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近年来,“重返八十年代”成为学术研究的热点题域.但是,由于缺少“转型研究”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使之成为一种学院化、知识化的叙事话语或时髦标签,遮蔽了“新时期社会文化转型研究”的历史深度及其当代价值,暴露出中国当代思想史研究的浅表化倾向.如何在重返历史现场的过程中揭示当代中国社会变革的历史意义,并阐释其“正在进行时”的当代史意义,需要“转型研究”的理论自觉和方法自觉.  相似文献   

2.
中国视角下的生态女性主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批评是对文学、文化与自然的关系的研究,而生态批评与女性主义批评的结合是文学研究在“向外转”的过程中找寻到的一条独特的道路。它可以涵盖的意义包括:“对将自然作为女性的父权式再现的批判、对女性在博物学史、科学研究、自然写作上扮演的重要角色的修正式再发现;针对开采或利用的伦理学提倡一种‘关心哲学’;对所谓存在于女性与自然间(在生物学或精神上)神秘的亲和关系的复原。”虽然在这场运动内部有众多持不同立场的派别,但生态女性主义批评家有如下基本共识,即对自然的占有和对女性的占有之间存在着重要的关联,对前者的理解必然有助于对后者的理解,反之亦然。换句话说,人类对自然的统治来自一种父权制的世界观,也正是这样的世界观确立了统治妇女的合法地位。在全球化的今天,中国学界也在迅速地响应国外的生态女性主义。一批重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研究成果正在显现出来。一批原本并不受特别重视的写作在生态女性主义的视角下能够赋予新的意义。生态女性主义与生态批评类似,在参与经典的重构中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中国的生态女性主义批评有着良好的前景,这恰恰因为中国的女性还同时背负着历史的负荷和现实的环境压力,而生态和女性运动的结合也特别成为中国妇女解放的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3.
研究中国绘画史最重要的任务,在于阐释不同的视觉语言及其特定含义。理解中国绘画的关键在于其作者用以表达的书法性线条,或谓其形态之“迹”。文章指出,要重建早期中国艺术模拟描述再现的历史,采用一种动态的视点或者“平行透视”进行平面结构分析有助于早期绘画作品的断代。从六朝至宋代,中国艺术家将无穷的创造力集中于无造物主的宇宙之中;宋代之后,个性化或曰自我化则是促成其转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在全体历史概念中,中国(政治)经济学沿着“中国风→中国梦→中国风”路线前行,因此,必须将中华思维学视为“天人合一”的学科工作规定予以统筹规划。通过对中国原理与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关系总议发现,二者互为内容和形式,并且在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指导思想的旗帜下贯通了“马学为魂、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体用关系理解。需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文明地基始终是中国,工作本位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所以务必使之相互嵌套、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不可偏废。中国政治经济学本土构建在于弘扬其中国特色的历史特性,即以发生学为“无”(历史内容规定)、以科学抽象法为“有”(逻辑形式规定),贯彻中华辩证法创造性转化域内的“无”“有”统一,既以“天人合一”为方法论,又以“天人合一”为世界观,通过锲而不舍的努力,中国经济学科基础在实践中得以夯实加固,直至崛起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学巍峨大厦。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之路任重道远,然其于现代语境已悄然开启了文理学科融合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5.
从儒法治国方略看中国古代政治的人治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儒家的德治与法家的法治是两种不同的治国方略。“德治”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其本质是人治。法家“法治”名为法治但仅限于“君下法治”,法对民不对君,君主脱离在法治范围之外,其本质还是人治。儒、法人治方略虽在人性前提(儒家倾向善,法家倾向恶)、哲学依据(儒家找内因,法家找外因)、理论基础(儒家笃信“为政在人”重在人之“德”上,法家笃信“为政在法”重在法、势、术相结合上)、对象考量(儒家针对所有人,尤其是君主;法家针对君下人,排除君主)等方面存在着倾向上的差异和对立,但是二者之间并没有一方消除或代替另一方,而是成为君主专制系统中互补的两翼,这说明中国传统国家权力理论的逻辑出发点是君权,而不是民权。这种只见君权不见民权的传统政治思想正在为近代和现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颠覆,追求民权成为中国政治现代化的主流。  相似文献   

6.
在20世纪中国文化史上,鲁迅的历史中的命运似乎可以称之为一种独特的“两极牵挂”。所谓“两极”,就是历史评判的两个端点。鲁迅的奇特之处就在于他几乎从一开始(当然也是直到今天)就被置于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判断体系之中,同时每一种判断体系又都不断在针对鲁迅“说话”,我们可以将这样的“两极牵挂”概括为历史文化的存在之“结”。值得注意的在于,对于自身在现代中国社会与文化中的这一命运,鲁迅显然早有一种惊人的自觉,也就是说,能够成为现代中国文化之“结”,这又成为了鲁迅本人的自觉追求。我们似乎可以这样来概括鲁迅作为“结”的意义:鲁迅的文化与文学选择深深地“刺入”了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各个关键部位,从而牢牢地“嵌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各个思潮、思想系统,他是以自己的方式“嵌进”而非其固有的自然肌体的一个部分,所以总是“赫然挺立”,与其他种种思想发生着复杂的纠缠——要清理现代中国诸多思潮都必定要返回鲁迅,但仅仅清理这些思潮却又不能理解鲁迅。这就是鲁迅存在的复杂性,也是他如此“扎眼”如此难以“消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必须面对现实,研究现实的新发展、新特点、新需要;面向传统寻求资源;吸收世界各民族的有价值的文艺学思想;研究近百年来文艺学的研究成果即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研究中国20世纪文艺学学术史的意义在于建设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文艺学,因为“中国特色”之根在于本民族的传统,特别是最邻近的传统;历史是在批判与继承、否定与肯定的无数次辩证转换和相互搏击中发展的,而对它最邻近的前一个时代或时期的历史经验教训,更有着特别密切的关系,我国现在的文艺学的学术范型都是在近百年熔铸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为了厘清“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与“中式英语”(Chinese English)的渊源关系,借助语料库工具,逐一检索分析葛传椝最初提出China English概念时所列举的汉英译文例证,发现多数译文依旧属于传统意义上的Chinese English(中式英语),并非与之相互对立、泾渭分明,因此推翻了这一界定。然而,鉴于China English一直被后人直译为“中国英语”广为沿用,且长久以来其内涵与外延不断演化,导致不少学者出现概念混乱和无谓争论,因此,这一概念无法废除,而宜重新界定为“原生英语与中国语境相结合形成的、在形式和(或)内容上具有中国特色的派生英语”,如此方可终止这一乱象。  相似文献   

9.
日本史学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才开始比较有系统、有计划地对中国近代、现代史展开研究。在这以前的几十年中,日本对中国历史的研究虽然数量庞大,从事这方面工作的人员也不少,但是对中国的近代史,特别是现代史,是被认为不入所谓学术之域,而不屑一顾的。即使有对中国近代、现代历史的论述,也只是一些很露骨地为日本帝国主义侵略政策服务的所谓“研究”而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它在东亚大陆上以巨  相似文献   

10.
“乡愁”的理论化与乡土中国和城市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乡愁”作为一个理论概念加以细致考察,能够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一个特别角度.把“乡愁”的讨论,与目前对乡村建设和城市建设的反思联系起来,通过回顾和梳理国内公共媒体领域对于乡愁的不同观点,考察乡愁的内涵及其内在的张力和二元辩证关系,可以发现乡愁与故乡地理、童年历史、公共生活和情感记忆的密切关系,建立起乡愁之地理、历史、公共和自我的四雏框架,用于说明乡愁理论对于乡土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和城市中国的工业遗产保护,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1949年新中国建国之初直到今天,海疆是制约中国成为真正大国的软肋。中国一直在进行着艰难的维权。从以主权宣示为主的口头维权,到实力不济的艰难维权,即使中国已经在南海地区拥有优势,依然面临着不利的国际环境。海洋强国口号的提出,要求中国必须旗帜鲜明地维护南海的海洋权益,采取积极的措施、有力的行动,对付某些国家觊觎中国海权的实力与决心。  相似文献   

12.
伴随着清末国内外环境出现的重大变化,清王朝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西方一些先进制度,其中包括西方近代的邮政制度。清末开始的邮政国有化的推行和管理邮政事务专门机构的出现,推动了中国邮政近代化进程。到民国时期,实现了邮政统一,并日臻完善。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研究》、《中国季刊》、《近现代中国》为中心考察西方学术界20年来的中国近现代乡村研究。西方学术界在中国近现代乡村研究方面,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注重采取由下而上的研究视角,趋向于连接经验与理论、从实践出发认识中国乡村社会,对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党和政府为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奋斗目标,带领全国人民持续向贫困宣战,成功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扶贫成就。基于实现共富的三重向度来回顾中国扶贫70年的发展历程:在历史向度上,中国扶贫道路经历了救济式扶贫、体制改革式扶贫、开发式扶贫、参与式扶贫和精准扶贫等5个发展阶段;在实践向度上,中国扶贫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发挥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相结合的政治优势,积蓄扶贫物质的经济力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中国经验”;在价值向度上,中国扶贫70年所形成的“中国经验”为世界减贫理论、减贫事业的发展贡献出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15.
“民族考古学”自产生以来,学术界对其学术史、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学科定位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讨论,取得了一定成果。中国“民族考古学”理论研究的深入有赖于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加强。只有多学科学者的多角度研究、多学科方法的介入,中国“民族考古学”研究才能在研究实践基础上有所深化、研究理论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6.
德国对华文化政策的出现是同德国的“世界政策”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武力侵华过程中,德国殖民者便认识到了通过文化手段对中国施加影响的重要性.摩洛哥危机的爆发更坚定了德国统治者推行对外文化政策的决心,他们把中国选取为推行这一政策的首要目标.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德国推行对华文化政策的中心机构已经形成.  相似文献   

17.
西部地区新农村建设的五大障碍及其突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在科学分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丰富内涵的基础上,直面西部“三农”问题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五大障碍,并结合西部实际,探讨了西部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突破领域,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我国东部向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态势、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但区域发展越来越不平衡。产业转移是缩小区域差距,促进东中西三大地带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文章在分析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态势和问题的基础上,对中部地区接受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9.
近代中国女警正式设于1932年冬季,世界各强国创设女警的潮流,近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及女警自身的独特优势,使得近代中国女警察的出现成为可能。南京国民政府制定了招收与培养女警的具体方案,并在几个城市得到不错的实施。不少女警从事与男警一样的工作,女警因自身的优势受到特别的训练,说明女性的能力受到重视,他们与公共空间的接触也更大。警察制度因女警的出现而得到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20.
中国和非洲各国在很长时期内都是以小农为主的农业国,中国的农业发展的经验和教训对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对于非洲国家应该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文章将从农业发展的历史和基础、农业政策体系、小农生产模式和农业生产力等四个方面来讨论非洲从中国农业发展中学习的潜力、技术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可行性。在一个内部情况千差万别的大陆,成功地学习中国农业发展的经验,需要像中国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所做的那样,加以鉴别性的引进和适应性的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