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余珊 《百姓生活》2010,(6):62-64
名扬海内外的佛教名寺法门寺,是东汉时期因供奉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而建塔、又因塔而建寺所形成的佛教寺院,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它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离宝鸡市90公里,北依岐山,南临渭水,与秦岭主峰太白山遥遥相望,素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是华夏最早的四大佛教圣地之一。  相似文献   

2.
法门寺因藏有释迦牟尼佛骨舍利而闻名于世,在历史上曾经产生过重大影响,特别是唐代迎奉法门寺佛骨成为震动朝野的大事。本文经过大量史料分析指出:法门寺佛骨的崇高地位是僧俗共同宣传于唐初制造出来的“轰动效应”,此后形成惯例,佛骨因此担负了政治和宗教双重功能,人们对佛骨的崇拜心理实际上类似于巫术崇拜。  相似文献   

3.
自宋代至今,人们对"秘色瓷"的确切所指不能定论。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法门寺秘色瓷实物的出土,学界又一次掀起了秘色瓷研究高潮,但对于"秘色"涵义、秘色瓷产地等,仍未得出最终论断。综合秘色瓷产生的历史背景、法门寺出土的《物帐碑》和相应实物、历代有关研究资料等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基本判断:一、秘色不是指颜色、秘密配方、罕见珍品等。二,秘色瓷与佛教派别秘密教(密宗)密切相关,秘代表秘密教,色代表物质,密教之色即秘密教供养的器物。三,秘色瓷器指唐代皇帝用于迎送佛骨舍利的13件法器。四,认为秘色瓷产于浙江余姚上林湖越窑的说法,并无可信依据。  相似文献   

4.
素有“皇家寺院”之称的法门寺由于得到唐朝皇帝的大力扶持,显得与李唐王朝的关系非同一般。本文主要阐述了法门寺在唐朝兴盛的原因及表现,说明唐王朝对法门寺的扶持实质上是李唐王朝统治者对佛教的利用,进而指出:佛教是李唐王朝的治国之术。  相似文献   

5.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同时也是一位佛教信徒。她与佛教关系密切,有着不解之缘,其母杨氏信奉佛教 使她从小便对佛教有所了解,入宫后社会风俗的影响以及后来入感业寺为尼的经历使她与佛教逐渐结缘。随着对佛教的感情 日益加深,她开始大力扶持佛教。她多次迎奉佛指舍利、翻译佛经、兴建佛寺塑佛像,使佛教得到长足发展。同时,佛教也对武 则天产生了重大影响,佛教为她革唐为周制造舆论,佛教在她建立武周政权后继续为她巩固统治服务。武则天与佛教相互作 用,相辅相成  相似文献   

6.
西夏卷轴画集中出土于今内蒙古和宁夏两地,约有200余幅。其中的佛教卷轴画并存汉地传统绘画风格与吐蕃传统绘画风格(唐卡)两种形式。前者较多表现汉地净土信仰题材,特别着重于“阿弥陀佛来迎”场面,体现了西夏在继承唐代基础上的独特性;后者的构图、色彩、造型等内容,皆可于12世纪前后的西藏唐卡中找到源头。  相似文献   

7.
唐代皇帝迎奉法门寺佛骨共有六次,按原则每隔三十年进行一次,基本贯穿唐代始终,形成唐代有异于其他王朝的特殊的制度性皇家宗教活动.本文通过梳理相关史料,对这一宗教活动在唐代的发生与发展进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其内涵与影响程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唐代小说中的僧人形象 ,高僧很少 ,也没有体现多少佛教思想。“服务型法术僧人”形象 ,缺乏佛教色彩 ;“斗法型法术僧人”形象 ,只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矛盾斗争中失败的象征。“另类僧人”形象 ,反佛教的主旨更加明显。这些都体现了唐代小说的反佛教倾向。六朝多“辅教小说”而无反佛教小说 ,唐代小说宣传佛教者少而反佛者极多 ,这与唐代科举制度加强了士大夫与中国本土文化之间的亲缘关系等原因有关。  相似文献   

9.
“境”字借用到文艺作品中来 ,到唐代较为多见。王昌龄是用得较多且较早的一位。王昌龄诗论中的“境”有的指客观物境 ,有的指内心之境。他在佛教“境”说的影响下 ,提出了“诗有三境”之说。分析了佛教法相宗之“境”说与王昌龄诗“境”说之间的逻辑联系 ,并认为王昌龄在意境论发展史上的作用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0.
法门佛光     
天津市博物馆8月30日举办的法门寺"东方慧光——法门寺地宫珍宝文物展",展出包括"世界锡杖之王"等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国宝法门寺地宫发现至今已有20年,1987年在对倒塌了6年的法门寺宝塔进行重修时,人们发现了塔下在幽暗中被禁锢了一干多年的地宫和寂静地置身其中的"佛祖真身指骨舍利"以及簇拥着它的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