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了真正揭示翻译活动中客观的内在规律,发挥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有必要对翻译进行研究,建立起翻译学,建立起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系统的翻译学,以便对翻译进行多视觉、多方位的探讨.而要建立系统的翻译学,关键在于:认识翻译学中的系统--翻译的内部系统和外部系统.  相似文献   

2.
知识理论方面的学科建设与物质经济方面的建设不无共同之处 ,至少都有个基础问题。没有基础的东西 ,那只是飘渺的空中楼阁。而基础的建立 ,一靠客观条件的自然形成和历史地造就 ,二靠主观努力能动地建设。时下国内乃至国外的翻译界 ,就面临着这么个翻译理论的基础建设问题。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客观条件方面。在我国 ,自董秋斯于1951年第一个倡导建立“中国翻译学”以来 ,便引发了一场关于要不要、或有没有“翻译学”以及翻译是不是、能不能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公开争论。近些年来这一争论高潮迭起 ,书刊和学术会议上每每唇枪舌战。“冰冻三…  相似文献   

3.
翻译学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的体系框架包括翻译史、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应把翻译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来建设,使之成为一个独立的理论系统  相似文献   

4.
该文回顾了翻译在中国所起的重要作用 ,论述了构建翻译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讨论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翻译学的构想。在讨论建立有中国特色翻译学的构想部分 ,笔者着重讨论了三个问题 :1)构建翻译学要结合中国的翻译实践。 2 )中国翻译学研究范围应划分三大块 :科技翻译、学术翻译和文学翻译。 3)应当有组织有计划地构建中国的翻译学  相似文献   

5.
尽管人类的翻译活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翻译学作为一门学科还只是上世纪末的事。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翻译学的快速发展,国内外学者们的研究方法和思路有较大的差异。本文作者结合东西方翻译学的发展历史和研究方向,从比较文学和国际教育学的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的问题供翻译学者思考。这些思考涉及国际化背景下中国翻译学的国际定位,翻译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以及翻译学研究的国际合作等问题。  相似文献   

6.
论中西翻译理论的兼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莫娜·贝克尔的《翻译百科全书》中关于翻译学科的建设 ,中外译界对翻译学命名具有统一性。根据描写译学对翻译学的理论体系的阐释 ,纯翻译理论的研究具有超语言特性。根据中西翻译学概念发展的相似经历 ,翻译理论具有兼容性  相似文献   

7.
文学翻译不是单纯从语言学开始,到语言学告终.在语言学内部作简单的线性复归运动.它是一个多学科的范畴.它最直接体现的学科为语言学、翻译学和文艺学.语言学:语言学发展的门类日益纷繁,现代语言学有宏观语言学和微观语言学之分.本文论及的语言学属微观语言学范畴,具体指语音学、语法学、词汇学和语义学等类.翻译学:翻译学已经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国外有正式命名翻译学的趋势;国内已有人使用“翻译学”这一名称.我们应当在此领域发展我国的独特体系.本文论及的翻译学指其理  相似文献   

8.
本文旨在探讨当今翻译界关于翻译学、翻译科学和翻译艺术的种种争论。文章力图澄清“翻译学”和“翻译科学”之间的错误混淆。本文认为,“翻译学”泛指研究翻译理论的学问,它并非意味着翻译就是科学。继而,在“翻译是科学还是艺术”的争论上,本文论述证明翻译具有双重性,它具有科学的客观性和艺术的创造性。  相似文献   

9.
董乐山作为一位知名的翻译家,一生译著卷帙浩繁,质量上乘。其翻译作品具有启蒙性,翻译态度具有严谨性,翻译思想充满真知灼见。国内翻译界对其已有一些研究,但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其翻译思想进行的相关研究尚不多见。从生态翻译学视角,对董乐山的翻译思想进行解读和探讨,以期对其翻译活动进行更深入的描述和阐释。  相似文献   

10.
译界对电影片名的翻译不少,其中不乏洞见,本文试图从一个与以往不同的视角——生态翻译学视角,在探讨英文电影片名文体特征及其三大功能的基础上,尝试用生态翻译学理论中的"三维"翻译原则分析英文电影片名汉译。对翻译教学中的电影片名翻译进行研究。从生态翻译学的视角来观察电影片名翻译宜用生态翻译学的"三维"原则为指导,译者进行有效适应与选择,作者期望本文的探析能为其他翻译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1.
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都是古代翻译活动的主流,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远的影响。通过对比发现,中国的佛经翻译和西方的《圣经》翻译都经历了直译、意译、直译意译有机结合的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争执和演变。这些相似的演变历程反映了翻译的种种困难与矛盾,揭示了与语言和文化紧密联系而又超越不同语言和文化系统差别的翻译的本质问题和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2.
人类自有文化以来就有文化交流,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必须以翻译为媒介,因此翻译拥有漫长的历史。在翻译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如同化、异化、直译、意译等门类繁多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对于这些常见翻译方法和策略进行梳理并厘清其内在关系对于翻译学习者来说是十分必要的。这些翻译的策略和方法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有所区别,从语言本身和文化双重角度来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同化与意译是包含和被包含的关系。同样,异化与直译也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探寻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传统译学理论的发展,基本上与翻译史相对应,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四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后的西学翻译以及"五四"新文化运动至解放后的第四次翻译高潮.每次翻译高潮都会同时涌现出大批翻译家和翻译理论.我国传统翻译理论体系从最初道安的"案本"、玄奘的"五不翻"、严复的"信达雅"到后来傅雷的"神似"、钱钟书的"化境",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深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4.
中英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不仅是语言符号的简单转换,更是一种文化之间转换的模式。翻译这一跨文化交流活动的本质,要求我们把文化差异与翻译联系起来研究,否则就会产生误译。中英文化在文化渊源、思维方式和宗教信仰上存在着差异,由此形成了翻译中的障碍。在不同的情况下可采取直译、意译以及变通翻译法。  相似文献   

15.
荷马史诗是西方翻译史上除了《圣经》以外,在所有文学作品中翻译最多最频繁的作品,通过拉丁文献和翻译文本得以传遍世界。文章对荷马史诗中西翻译史作一综合性比较研究,旨在探索其在文本化之后翻译所呈现的特点,以期突出荷马史诗翻译在世界翻译史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当代中国少数民族口传史诗翻译的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上下五千年,翻译在各族人民之间的交往和融合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合译”占据了翻译史的重要一隅。以佛经翻译、《毛泽东选集》英译、马恩列斯著作中译为例,找出不同时代采取合译的共性和个性,从而增进对翻译事业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我国翻译史上以"忠实"作为翻译的首要标准。但文学翻译因其译作者存在对原作理解的不完整性、不同时代译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的时空差异的特点;同时,各个时代的读者也存在其特定时代读者的需要,因此,文学译作具有未完成特性。重译或复译是文学翻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8.
翻译研究历史悠久,研究范式更迭转换.本文对语言学的翻译研究历程进行梳理,进一步反思翻译研究中出现的语言学范式,在探索翻译研究的语言哲学基础上重构翻译研究的当代语言学范式.文章认为,翻译的本质是语言之间的转换,翻译将体验与认知相结合,成为体验与认知为一体的活动.语言学是翻译研究的基础,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在翻译过程的阐释方面,认知语言学范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鲁迅先生在清末民初提出他的"直译"主张后,又于"五四"前后提倡改革中国白话文,并在翻译上提出"宁信而不顺"的看法,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观点,也引起了中国翻译史上的一场讨论.拟分析鲁迅先生的"欧化"翻译观的形成过程和历史背景及其在中国翻译史上所起的利、弊两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翻译文学是近现代中国的一种重要文学形式,它在促进中国现代文学与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为翻译文学书写历史是很有意义的一项学术任务。不过,在书写翻译文学史中,有些问题必须加以澄清,如翻译文学的历史依据何在,艺术属性是什么,翻译家的文学史地位如何确定等。翻译文学史的再写与重写将是一个长期的学术任务,它呼唤更多的学者投入到这个研究领域中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