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影响越来越明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长期斗争中积累起来的真理成分.马克思指出:“自然并没有制造出任何机器、火车头、铁路、电报、自动纺棉机等等.……它们是由人类的手所创造的人类头脑底器官;都是物化的智力.固定资本底发展表明:一般的社会知识、学问,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变成了直接的生产力,从而在社会生活过程底条件本身已经在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知识底控制并根据此种知识而进行改造”.马克思这段话讲的是生产力的提高,主要是科学技术的提高.但科学本身并不是生产力的独立要素,它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一、生产力的含义生产力是人在生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生活资料的能力.生产力是全部人类历史的基础.(一)生产力的结构  相似文献   

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历史唯物主义形成的标志性著作,其中蕴含着马克思的生态思想。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科学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自然与历史的统一、资本主义早期生态危机及其解决途径等,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3.
当今,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恶化,生态危机日趋威胁着人类生活的现实世界。由于资本的逐利性,导致科技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社会功能失调,从而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因此,应该用何种思想去指导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就成为学者们关注的热点问题。在此背景下,应重视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等经典著作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的研究,以此为我们解决生态危机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4.
在生产力中,劳动工具是重要的因素,马克思把它看作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也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在生产力的研究中,劳动工具的研究也应放在重要的位置。可是长期以来,人们否认生产力的能动性,只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上去说明生产力,忽视了生产力包含的社会属性,因而也否认了劳动工具自身的系统性及其内在联系。只强调人对劳动工具的使用和创造,而看不到工具对人的生产活动的制约。因此,必须重视对劳动工具的社会性质的认识。搞清楚这一问题对于正确地理解生产力标准,发展社会主义物质生产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意想就劳动工具自身包含的二重性质及其发展过程加以探讨。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中强调建立的"人与自然关系"是一种在实践基础上的相互依存的整体关系。表现在:第一,将自然置于基础性地位——以实现"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和人类生存发展相统一。第二,对象化——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实践性形式和辩证法。马克思对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的强调,突出表现在"自然的人化"和"人的自然化"这两个问题上。马克思的这种思想是一种重要的具有实践性的生态哲学和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列子》药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其环境伦理思想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保护自然,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对《列子》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环境问题,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包含着丰富的生态伦理思想。它认为,不论是从生产资料、生活资料、劳动工具,还是从人的类本质来看,人都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同时,自然界只有作为属人的自然界,才能获得它的全部意义和价值。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人与自然在生存本体上的和谐统一被人为地割裂,导致了人被异化、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的状况。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本质只有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到完全的外化和实现。《手稿》初步确立了人和自然界和谐统一的生态自然观。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是马克思早期的著作,它虽然不是一部完整的著作,但内容极为丰富。其中,通过剖析异化劳动形成的原因和结果,开启了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关注。自然界是先于人类社会存在的,人类社会不能离开自然界,两者之间的关系既对立又统一。通过三个方面论析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离不开自然界具有受动性;人改造自然具有能动性;人与自然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马克思在《手稿》中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从人自身的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来解决人与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试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生态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的一部重要的理论著作,其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这部《手稿》中,马克思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对生态美的破坏,特别提出了"异化劳动"对工人审美能力与情趣的摧残,使工人们变成了"片面的人"。马克思认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才能创造美,此观点此后成为生态美学研究的基石。马克思严肃批判了工业革命以来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对自然的极度破坏和对人审美能力的摧残,他认为"人类中心主义"虽然在极短的时间内推动人类社会急速发展,但也是导致人与自然不和谐的关键因素;自然是人类生存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同时人也是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到"全面的人"的概念,与其相对立的"片面的人"则是"异化劳动"的产物,工人在资本主义的压迫下只关注物质的需求,失去了对事物的审美能力,马克思认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实现自我价值,实现人对事物的审美观照并创造美。各方纷纷从不同角度对其观点进行研究,本文则从生态美学角度出发,探究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劳动与美的统一,而共产主义则是实现人和自然界、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实现审美主体与客体统一的社会阶段。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进入经济学研究伊始便遭遇了“分工”范畴。最初马克思从人本主义异化构式出发,与恩格斯一样将分工理解为人的类本质活动抽象“分离”。此时,分工逻辑成为被人本主义异化逻辑压抑的沉默话语。在《布鲁塞尔笔记》与《曼彻斯特笔记》中,随着经济学研究的深入,马克思逐渐开始关注分工基础之上的组织协作。分工逻辑开始在马克思的整体思想结构中深层布展。对于“分工”理解的变化背后体现的是马克思由主体性的劳动视域向客体物质生产视域的转变。在现代物质生产体系中,纯粹的直观自然物被排除在外,留存下来的是包含着既定劳动的物质材料。围绕“有用性”的生产逻辑,原先的静态自然秩序被打破,夹杂着自然与社会双重维度的物质资料以新的方式重构了人的“上手性”周遭世界。而机器体系的介入使得工厂体系转化为自动体系,马克思在《巴黎笔记》中确证的主体性劳动被还原为最抽象的注意与操练,人的主体性被机器体系擦除了。在由手艺向技艺过渡的历史演进中,马克思最终发现,生产者最为抽象的定在方式恰是由最为具体的社会关系现实锚定的,正是生产次序延伸成为现代意义的社会构序。所以,正是分工范畴彻底摧毁了马克思原初的异化构式,并生长成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  相似文献   

11.
在《红旗歌谣》中,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重要的主题,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是主旋律。由此,我们通过文学追究到人类思想、文化、社会发展模式是如何影响甚至决定人类对自然的态度和行为的,并反思在面临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危机的今天文学应当发出怎样的声音。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从人的社会劳动实践角度考察人的社会本质 ,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 ,形成马克思的科学自然观。马克思的自然观强调人在社会实践中要以“两个尺度”改造自然 ,协调、均衡人与自然的关系。罗马俱乐部在考察当代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种种问题时提出“人类困境”的思想 ,揭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状态 ,引发人们的深刻反思。社会发展观与自然观的有机统一是人类未来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生活异化状况的考察,从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属性、保障人类社会属性的健康发展、建立在生存且发展基础上的自由人联合体三重维度出发,建构起美好生活的内涵。区别于纯粹的理论建构,《共产党宣言》同时为实现美好生活提供了实践路径,即消灭私有制,挖掉剥削制度存在的经济根基;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实现人的主体意识的自觉;发挥无产阶级主体力量和无产阶级政党的先锋作用。立足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守正创新,通过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与保护自然生产力并举、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力量,积极践行与发展《共产党宣言》中美好生活观。  相似文献   

14.
人与自然关系问题是一个古老的话题.自从人类出现以来,就存在着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在原始时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基本上是受环境的主宰,处于次要和从属的地位.到了农业时代,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断提高,但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尚未超出其限度,人与自然的关系总体上仍维持着大体的平衡.近代工业文明兴起后,人类在更深和更广的领域展开对自然的征服性的活动.这种活动产生了双重效应一方面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同时也赢得了巨大的物质利益;然而另一方面却也带来了生态破坏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使得人与自然的关系面临严重危机.严峻的现实要求我们正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列子》中蕴含的环境伦理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子》蕴含着丰富的环境伦理思想 .其环境伦理思想包括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保护自然 ,使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认识到人类活动会对自然界产生不良影响 ,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认识自然、改造自然从而利用自然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对《列子》环境伦理思想的探讨 ,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看待环境问题 ,树立正确的生态伦理观 ,正确的环境保护观和利用观 ,启发人们对保护环境的方法论的思考 ,有着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生态批评视野中,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曾被誉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典范。从非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出发,自然的自我存在有其不依赖人类的意义,是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的统一体。在《老人与海》中,"老人"眼里的自然只具有外在的可供利用的经济价值。自然本身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人与自然的共生、互生以至生生不息成为泡影。海明威与工业社会里疯狂掠夺式的开发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并无二致。这种生态观的形成与独特的生态位紧密相关。童年生活环境、家庭教育均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同志指出:“自然科学是人类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在边区自然科学研究会成立会上的讲话》)。电子计算机科学就是当今人类争取自由的强大武器,它使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产生了一次伟大的革命飞跃。人类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有阶段性的过程。不同阶段所达到的广度和深度,则以人类的劳动工具和认识手段发展的水平作为物的标志。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劳动工具和认识手段的重大改进,都标志着人类由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前进了一大步。  相似文献   

18.
作为两种社会生产之一的人类再生产既受社会经济的制约,受妇女的文化素养的影响,又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人类再生产受社会经济的制约 人类历史的发展是与生产力的内部矛盾运动状况相联系的。所谓生产力的内部矛盾运动就是指劳动工具与劳动者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劳动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有什么样的劳动工具就要求有什么样的劳动者与之相适应。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极  相似文献   

19.
《圣经》作为西方基督教教义,在人与自然问题上的基本观点曾深深地影响人类对自然的基本态度和行为倾向,成为人类文明掠夺自然的重要伦理和价值依据。在生态危机日趋严重的情况下,人类重审人与自然关系,以生态中心主义代替人类中心主义,在生态主义的框架内对《圣经》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辩证解读,对于当代人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20.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第一次阐述了世界历史的思想,并在其后的诸多著作中多有论述。马克思首先对唯心史观进行了批判,指出唯心史观是对人类历史的曲解。同时马克思挖掘出历史发展的物质动因,认为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交往世界化是世界历史形成的物质条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是与人类解放的现实运动同步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