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全国2000年后备耕地资源调查、历年土地利用变更调查和国土资源统计年鉴数据,分析2005年各省后备耕地资源分布与使用年限差异、开发利用的区域生态风险和开发成本差异。研究表明,全国省域的耕地占补平衡可能出现4种情况:(1)耕地补充远大于占用,可为其他地区提供补充耕地来源的省份;(2)耕地占补平衡已难实现,需要异地补充耕的省份;(3)未来很可能出现耕地异地补充需求的省份;(4)耕地占补平衡保障能力较好的省份。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阶段性、对象性的耕地异地占补政策,作为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2.
人多地少、耕地资源紧缺是福建省基本省情之一。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耕地将是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全省耕地占补平衡的历史和现状,分析耕地占补平衡的潜力及其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建立耕地占补平衡保障机制,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保护耕地资源、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首先对现行的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政策进行了经济学反思,指出其存在没有充分考虑区域差异性、耕地开发潜力大的省份开发耕地激励机制不足及缺乏对耕地保有量外部性的考虑等三个缺陷。然后,基于制度变迁理论,提出了建立耕地占用权的设想,并对其经济效果进行了分析,发现较耕地动态平衡政策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最后,总结了建立耕地占用权交易制度的优越性,为改进耕地占补动态平衡政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占补平衡是<土地管理法>确定的重要制度,必须以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规范占补平衡手段,依法设定耕地占补平衡的考核办法,易地补充耕地必须依据土地利用规划进行.先补后占是保障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前置条件,按质量等级折算是保障补充耕地数量与质量的后续措施,土地开发整理是确保耕地数量与质量平衡的基本方式,科学有序是实现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环节,土地督察是耕地生产能力实现占补平衡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5.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过程中,我国高度重视耕地资源保护工作,目前粮食安全所需耕地基本得到保证,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农村土地整治不断完善.未来十年是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城镇化过程本身仍将占用大量耕地.由于城镇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制度存在缺陷,节地机制没有建立,耕地资源保护形势仍然十分严峻.深层次的原因是,我国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人地关系脱节,在城镇化过程中保护耕地资源的动力机制缺失.建议加大保护力度,完善耕地保护制度;创新保护方式,深化农村土地整治;统筹城乡发展,实行人地挂钩.  相似文献   

6.
“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提出的时代背景是日益尖锐的人地矛盾 ,不断增加的粮食需求压力以及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有关“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认识误区有 :“占一补一”便是“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危及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开垦宜农荒地是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主要措施之一。“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实现的内在机制在于中国土地管理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在农用地分等技术规范的基础上,按照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设计、实施、验收等环节的标准和要求,对农用地分等质量评价体系和土地开发整理设计标准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分析探讨,提出了在标准样地体系控制下,建立新增耕地土地利用系数计算模型,形成了一套适合丘陵地区新增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为土地开发整理质量验收提供依据,为实现耕地动态占补平衡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小康生活》2005,(8):5-5
2004年粮食直补款发放时,一些未纳入政府统计范围,而农民又长期种粮食的耕地(俗称“黑地”)没有领到直补款,农民意见很大。今年财政部出台政策,改革直补方式,将“黑地”纳入粮食直补范围。  相似文献   

9.
近十年我国耕地变化的区域效应及其合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耕地面积减少是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客观需要,生态退耕是其主要原因.耕地面积减少对区域发展具有广泛影响,与自然、经济、社会环境有密切关系,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就耕地占补平衡而言,我国东部沿海属经济发展主导型地区,耕地面积减少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是值得政府高度重视的问题;我国中部属过渡型地区,耕地保护不影响招商引资,与经济发展的矛盾较小,生态退耕有利于农业集约化经营;我国西部属生态保护主导型地区,生态退耕有利于实现水土资源平衡,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耕地保护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0.
文章考察了我国的占补平衡的实际情况,分析了占补平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依照我国的土地法规,利用农用地分等的成果,采取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的方法来解决占补平衡工作的一些问题的思路和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