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与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两重属性,包含作为文化多样性的表征和作为认同政治的文化标识.文章重点分析了基于文化多样性的非物质文化分类保护策略,并讨论了基于认同政治的保护困境.文章认为,在从事遗产保护与研究的过程中,需要依据以上两重属性,在不同的情境中采用不同的话语与策略.  相似文献   

2.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以文化权利为其法律基石,相关国际公约亦奠基于文化权利基础之上。基于基本人权的视角,作为客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样态、文化价值和人权意义等方面具有文化权利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权利保护主要包括:对自身文化享有权的保护;对文化身份权和文化尊严权的保护;对文化生存与发展权的保护和对文化活动参与权的保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权利保护是国家文化主权特殊表现形态的体现。  相似文献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并非仅是传统社会的遗留物,而是区域社会民众共享的公共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应该立足于其公共文化的属性,通过契合当下社会的保护措施,恢复其公共文化的属性,在社会运行中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公共文化属性的恢复必须突破遗留物思维下的遗产观和商业化时代文化资本论的局限,从人类社会共同体的立场出发,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维系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推动全球社会发展中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4.
文化的人本寓意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物质文化长期存在于民间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实践活动的公共产物。从非物质文化到通过社会命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最经济、可持续的方式来延续共同体的自我认同和社会文化的再生产。根据文化的人本寓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并不直接体现于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属性上,而是体现在与日常生活以及外在客观力量的关联互动中。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依赖于国家在场提供文化传承发展的动力,而国家也必须迎合文化符号的运作规律,特别是日常生活作为文化传承发展场域的必要存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主体间的自觉确保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公共文化的连续性和创造力,从而也能克服国家在场的客观性缺陷以及文化主体可能缺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5.
保护什么、为什么保护、怎样保护,这三个问题依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体现;是人类创造力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他们之间进行交流和了解的重要渠道。在经济全球化和社会转型进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损坏、消失和破坏的严重威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倡导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为了保护人类文化的多样性。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和传统,这是民族的身份证,是民族的基因,对于民族的认同和情感的凝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旅游进程往往在空间和时间上表现为旅游开发的多样性与差异性,而其中的深刻原因是各个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民族文化多样性表现为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存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遗产的活体形式。旅游开发的历史效果必然地包括民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要把握旅游开发的三个维度,从文化遗产的文化属性和资源属性的关系处理上寻找保护与开发的路径。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必须完整把握其历史环境遗存、传承载体和精神内质三个内涵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土性、民族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本特征。提出了区域开发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有效性、保真性和系统性三个重要原则及保护存续空间、优化传承机制和增效社会价值的路径模式。  相似文献   

7.
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语境中,遗产旅游与身份建构和民族文化认同之间关系密切。通过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唤起植根于旅游者的心理意象、情感能量和文化记忆,从而维护和强化道德感、归属感和认同感。文章基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分析遗产旅游与文化认同的内在关联,认为遗产旅游在促进文化认同方面与互动仪式链呈现耦合状态,并作用于主体塑造、情感能量、集体兴奋和行为实践。遗产旅游的互动仪式有助于创新旅游体验,凝聚认同符号,激发情感依恋,汇集情感能量,塑造文化认同。在新的发展阶段,遗产旅游需要嵌入创新性互动实践,借助于数字技术优化文化遗产场景,在互动仪式中建构民族文化认同和铸牢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8.
针对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重申报轻保护、开发性破坏等问题,传媒应承担起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责任,通过舆论引导来提高全体民众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自觉。文章同时提出了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加强舆论引导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学界在研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时,多强调民族认同的文化属性和国家认同的政治属性。以佤族为例,探讨佤族文化中的国家认同意识,进而从民族文化的根源上寻求两种认同的良性整合,有利于维持和巩固一个国家认同优先于民族认同的认同结构,增强边疆地区的民族团结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人类学透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化功能的多层次性及文化的政治性决定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人为保护的必要性 ,文化变迁的常态性使动态保护成为应有之义 ,信仰的社会功能则决定了民间信仰类文化遗产的历史地位和保护价值。在实践层面上 ,文化的整体性使生态性保护成为必然 ,且应兼顾小生态与大生态的保护。我国现有的保护举措缺乏大众参与 ,需要从理解与认同主客位观点差异的基础上 ,汲取“草根智慧”与“地方性知识”,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社区的文化自觉 ,进行参与式保护。同时 ,应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第三方评定、设立濒危名录、改变保护拨款与认定级别严格挂钩等做法 ,防止“文化筛选”与“文化阶层化”,以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是国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内容.以著作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可采用商标权保护模式,促进文化资源向经济效益的转换,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综合保护.商标法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其保护范围,明确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作为证明商标或集体商标申请注册.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民族精神的基本内容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引进校园对大学生民族精神培养的作用,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在校园推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辽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自21世纪始进入中文视野,2004年在辽宁地区重新引起社会重视,但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诸多原因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性消失。虽然保护和抢救的时机稍纵即逝,但是开发利用却可以长久地进行,其中离不开政府的主导作用以及对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应注意民间文化遗产有形和无形的结合,开发和保护并重;整合和协调各方面的利益诉求;制定和落实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利用的管理,同时合理引入旅游市场机制,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存空间。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从微观层面剖析文化生态,对洮岷花儿中“阿欧怜儿”曲令及其文化内涵所生存的文化空间、政府主导的基层实践现状予以了细描。洮岷地区唱花儿、听花儿、聊花儿的文化现象,实为当地的一种口头传统与生活方式,其源出于本土文化生态。断此,传承的文化活水便会成为无源之死水一潭。故“非遗”保护必赖其文化生态组成的文化空间之保护;“主导”作用需到位,不缺位,更不可越位。  相似文献   

15.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迥异于知识产权的特征,能否构建知识产权法律体系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下位概念能否纳入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范畴,也存在同样的争议。从相关国际公约和我国国内法的有关规定来看,利用知识产权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可行性,但可行性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的差异性,而是应该明确利用知识产权法律机制保护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合理的法律保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要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可持续地健康发展,就要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实施科学保护。以人为本是科学保护的前提;遵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规律是科学保护的根本;坚持依法保护是实现科学保护的保障;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传承与创新的关系是实现科学保护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当前,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推进过程中,我国政府、社会机构等相关组织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的关注、重视和扶持的力度。然而随着全球化、现代化的演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依旧遇到了诸多的难题。其中,传承人断层状况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本文从社会学的相关理论——社会分层和社会流动出发,阐释这一困境,并试图寻找有效的途径来改善断层的局面。  相似文献   

18.
近十年来,伴随非物质文化"名录遗产"的数量不断增多,有关"遗产化"的讨论也随之升温。在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的保护下,从学理上探究遗产化的内涵、产生原因及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已经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维度。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砚制作技艺"的遗产化实践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鲜活的个案,而且从中可以发现民间文化在遗产论证、申报与认定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对土家族聚居的渝东石柱土家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梳理后,我们认为,20多年来该县在对土家族民族民间文化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中做了不少工作,出了一批成果,但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了保护的建设性措施。  相似文献   

20.
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所涉问题既具有西部大开发中文化遗产保护的共性,同时凸显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特性。以法律的视角分析研究西部大开发中的新疆少数民族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有益于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的完善与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推动,同时也是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