草》时,将具有强烈忧患意识的启蒙功利性灌注于清醒执著的艺术探寻中,借助于象征主义的表现手法,以丰富的、深刻的、幽深的甚至是神秘的意象,传达自身生命哲学的体验,造成了艺术传达的幽深和神秘,给人以丰实的精神享受和深沉的艺术启迪,深化了中国现代散文诗的艺术和思想意境。  相似文献   

12.
论《野草》的“空寂”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散文诗集<野草>受日本传统美学思想影响,在植物审美观、无色自然观、"知物哀"方面建构了诗艺的空寂美,体现了诗人心灵境界"空性"、"无分别心"的层面.  相似文献   

13.
《野草》是鲁迅个体精神复杂性最典型的显露,光明和黑暗、绝望和希望、出世和入世,这样的二元对立在《野草》中全面展开,显示出鲁迅精神世界的多层面。从谱系学角度读解《影的告别》,可以看到鲁迅的四重主要的影,也就是四种有生命力的精神:儒家,道家,佛教,西方式个体精神;这四种大的文化多元共生,取长补短,共生生长出鲁迅的精神。鲁迅在《野草》中显示出这样的两面性:绝望的虚无感与反礼教精神;同时他对传统文化又是肯定的。  相似文献   

14.
鲁迅《野草》所蕴涵的生命哲学思想,是鲁迅哲学思想的重要体现。《野草》是对灵魂的一种逼视,凸现了作者心灵深处的爱与苦痛、悲观与绝望。《野草》立足于大地、人间和人的心灵。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是著名的象征主义作品,其意蕴深厚。《野草》象征主义的表现形式为:暗示性的意象符号、奇幻阴郁的意境和苦闷朦胧的心灵独语。其个性特点为:象征主义与现实主义的融合,寓言性象征,传说的形式。《野草》的象征主义色彩受到了来自法国、俄罗斯、日本以及本土文化的影响,经过继承和发展,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  相似文献   

16.
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具有陌生化的诗学特征,尤其体现在语言、意象和叙事等几个方面。虽然陌生化给作品带来了一定的阅读阻力,但同时也使《野草》的生命哲学得到了更有力的体现,表现出诗的意境的极致。  相似文献   

17.
《野草》中潜伏着一种隐逸的精神向度,体现在作品中类隐士的人物形象上和关于死亡的欢喜体验中。这种精神向度是对中国传统隐逸文化的一种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8.
孙玉石的《〈野草〉研究》 ,是作为鲁迅学一个分支的《野草》学正式形成的标志。其最为明显的特点是系统性 ,使《野草》研究从单篇的解析、专题性的论析 ,迈向了体系化的系统研究。第二个突出特点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学理研究 ,反对从主观臆想出发的逞意判断和任意发挥。第三个突出特点是善于以美学的眼光审视《野草》 ,以诗学的思维方式研究这部散文诗。系统性、历史的和美学的眼光这三个特点聚合在一起 ,就形成了全书的重心 :《〈野草〉的艺术探源》。而他最近出版的《现实的与哲学的———鲁迅〈野草〉重释》 ,又是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本《野草》解释性读本 ,与《〈野草〉研究》一起 ,合为孙氏《野草》学著作的双璧。为鲁迅学以及《野草》学的发展开拓出了一条正路 ,树立了一个范式。  相似文献   

19.
对于<野草>的解读历来众说纷纭,大致说来,研究思路存在一个"虚"实"之辨是将它视为一个普遍性的甚至哲学品格的文本,还是将它定位为对现实政治和历史的批判、认知,再或者是对自我情爱体验的曲折表达.解读<野草>应倾向于"实"解,具体是要认识到这个文本对鲁迅个人情感和心理世界的提示.任何角度要有自身的限度,都不能走得太远.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战士真我”及其译作《出了象牙之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翻译的《出了象牙之塔》深刻地影响了1925年前后鲁迅超越生存虚无、回归“战士真我”的重大生命抉择。鲁迅翻译《出了象牙之塔》不仅在时间上与他创作《野草》,“决战虚无”的时间1925年基本同步,而且,在肯定积极的虚无体认以及真正生命价值创造的哲学意味上,在推崇“批判——反抗”现实的“战士”生命方式上,《出了象牙之塔》都与《野草》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