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7 毫秒
1.
清代荆州市镇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主要体现在其经济功能加强、人口聚集、商业文化特征明显。清中后期,市镇发展也具备城市化发展趋向,但发展体现出不平衡性。清代荆州府市镇经济加快了近代荆州城市从农业城市到工业城市的转型,其历史作用和价值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近代安徽长江流域市镇快速发展,稻米贸易在其中起了支配性作用:稻米贸易带动了一些市镇的兴起和繁荣;多数市镇形成了以芜湖为中心的稻米市场层级体系;稻米是众多市镇的主要商品,稻米贸易成为当地商业的支柱,影响市镇的商业布局,其旺疲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市镇的兴衰。稻米贸易对近代安徽长江流域市镇的发展有如此重要的影响力,是在明清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区域分工的背景下,由近代安徽稻米生产的单一性和偏高的商品率及稻米贸易在安徽工商业中的重要地位导致的。  相似文献   

3.
明清山西市镇经济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市镇,是商品生产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市镇经济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份。明清以来,随着社会商品经济的繁荣,山西境内市镇经济也空前活跃起来。其中,大致可分为商业型市镇、工商型市镇、农产品集贸市镇等几个经济类型。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市镇工商业中已经出现了拥有人身自由的雇佣劳动者,并在日常文化生活中,也出现了与封建习俗相冲突的因素,说明了市镇经济的资本主义萌芽因素。通过对山西市镇经济的研究,对整个社会经济的研究会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近代若干农村地区的若干手工业行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社会变迁:首先,传统农、副业结构、农村种植结构、农民收入结构等发生了变化,地区间的产业分工初露初端倪,农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其次,有利于农村传统市镇的转型与新兴市镇的产生;最后,乡村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农村商人阶层的崛起,农村社会救助能力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5.
都铎王朝时期,英国商业领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革,促进了商业的迅速发展:经济条件的质变是其社会前提;上层建筑的理性化为其提供制度条件;阶级架构的转变为其提供社会基础;文化观念的转变为其提供了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6.
产业间存在外在和内在关联.湘西的内在关联在于其浓厚的文化底蕴.湘西传统发展战略以资源禀赋为导向,主导产业的层次低, 关联度弱,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带动作用有限.湘西的进一步发展要从加强产业间的关联度,尤其是内在关联入手,实施以文化为核心的跨越式发展战略,从而实现湘西经济的崛起.  相似文献   

7.
宋代浙东市镇的经济形态与社会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代浙东市镇兴盛 ,工商业经济发展较快 ,其产业结构和市场体系日趋完整 ,居民结构、社区布局、社会管理和文化生活等方面逐步呈现类似城市的特征。市镇的发展 ,有力地推动了城乡区域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和社会的变革。  相似文献   

8.
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特征及原因析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处于中国封建社会转型阶段的两宋,其商品经济正在经历着一场重大变革,虽然当时主导性的经济仍然是自然经济,但宋代商品经济无疑呈现出划时代的发展变化:坊市制度的打破,商业大都市的形成,草市、墟市的繁盛与经济型市镇的崛起,商业活动的活跃,坊郭户籍的出现,社会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和商税比重的增大,都表明当时的商品经济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经济关系的变革、封建国家惠商政策的实行以及宋代经济观念的转变和富商大贾社会地位的提高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9.
清代的皖江流域是安徽境内极具经济活力的一个地区,其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徽商等客籍商人的推动。作为当时的一支商业劲旅,徽商遍布于皖江流域的重要市镇,从事盐、典、粮食、牙行、棉花、布匹等生意,经营领域甚为广泛,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商业的发展与繁荣。徽商在追逐商业利润的同时,还在皖江流域广施善举,诸如修桥铺路、扶危济困、赈济灾民、主持正义等,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儒家的"仁""义"思想,推动了地方公益与慈善事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清初国家的统一 ,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 ,为粮食贸易的兴盛提供了条件 ;人口增长、农村经济多元化、市镇人口的增加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 ;就长江流域来说 ,下游与中上游不同农作物种植区域的形成 ,良好的市场环境 ,相对宽松的粮食贸易政策 ,便利的水运交通等 ,进一步促进了粮食贸易的繁荣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是市镇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在江南地区,市镇亦然成为镇的代名词。但由于区域自然环境的差异性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尤其在北方边疆地区,镇的类型呈现多样化。具体到陇东地区,镇的类型主要有军镇、驿镇、商镇、混合镇等,但其中以商贸性质的镇为主。另外,历史因素和自然地理环境是造成镇的类型形成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小城镇建设与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城镇建设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不容质疑。目前,我们必须直面正视制肘农村经济发展的小城镇建设的主要问题:规模偏小、建设水平低;布局不尽合理;产业结构不合理、落后;常住人口小于流动人口和暂住人口。唯有充分认识到,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农业产业化、有效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内需以拉动经济增长、控制人口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均迫切需要加快小城镇建设;我们才能在建设规划、结合乡镇企业、结合农业产业化、建立多元投资机制、深化户藉与土地制度改革诸方面下足功夫。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古代,由于时空的演变,"镇"的地理表现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并不专指商镇,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镇类型的划分可因标准不同而异,判定镇的职能当是研究的第一步。在具体操作中,拓展镇为经济型镇级中心地和非经济型镇聚落将有利于解决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在界定商镇属性时,应避免以点代面,以量变代替质变的倾向。加强镇与乡村关系的研究是实现镇研究新突破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就影响边疆地区的发展因素而言,交通运输的通畅和流量是其关键因素之一。由于滇越铁路的兴建和贯通,中外人员和物资交流便捷,红河流域的经济文化兴盛一时,沿线崛起了许多城镇和新兴工商业中心,蒙自、个旧等地区逐渐发展成为影响滇南地区乃至云南的重要城镇。滇越铁路带来了货贸和通行的便利,极大地改变了红河流域地处僻远的边疆区域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铁路给沿线人们的社会观念、生产管理模式乃至行业变化和城镇兴衰等带来了巨大改变。滇越铁路使得红河流域由原先的闭塞落后地区一跃成为云南和西南地区实行现代化和开放的前沿,同时又使得红河流域面临滇越铁路社会变迁之挑战。  相似文献   

15.
清代湖南商贸有三个基本的表现形式:转口、过境与市肆,由此形成了湘潭、郴州、岳阳、常德等几个商品集散中心。明代以降的经济发展,是形成这种贸易与特征的社会背景。这种商贸一方面满足了清代湖南民间社会日常生活的需要,一定程度活跃了城乡经济,催生了一批市镇,在西南边境经济与内地经济之间起到了桥梁作用。同时商贸的发展又是单一的,带有政府强制性的行为。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使得从事这种活动的人基本上为外省之人,本省之贾亦或难见方志史传。  相似文献   

16.
南宋时期,江南市镇掀起一个发展热潮,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农村传统自然经济自给自足模式和封闭单一的社会形态,呈现出城镇文明的部分特征和发展趋向。但发展水平有限,仍处于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17.
清代进入广西城镇的粤商创立并依托会馆,保护其产权利益,构建以亲情乡谊为基石的商业网络,有效地降低异地经营的成本,推动自身的本土化发展,促进了清代广西商业经济的发育成长。  相似文献   

18.
明清抚州墟市就其数量、规模来说 ,超过了同期长江、珠江三角洲水平。尤其是清代抚州一些重要墟市 ,在明代发展基础上 ,已上升为地方商品贸易的中心市镇。尽管抚州墟市为数不少 ,规模可观 ,但始终未能象长江、珠江三角洲那样 ,引发大批工商业市镇的兴起和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而是稳定了封建自然经济  相似文献   

19.
建设与发展小城镇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举措,本文针对河北省区域发展的实际,分析了河北小城镇建设存在的问题,在研究小城镇发展模式的基础上,对建设河北特色小城镇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