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3 毫秒
1.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的日美谈判,是日美为了缓和双方日趋尖锐的矛盾而举行的外交谈判.日美谈判对日本来说,是想利用三国同盟及其在太平洋上的军事优势,对美施加压力,促使美国对日让步,以便采用外交手段解决中国问题和东南亚问题;对于美国说来,则想通过谈判,在中国问题上与日妥协,以牺牲中国抗战利益来满足日本部分要求,达到阻止日本南进和拆散三国同盟的目的。因此,中国问题在日美谈判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新世纪以来日本外交特点与趋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开始后 ,为了加速“普通国家化”进程 ,日本外交在理念和对策选择上都表现出了新的特点。在日美同盟、联合国外交和经济外交上 ,日本都把体现国家利益放到了重要位置上。客观分析这些新趋向 ,在确立对日外交方针上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亚洲外交与日美同盟之间的矛盾是困扰战后日本外交的核心难题.这种困境既源于日本战败与朝鲜战争后中美对立的亚太国际政治格局,也归结于日本的战略选择.大平内阁处于世界政治从紧张缓和向新冷战过渡的时期.大平正芳从前任福田纠夫推行的“全方位外交”后退,转向强调与自由主义阵营诸国的协调关系,特别是日美协调.同时,他还主张在日美关系的框架内展开对中国以及环太平洋连带构想外交.其对外战略解决了亚洲外交与对美外交的困境,影响着1980年代以后日本对外政策的展开,是日本外交理想的原型.  相似文献   

4.
中美两国是世界上两个大国,中美关系发展不仅对两国而且对整个世界都至关重要。本文阐述中国对美外交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通过分析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美外交思想,为我国新世纪的外交工作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美国建国伊始便把海洋自由视为外交活动的主要原则之一,主要体现在捍卫中立国权力和航行自由权益方面。在欧洲,美国同英法等传统强国就航行自由与中立国权益开展积极的外交乃至军事行动;在地中海,美国先同巴巴里海盗国家虚与委蛇,待国力强盛后通过武力彻底解决了这些国家对美国在地中海贸易的骚扰。这些外交和军事行动虽起因不尽相同,但最后签订的条约多有维护美国外贸、航运的条款,也表达了美国早期朴素的海洋自由思想。  相似文献   

6.
90年代,日本除了仍把日美安全保障体制作为本国安全的核心支柱加以维护外,也积极开展双边及多边外交,并积极参与世界性安全问题的解决。这种外交努力不仅有助于日本的安全,更重要的是借此树立日本和平大国的形象,在新的国际秩序的形成中,确立日本的大国地位。一、重视亚太地区中的双边安全关系日本作为亚太国家,在安全外交中历来十分重视亚太地区。日本每年一版的《防卫白皮书》和《外交蓝皮书》都要列专题阐述日本周边亚太国家和地区的军事动向,诸如苏联、美国、中国和其它国家等。作为主要执政党的自民党对亚太安保问题也极为重视。1996年…  相似文献   

7.
邓小平外交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入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时期时,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邓小平运用辩论思维方法综观国际风云变幻,洞察国内外形势发展,把握当今时代特征,创立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外交思想。邓小平的外交思想与实践,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主要表现为外交战略的崇高美,外交策略的智慧美,外交艺术的和谐美和外交风格的个性美。  相似文献   

8.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世纪以来,中国公共外交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高度关注,成为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总结国内外学者对公共外交概念的界定;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国内学者推进中国公共外交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构建公共外交框架进行述评;最后在评析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指出未来中国公共外交应关注的重点,突出表现在塑造有中国特色的公共外交模式、借鉴美日韩国家的经验和建构公共外交战略框架等方面。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是新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奠基人,毛泽东对美战略外交思想是毛泽东在纵横捭阖的国际外交舞台上的杰作。从相互对立到中美建交的中美关系发展历程中,尽管中美两国实力不均衡,但在毛泽东对美外交战略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始终能够较好地维护中国利益,把握和主导中美关系的发展大局。在中国实力日渐增长的今天,研究毛泽东对美外交战略思想对处理中美关系依然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南都学坛》2016,(3):27-30
李鸿章外交的最大失败是对日交涉,甲午之败使李鸿章一生事业扫地无余,他对日本极端仇视,在外交上也由"联日"转向"联俄拒日"。李鸿章作为清政府"联俄"政策的执行者和实践者,与俄国签订了《中俄密约》。李鸿章作为缔约人受朝野指责,学界关于李鸿章在密约问题上的责任亦莫衷一是。究其实,《中俄密约》是清政府"联俄"外交的产物,也是俄国为实现"借地接路"而精心策划的外交阴谋与骗局的结果,李鸿章作为《中俄密约》的交涉者与签订者,虽是奉旨办事,但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相似文献   

11.
张颖  潘敬国 《国际论坛》2011,(6):12-16,77
新中国成立之初,对西方国家采取了"不急于建交"的政策。在"一边倒",的前提下,新中国决心"另起炉灶",而美国则坚持要求新中国继续"履行其国际义务"。中英关系同样遇到这个问题,但是,英国"门内留一只脚"的政策使其与新中国存在着发展关系的可能性。由于"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新中国既定的外交方针,中英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没有实现建交具有必然性。  相似文献   

12.
1938至 194 2年 ,胡适受国民政府之命 ,任驻美大使 ,开展战时外交。文章介绍了国内时人、驻在国美国政要、敌对国日本、以及学术界学者对胡适使美的不同评价 ,初步揭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问题 ,提出了五条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3.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经济援助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美国对华经济援助是美国援华体系的重要环节,它在援助力度与援助性质上随着远东战局的发展和美日矛盾的激化经历了一个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与美国对华政策日趋积极和国民政府外交重点转向美国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对战时中美"特殊关系"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摆脱越南战争的泥潭以及由此带来的与苏联对抗中处于下风的不利局面,开始全球性战略收缩。在东北亚地区,美国抛出了旨在减轻美国对日、韩战略负担的交叉承认方案,其核心是谋求在朝鲜半岛制造南北朝鲜被由美日韩构成的"南三角"和由中朝苏组成的"北三角"分别承认的局面。交叉承认的本质是在冷战时代背景下的国家集团间外交。依据国际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各当事国对朝韩两国态度的变化,交叉承认问题的变迁分为南北三角对峙、"北三角"分化和后交叉承认三个时期。交叉承认未能实现其初衷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的全球战略及其在东北亚地区的战略利益。目前,随着朝核问题由于美国和朝鲜在朝鲜先弃核还是美国先同朝鲜实现关系正常化这一问题上僵持不下,重提交叉承认以促使美国承认朝鲜、给予朝鲜安全感未尝不是解决朝鲜半岛问题的一个选项。  相似文献   

15.
中国从国家层面上争取市场经济地位的外交活动,不但与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应对反倾销的迫切需要密切相关,也与解决中国加入WTO的遗留问题相关,而且还有着复杂而又强烈的政治原因.我国争取"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外交活动已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最大的障碍依然在于美国和欧盟.实现"市场经济国家"地位的目标任重而道远,我国必须把握好谈判的最佳时机,在WTO规则范围内寻求与欧美谈判的突破,同时要通过深化改革,加重自己的谈判筹码,争取更多的国际支持.  相似文献   

16.
五卅运动时期 ,美、英、日等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了维护在华利益各自展开了殚精竭虑的外交活动。面对中国日益高涨的民族主义运动 ,他们不得不有针对性地调整对华外交策略 ,过去那种以武力和炮舰征服中国的旧殖民体系开始松动。该时期他们的对华政策是不一样的 ,异中有同 ,同中存异 ,总的趋势是由强硬走向怀柔 ,由合作转向分裂  相似文献   

17.
1968-1972年的国际大环境依然是美苏冷战在继续。在远东,1968年1月,苏联坦克部队进驻蒙古。1969年3月,苏军入侵中国珍宝岛。苏、日继续为“北方领土”问题争执,苏联称日、苏“领土问题已经解决”,但日本的当权者一再要求苏联归还“北方领土”。影响日苏关系的因素错综复杂,1972年1月,苏联外长访日表现出的对日友善是为了在外交上牵制中国,但美国总统尼克松的访华(1972.2)与日中关系正常化(1972.9)表明苏联未达到联日孤立中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1931年日本发动了侵略中国的“9·18'’事变,造成中国民族危机的加深和远东国际关系的剧烈变动。中国共产党根据国际国内关系的新变化,适时调整了自己的内外政策,在对外关系方面,提出实行积极的抗日外交,与英美法苏结成反日同盟,积极主动争取美国政府支持中国抗日,并进行了与此相适应的各种外交尝试,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美国政府的响应和重视。中国共产党这一时期对美外交政策的制订和对美外交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发展自身的势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同时也为中国共产党日后处理各种对外关系积累丁丰富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美、日、印的农村金融制度,有较完善的农村金融市场,能够多渠道地为农业经济服务.因此,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应借鉴他们的经验,通过改革,最终建立起一个多种组织形式并存的规范的农村金融市场.  相似文献   

20.
日本借卢沟桥事变开启了全面侵华运动,美国对日本的外交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美国利益的变动而变化着。 卢沟桥事变后,美国的态度从积极到消极再到半积极,从“不承认主义”到严守“中立”直至对日制裁,究其转变的原因为美国崇 尚的利益至上原则、国内长期盛行的和平主义、孤立主义思潮、美日经贸关系更为重要。美国该时期对日政策,客观的说,是一 次失败的外交,既打击了中国抗日的行为,也助长了日本侵华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