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社会,一方面需要致力于工业化、现代化,另一方面全球性的后工业化也对中国社会构成了巨大压力,它必须解决后工业化的课题.在后工业化的历史背景下,伦理学的研究需要有着远大的社会目标,那就是努力追寻道德制度确立的可能性,以求通过道德制度的建构去解决后工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
“引咎辞职制度”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其性质应当只能定位为一种面向后工业社会的道德制度,而这又更应当属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之举.目前我国引咎辞职制度及其在生态行政中的实施表现在引咎辞职的动因、主体、内容、对象、程序、后果以及保障条件等多方面的界定与规定之中.引咎辞职制度的功能既包括引咎辞职行为的主要作用,也体现道德制度的特有功效,而这些作用与功效在生态行政领域又必然具有一些特殊内容和特殊意义.在生态行政中,引咎辞职制度创新方向也应当是面向后工业社会的道德制度,而构建作为道德制度的引咎辞职制度也必然需要具有新的理念和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论城市房屋拆迁制度自身的"拆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房屋拆迁以城市建设为其实施的前提条件.我国宪法所规定的征收、征用制度实施的法定前提条件为"公共利益的需要",因"城市建设"的内涵远比"公共利益的需要"宽泛,致使拆迁制度与宪法相抵触,成为一个违宪的制度.根据<立法法>的有关规定,它面临改变与撤销这两种可能的归属.事实上,拆迁制度将不能合流的不同法律关系强行撮合在一起,这就决定了拆迁制度的归属只能是撤销,而不能是改变.相应的法律变革思路应当是,遵循不同性质法律关系的指引,以建立相应的法律部门.  相似文献   

4.
"三农"问题的出现,实质上说明传统的小农经济社会已经不能容纳现代生产力.要解决这个问题,应当跳出农业、农村、农民的范围,必须从根本上转换中国社会经济结构,整个社会经济应从农村向城市化转换,走工业化、城市化和信息化的路子.  相似文献   

5.
政治与道德是人类实践哲学的两个方面,从发生学来看,政治是在人类活动的自律性机制--道德规范无法约束社会生活之后的产物,这也就表明了政治的合法性与人类道德原则之间的逻辑关系--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应当从道德原则推导而来,而任何道德价值原则又都是奠定在一定的人学本体论之上的,因此,从根本上说,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基础在于人学本体论.从现代人学本体论出发,政治合法性的价值原则既应坚持对个体权利的道德辩护,实现"德福一致",又应坚持对整体的伦理关怀,实现"普遍的道德合理性",其中"德福一致"是政治合法性的道德价值基础.制度是现代政治的最集中表现,因此,政治合法性的最根本的价值基础在于制度的"德福一致"即制度道德.制度道德既在于制度制定又在于制度执行,而制度的制定和执行都离不开制度中的人.因此,探讨新时期关于制度和制度中人的建设问题具有深刻的政治和社会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道德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道德具有不同的内容,对人的行为所作出的道德判断也会不同。但是,如果说以往历史条件下的道德基础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必然要求有一个确定性的道德基础,而人的道德存在就是这样的基础。人的道德知觉、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等,都来源于人的道德存在,而不是通过教育的途径获得的。关于道德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人的道德存在的形成,另一方面需要得到道德制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任务的提出,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已由学界的理论自觉演变为道德实践呕待解决的现实课题.其中"诚信"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和现代伦理的共有范畴,其道德内涵和形上哲学根基经历了从本体到主体乃至他者伦理的嬗变.从诚信范畴管窥中国伦理的范式转型,不仅有助于揭示不同时期中国伦理的具体范式及其转型路径,同时也为当代中国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奠定了范式平台.  相似文献   

8.
制度伦理是道德适应现代化条件下的社会生活的必然表现。制度伦理化是社会成员对于国家或政府的道德要求,伦理的制度化是国家对于社会成员个人的普遍要求,二者具有一致性。制度伦理的提出使道德对社会生活的干预具有了可操作性和直接性、可预期性和确定性,丰富了伦理学研究的内容,推动了伦理学理论的发展。制度伦理不关心人生的社会价值和意义,容易将道德工具化;制度伦理容易弱化人们的道德主体意识,使道德面临着失去存在的合理性的危险;制度伦理排除了传统道德的影响,使道德失去了历史的根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德,需要利用传统的道德资源以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需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德原则和规范给人们以价值的引导,需要注重人的美德的培养以使社会的道德获得坚实的基础。因此,道德建设不应仅仅局限于制度伦理的层面,而应该是上述各个方面的有机构成。  相似文献   

9.
从根本上看,我国的"三农"问题是在即定约束条件下工业化模式偏差所带来的人口、社会、经济、制度等结构性矛盾多年来在农村积聚的结果.现阶段我国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农民和工业化的关系由传统上被动地为工业化提供资本积累等多种贡献为主,向农民的全面参与和全面发展为主转换,"三农"问题的核心也就转换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全方位变革.只有通过涉及城乡之间根本关系的一系列制度变革,转换工业化模式,实现农民非农化、农业产业化、农村城市化,才能使"三农"问题在发展之中得到彻底解决.  相似文献   

10.
为了正确理解“新诗二次革命”的主张,消除对“革命论”的敏感与担心,我们必须认识到:第一,“后革命”时期,“诗界革命”与社会革命、政治革命的辩证关系;第二,不能任由新诗自然进化,中国现代诗学对促进新诗的发展已经而且还将产生巨大影响;第三,根据中国现代文化与新诗发展模式的要求,现代诗学必须以辩证否定的方式才能促成新诗的复兴与繁荣。  相似文献   

11.
论德育贴近生活与坚持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确处理好德育贴近生活和坚持意识形态性二者之间的关系 ,是当前构建德育新体系必须认真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一方面德育应贴近学生的生活 ,另一方面德育必须坚持并强化其意识形态性。必须坚持德育贴近生活与坚持其意识形态性的统一 ,任何强调一方面而忽视或淡化另一方面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  相似文献   

12.
费尔巴哈以感性人取代观念人,打破黑格尔把个人理解为封闭实体的观点,却未能走出形而上学的思维模式,所以无法让感性人真正走向社会。这种人性理论产生了两个结果:把人的自然属性直接上升为社会属性;把自然原则直接提升为道德价值原则。这种提升,克服了个人主义抽象社会观和个性观,把社会理解为扩大了的个人的集合体,而把个性看成与普遍性的天然统一。马克思引入实践概念,把感性人改造为处于真实历史活动中的现实的人,实现了个体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的双向互动,从而使社会成为现实个体与自然不断融合产生的历史性共同体;它使个性成为在社会机体中展示出来的人的丰富性和全面性。  相似文献   

13.
对个人利益追求的道德评价,是道德规范体系构建中的重点和难点。这既要选择有说服力的评价标准,又要对评价对象——个人利益及其与社会其他利益关系有清晰的认识。而在个人利益追求过程中根据是否达到"帕累托"最佳,可以分为"简单模式"和"复杂模式"两种状况,进而对其进行正确的道德判断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陈独秀是近代革命的先驱.在他的革命纲领中,道德革命是近代中国最根本也是最后的革命.他运用进化论理论分析指出:道德随社会进化而进化,道德进化就意味着道德革命.近代道德革命的历史任务在于革故更新、积极进取和不断创造.实现道德革命的根本途径在于教育.他提出的现实主义、唯民主义、职业主义和兽性主义教育方针,就是他的道德革命及道德教育思想的具体体现.陈独秀道德教育思想以进化论学说为基础,不但突破了传统的循环史观,而且赋予了崭新的内容,表现出革命性的一面.但他在传播与运用进化论学说时,对传统道德一概拒斥所表现出的简单化倾向,又暴露出了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5.
"人肉搜索"作为中国社会转型时期的特定产物尽管存在着诸多不足,但其维护正义及公益性本质为其自身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目前我国对"人肉搜索"还没有明确的立法,因此对其加以理性的法律约束与道德考量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法律的控制手段规约"人肉搜索",可以避免其可能产生的隐患,发挥其积极效应,促进其健康发展。"人肉搜索"的出路一方面在于提高网民自治,另一方面有赖于对我国现有法律体系加以解释,提高现有法律对"人肉搜索"的适应能力,完善网络法规对"人肉搜索"进行规范和引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的转型促进了制度伦理的发展,制度的伦理性诉求与伦理的制度化建设相互作用,推动了制度的完善和道德的重建。制度伦理建设既适应并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也成为当前道德建设的关键和突破口。制度伦理建设本身需要通过多途径的努力得以实现,同时,制度伦理建设侧重外在规范性要求,必须与个体道德建设相结合。  相似文献   

17.
刘醒龙小说世界里的"爷爷"、"奶奶"是作家理想中的乡土社会的象征,是作家的生命理念.刘醒龙小说中的"父亲"形象都有一种道德化倾向.在他们身上,寄托了作家朴素的道德意识和人生理想.刘醒龙对"父亲"们的命运的表现,采取的是一种诗意化、道德化的表达方式.他的创作明显缺乏历史理性.坚守传统的道德理想是刘醒龙最基本的文化立场.  相似文献   

18.
在现代化的社会转型时期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道德危机,其实质是传统道德范式向现代道德范式转换过程中的断层所导致的道德信念危机。一方面,基于现代主体理性自律的现代道德在中国还缺乏相应的社会根基和文化根基,并受到各种社会不公正现象的扭曲与消解;另一方面,依赖于各种他律形式的传统道德与现代社会生活的本质要求不相适应,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和冲击着现代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确立。厘清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道德危机的实质并分析其社会和文化根源,有助于从根本上认识和应对当前的道德危机,为长期的道德建设奠定基础、指明方向。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恋爱是时下高校德育绕不开的热点。对大学生恋爱的教育问题 ,如何面对 ?本文认为需尊重性引导。尊重性引导以人为本、是确立学生主体地位的实质体现 ;尊重性引导所留的宽容空间 ,就是留给学生的恋爱道德责任 ;尊重性引导也要辅之以纪律教育 ,但尊重学生的权利是我们制定相关纪律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 ,努力使个人与他人、与群体、与学校的权利相统一。  相似文献   

20.
康德伦理学建基于康德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之上,暗含着一个"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人的一切道德行为都源出于其理性特质。这种理论建构的局限性在于,一方面使康德伦理学抽象、空洞,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另一方面也不能够在现实中解决德福一致的问题。只有适当地转换康德伦理学的视角,引入社会、历史因素,才能突破其局限性,使其得到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