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村一品"与现代农业组织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阐述了"一村一品"运动的由来、内涵和实质,对世界各国开展"一村一品"运动的经验做法和我国"一村一品"运动的开展情况加以总结。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一村一品"运动与现代农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提出依托现代农业组织发展深化我国"一村一品"运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就"在古代汉语中常表现为运动动词,包含运动动词所具有的语义要素。随着其语法化进程的发展,"就"所具有的运动动词的语义框架仍然被保留,这成为其转变为时间副词的重要因素。在运动过程中,运动主体和运动目标之间的空间差距投射到时间等领域,导致"就"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相似文献   

3.
蒋介石在设计新生活运动时常常以"外国"作为中国应该仿效的对象。本文分梳蒋介石在外国的经历及其在新生活运动中关于"外国"的言论,指出蒋介石对外国的直接经验有限,而且主要集中在日本,他主要通过间接途径了解外国,并局限于欧美强国。在新生活运动的理论建构中,蒋介石将"外国"的"现代文明"视为反映中国"传统道德"的镜像,从而解决了新生活运动既要求民众行为西化和现代化,又要求复兴民族固有道德的内在张力。而新生活运动中借用了西方殖民话语中"文明"与"野蛮"的对立关系,则将西方列强对殖民地的霸权,内化为国民党政府对国民居高临下的态度。因此,蒋介石在新生活运动中对"外国"的借用和想象,不可避免造成了该运动的内在缺陷,使之无法真正动员民众。  相似文献   

4.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东亚地区就开始出现分离主义运动.目前仍在活动的东亚分离主义运动主要有菲律宾南部的"摩洛伊斯兰解放阵线"、"摩洛解放阵线",缅甸北部的"克钦独立军",印度尼西亚的"自由亚齐运动"、"自由巴布亚运动"与"马鲁古共和国运动",俄罗斯的"车臣独立运动",中国的"台湾独立运动"与"东突厥斯坦独立运动"等.这些分离主义运动分为种族分离主义、宗教分离主义、治权分离主义三类.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有殖民统治后遗症、外国支持、复杂的民族矛盾、受极端宗教主义激化的宗教矛盾、国家内战造成的治权分裂.由于原因复杂,它在较长时间内难获根本解决.但大国的合作有利于遏制分离主义运动的泛滥和促进东亚地区的稳定.  相似文献   

5.
中国"本土化"的环境保护社会运动可称作是中国语境下"公众参与最广阔的战场",其不仅受到世界绿色政治和生态运动社会思潮的影响,而且也是在中国社会转型发展和环境污染恶化背景下,由中产精英人士与生态环境保护组织积极推动和发展起来的社会运动。近年来,在怒江反坝运动、金沙江环境公益维权运动等一系列环保社会运动中,民间环保社会组织无论在资源动员还是组织联盟方面都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该运动的兴起,反映了生态环境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社会发展进程的关键性因素。然在现有体制背景下,中国式的环境保护社会运动,虽能积极寻求与政府的互动机会和"合作伙伴"关系,通过制度渠道获取合法性以及国际资源等,但是仍缺少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系统的支持力,同发达国家公民社会运动在社会资源动员、组织结构网络、人力资源、专业技术、行动能力等方面相比较还存在许多不足与问题。尤其是在"管制"、"控制"社会秩序刚性稳定观的思维方式下,中国国情下的环境保护社会运动还面临着传统发展模式强大惯性、"特殊利益集团"阻挠、公民社会欠成熟以及不同话语分歧等困境,是政府与社会在制度化与非制度化之间互动关系的一种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就是矛盾运动规律,唯物辩证观就是矛盾运动观.矛盾是一切运动的动力,运动是一切矛盾的源泉.宇宙就是物质连环锁链式的矛盾运动过程.根据自然科学家们对宇宙的研究成果,在矛盾运动观看来,宇宙的来源可回溯到高能量"空洞";再而可回溯到"零"和"无"状态.它经过了母子、子孙具有各种不同质的多层次演化.人类至今对宇宙的认识很可能只是它在特大黑洞与明朗宇宙螺旋或波浪运动及其所包含的较小时空局域膨胀与收缩波浪运动中一个半波中的半波宇宙.  相似文献   

7.
近代以来,随着天津开埠通商,天津的娼妓业日益繁荣,在1920年至1925年间达到全盛。在全国废娼潮流和新文化运动"解放""改造"等口号的影响下,天津出现了一场废娼运动。运动以舆论宣传和女权请愿的方式进行,并在女权请愿时达到高潮,但运动结果最终潦草收场,呈现出雷声大、雨点小的特征。天津的废娼运动是一次存废两难的"笔墨"运动。政府的不作为和娼妓面对生存的压力是导致运动失败的重要原因,领导阶层的不彻底性和不坚定也难辞其咎。  相似文献   

8.
"革命权"与"普选权",既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双重历史选择,又是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根据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两难"实践留给其后来者的一个遗嘱性的两难课题。在这一课题的破解过程中,至20世纪初,社会主义运动分化成不共戴天的两大主流运动,即科学社会主义运动和民主社会主义运动。"科学"有"科学"的根据,"民主"有"民主"的道理,不存在谁吃掉谁、谁演变谁的问题。时至当代新自由主义必欲主导全球化而又酿成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情势下,二者应求同存异和而不同,互为模式相互借鉴。  相似文献   

9.
运动式治污实践效能的边界存在于行政主体职责同构和有限社会资源及政策工具选择的困境中.运动式治理在本质上视为以权威和目标责任为基础的环境威权主义的集中体现,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科层化和社会化之间的运动式治理,应该持"有限否定"的价值取向,通过政府纵向有限"脱嵌"和公民横向"再嵌"摆脱路径依赖,构建顺应国家与社会双向运动力量的复合型治理模式,最终实现环境可持续常态化运作机制.  相似文献   

10.
西方现有的原生主义、工具主义和现代主义等理论范式在民族主义的"真实本质为何"以及"如何最好地解释其本质"等问题上并未达成共识。事实上,民族主义不仅是一种意识形态,也是一种社会政治运动。从社会运动理论的视角来诠释民族主义,可以为其提供一个独特的分析视角。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嵌入在利益、制度和意识形态中的动态力量。借助社会运动理论的"政治过程"学派观点,运用"利益与资源"、"制度与机遇"以及"意识形态与框架建构"三维框架来分析民族主义及其动力,有着将来自社会运动理论和民族主义研究的洞见结合起来的解释优势。  相似文献   

11.
“公共新闻”运动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新闻界发起的一场声势浩大的新闻改革运动。“公共新闻”倡导媒体关注公共领域建设,鼓励民众参与公共事务,积极寻求与公众、政府间的沟通与交流,以探寻公共问题的解决之道。近两年国内也掀起了一股“公共新闻”热潮,其中都市类报纸的“公共新闻”实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不仅秉承了“公共新闻”的核心理念和基本原理,同时也具有自身特色,对新闻媒体探索如何在当前新的社会形势下发挥信息沟通和舆论导向作用具有积极的示范效应。  相似文献   

12.
公共新闻学自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于美国新闻界,是从业者致力于新闻理想的一次努力。而近年来,随着国内一些地方性报纸和电视节目改革的开展,不仅使这类媒体和节目本身成了学界探讨的热点,也使得“公共新闻学”一词被引入国内的新闻传播实践,并引起了广泛关注。其实,从其诞生开始,公共新闻学所提倡的理念和进行的新闻实践,一直是具有争议性和探索性的话题。本文从公共新闻学的发展和现状出发,着重对其在实践中面临的困境进行了分析,以期引起国内学界和业界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3.
公共新闻是美国新闻界出现的新闻现象和新闻改革运动,是对传统观念的革新与颠覆,对媒体、政府、公众三者关系的重新定位,更多体现了公众作为社会主体的属性。公共新闻是在西方一定的社会条件、新闻困境和理论支撑下孕育出来的,引介到国内也具有一定的现实条件。中国媒体运用公共新闻可以构筑信息交流和观点评论的平台,引导舆论,进行议程设置,使政策议程、媒体议程、公众议程三者达到互动平衡。  相似文献   

14.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各级党政组织的重视,新闻出版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红色新闻事业对革命战争和苏维埃运动有着不可磨灭的伟大功绩,遗留给我们的大量的红色报刊是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遗产和珍贵文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台湾公共新闻学为研究对象,采用媒介生态学为研究理论和分析框架,对台湾公共新闻学的研究现状、在地化的可能及实践状况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台湾公共新闻学的梳理以及对台湾媒介生态的考量,文章认为:虽然台湾公共新闻学的探索囿于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媒介竞争等多方因素的限制而并未对台湾媒介及台湾社会产生重要影响,但这种探索活动的本身是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6.
公共新闻学自初兴之日起,便伴随着诸多质疑与争议。无论是学理上还是实践中,对其困境与出路的思考一直都是学术界与业界关注的热点。公共新闻学与客观性原则的矛盾、自下而上设置议程的不足以及公共新闻空间构建中电子媒介的不力等等,都是公共新闻学所遭遇的现实。而厘清“公众”一词的含义、区分公共新闻报道与媒体的公关行为、加强公众的媒体参与、消除媒介从业人员所制造的鸿沟并建立网络公共空间等,都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公共新闻学寻找到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7.
为回顾和概述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的前沿成果、传媒业的发展态势、技术的革新应用、舆论生态的多元复杂以及新闻传播学科在全媒体时代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结合技术革新的演变逻辑和社会现实的复杂语境,通过文献梳理、比较分析等方法,对学科理论建设、媒体融合、新媒体技术、人才教育等实际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2019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科研究呈现出技术驱动与守正创新的发展态势,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回顾和总结新中国新闻史研究70年的成果和经验,需要以正确的思想为导向,采用多元视角,改进研究方法,开拓国际视野,也是数字时代新闻传播史研究的趋向;技术变革改变了传统媒体新闻生产的方式和格局,受众的地位不断被强化,与传统媒体组织共同参与新闻生产,以“用户”为中心,提升新闻生产的内容质量成为新闻生产重塑和传媒业转型的路径选择;媒体融合进入纵深发展阶段,以理念更新为前提,加强顶层设计方案,构筑传统与新兴媒体协调互通的全媒体矩阵,实现多元要素的融合;舆论变化呈现新的特征,网络成为舆论引导的主阵地,舆论场域愈加复杂多元,着力打造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力,创新舆论引导方式;短视频发展成为中国传媒产业新的增长点,从民间文化走向公共传播,参与短视频生产的主体更多元化,短视频新闻成为舆论引导和现代公共传播的重要形式;国家加强对版权的保护和制度建设,但数字版权问题不断涌现,表现为立法、制度、技术和观念等方面的不成熟,利用区块链等技术解决网络版权冲突成为新的路径;技术逻辑主导下,需建构数字新闻伦理体系,应对新闻伦理风险,通过提升新闻质量,挖掘技术的深层次内涵,发挥新闻规范和社会价值的导向作用;新时代的新闻传播教育和人才培养要适应新技术发展的要求,摆脱传统的思维模式,促进新闻传播学学科体系和中国特色新闻学建设,重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培养全媒型人才,聚焦中国问题,打造新闻传播学研究的中国学派。  相似文献   

18.
20世纪末,公共新闻运动虽经10年之久,却依然无法根本改变普通市民无法获取近用权、参与公共生活的状况。传统媒体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体系内部的改革无法完成这一使命。在移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参与新闻在传统媒体系统外部逐渐兴盛开来。这种新闻传播模式并非是要取代传统模式,而是在一个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与传统模式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9.
公众新闻是建立在"公众"问题上的一个概念。公众新闻的任务是使新闻能不断滋养生机勃勃的民主,不只是作为一种新闻方式,而更是作为一种普通人自由而有尊严的生活方式。从美国发源的公众新闻理论,很快在我国大众传媒土壤上生长起来,这种以公众与民主政治的密切关系为核心的新闻实践在国内许多媒体的尝试下,结合民生新闻的做法,很快成为我国公共领域中重要的部分,对当地政府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都起到重要影响。本文对比分析了公众新闻在我国的外部特征,并为其在公共政策中的作用做出了评价。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末,公共新闻运动虽经10年之久,却依然无法根本改变普通市民无法获取近用权、参与公共生活的状况。传统媒体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体系内部的改革无法完成这一使命。在移动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推动下,参与新闻在传统媒体系统外部逐渐兴盛开来。这种新闻传播模式并非是要取代传统模式,而是在一个全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中与传统模式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