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林语堂《平心论高鹗》中有不少文字是反驳大陆学者俞平伯、周汝昌等红学家的,可谓“挑战典范红学”,尤其是“攻高鹗主观派之批评”一节从多方面对俞平伯《红楼梦辨》的论点进行逐条反驳,以证成其认为《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而非高鹗,高鹗只是依据曹氏残稿进行“整理补订”而非“续作”的观点,同时对周汝昌及其《红楼梦新证》做了批评大于肯定的评价.林语堂之反驳俞平伯、周汝昌,议论不够平允,词气不够谦和.作为一家之言,林语堂的红学观点瑕瑜互见,某些论点还可进一步商榷、辩论,但不害其在红学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2.
林语堂虽不是著名的红学家,但他的红学研究也是不可小觑的一家之言。他的红学研究成果主要收在其专著《平心论高鹗》一书中,集中探讨了“伪续”说、高本后四十回如何评价、脂砚斋及畸笏等问题。林语堂红学研究最大的特点是他以小说创作家的身份介入红学研究,因此得出了许多与非小说家的红学家不同的创见。  相似文献   

3.
《红楼梦》后四十回不是高鹗续写。高鹗续书的证据似是而非;高鹗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续写二十多万字的后四十回;从程甲本和程乙本的异文中,特别是根据程甲本正确,程乙本改错的事实,可以充分证明高鹗没有续写《红楼梦》后四十回。  相似文献   

4.
文章对红学史上所谓高鹗“续书”说作了考论 ,认为程伟元是“搜罗”“出版”《红楼梦》百廿回本的“第一人” ,而高鹗在“整理”“出版”上是参与者 ,是“第二人” ;“所补”和“续作”绝非同义 ,不可互代 ,高鹗主要负责后 4 0回的整理工作 ;高鹗并不等于“高氏” ,不能把震钧的“偶闻”作为论证高鹗无才无德的根据 ;应还历史一个公道 ,还程高一个清白  相似文献   

5.
宋健 《南都学坛》2003,23(2):47-50
据程伟元自称,《红楼梦》后40回的一部分残稿是高价从“鼓担”上收购来的。胡适则认为“鼓担”购书类似神话,并且为程高二人串通作伪之“铁证”,后40回为高鹗所续之说遂成“定论”。据深谙故都旧俗人士的看法,程伟元购书于“鼓担”,不但合情合理,且属其搜罗佚书必循之途径。由此认定《红楼梦》后40回绝非程伟元、高鹗所续。胡适的高鹗“续书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6.
《红楼梦》后四十回乃高鹗续书说是新红学的主要论断之一,笼罩《红楼梦》研究近百年。历来虽有异见,但从无以诠释学眼光对续书说进行系统审视者。本文从各个层面和维度论述高鹗续书说是在20世纪特定文化历史处境中,因为胡适等人诠释《红楼梦》时的特殊生存状态而提出来的,其观点不能成立。作者通过文本细读和理论思辨,梳理出前人较少关注的系列证据作了较充分的论述,并推测《红楼梦》后四十回主体可能为曹雪芹生前原稿被毁后的重写稿。  相似文献   

7.
诸多事实说明,20世纪红学研究的历史实际是怎样读懂<红楼梦>的发展史.索隐派是对<红楼梦>的一种误读.新红学有功绩,但仍未读懂<红楼梦>.太愚的<红楼梦人物论>是从人物研究这个角度读懂<红楼梦>的著作.1954年批评俞平伯的<红楼梦>研究,是为了读懂这部伟大作品的斗争.何其芳的<论〈红楼梦〉>是读懂<红楼梦>的典范.1974年的"评红运动"是阴谋红学的大表演.冯其庸的<曹雪芹家世新考>是考证派的典范.张国光的"当代红学"批评周汝昌极端贬斥高鹗续书的意见,在世纪之交解决了读懂120回完整作品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8.
自胡适考证出《红楼梦》后40回作者是高鹗以来,关于后40回的著作权,它的思想艺术价值的高下,以及高鹗的人品,就成为红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许多问题至今仍然没有解决。梳理这些不同意见,对新世纪的红学研究会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9.
从建立红学考证新方法、确立曹雪芹的著作权及对其家世进行考证、创立《红楼梦》版本学、坚持"自叙传"观点、对《红楼梦》的评价及对后四十回的研究五个方面,对胡适红学研究进行综合的梳理与评述,以期初入红学界的研究者们,更深刻地了解20世纪新红学的奠基人———胡适在红学发展史上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及在中国学术史上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梅节红学观点和思想集中体现在《红学耦耕集》《海角红楼——梅节红学文存》等研红著作之中,《海角红楼——梅节红学文存》是梅节前后期红学研究成果的集成。梅节的红学研究主要着力于"考辨",即"考证"和"辨伪",这两个方面密切联系、相互贯通,而以"求真"为出发点和归宿。梅节的学术"考辨"显然为红学研究的学术发展和学风建设作出了自己的实绩。  相似文献   

11.
文学是社会生活的镜像,深刻地反映出文化的特质。笛福的《鲁宾逊漂流记》和冯梦龙的"三言"、凌濛初"二拍"经商题材小说,深刻地反映了十七、十八世纪东西方商业的发展以及文化的各自特点。这一时期东西方世界对个人价值肯定、对自由人格重视遥相呼应,有很大的相似性。在创作目的上,他们都是想通过作品来疗救人的灵魂或社会,但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虽然同是对生命与个体的意义、价值取向的关注,西方是指向宗教,而中国则是指向史学。鲁宾逊和"三言""二拍"中的商人群体都是特定时代的特写人物,这些作品围绕其文化内核在人物形象、义利之辨等方面而极具民族特色,反映出了东西文化的差异。  相似文献   

12.
郑樵《尔雅注》有一些较具特色的注音体例,挖掘这些材料能够促进汉语语音史研究的进一步完善,也能够补益方言史研究的某些问题。文章把这些注音体例列举出来,主要是体例描写,同时还对郑樵在不同文献中分别使用“某某反”和“某某切”截然不同的问题、多字并排直音注音的问题作了一定的语言学解释。  相似文献   

13.
明嘉、隆时期,东北辽东地区东有土蛮各部劫掠,西有建州女真侵扰,局势岌岌可危。为扭转这一局势,高拱采取的治辽方略是:大力推行边政军事改革,以提高明军的防御作战能力;破格任用张学颜巡抚辽东,使其与总兵李成粱协同守边,共同御敌。可以说,这是高拱取得辽左大捷的两个决定性因素。故此,明清及近现代的政治家、史学家给予了肯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宋代《仪礼》学研究史上,李如圭的《仪礼集释》是一部重要的纂集体著作。该书在全文据录郑玄《仪礼注》的同时,又增设"释曰"部分,或是对《仪礼》的某些经文加以阐释,或是对郑玄的某些注语加以笺识,突出反映了李如圭在《仪礼》研究方面的具体创见。通过对这些"释曰"申注类释语的剖析,可以发见,无论是在对郑《注》语词的释注方面,还是在郑《注》礼经仪文节度训释的申解补充方面,也无论是在先秦儒家典籍的语料引证申注方面,或者是在郑《注》校勘语料及其语词的释音申注方面,李氏《集释》都形成了自身独到鲜明的申注特色,在整个《仪礼》学史上占据了一定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对明代思想家和政治家高拱的研究,肇始于1944年嵇文甫先生出版的《晚明思想史论》,迄今已有六十余年。六十余年来,研究者对高拱的学术思想、政治改革、边疆治理、历史地位、著作版本等内容作了全面探讨,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也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如高拱与隆庆阁臣的关系问题,《病榻遗言》的刊刻时间、内容真实性和政治影响力等诸多有争议的问题。总结已有的成果,反思存在的问题,无疑对高拱学术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开展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16.
晚清小说中出现了大批不同于传统叙事风格的新作品,这些作品在不同的叙事向度上有其独特的贡献。《老残游记》作为晚清小说的顶峰之作,其文本书写模式值得深入探讨,其叙事视角的复杂性,在当时小说文本中具有代表性。《老残游记》运用的视角模式从总体上讲是一种"有限视角"模式,但"视角越界"现象也存在不少,对这种"视角越界"并不能武断地进行否定,而应该结合当时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对其进行深层的探究。  相似文献   

17.
林语堂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创作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但如何评价这一变化,成为学者们长期争议的话题.肯定前期创作的学者,多从社会性的层面考量;肯定后期创作的学者,则多从文学性的角度观照.不同视角的切入,极大地拓展了林语堂研究的空间.但考量一个作家的创作是否成熟,不能仅依据社会学或文学性的单一尺度,创作风格、思想主张稳定与否都是重要的考察标准.20世纪20年代,林语堂仍处于“文化认同”的“延展期”,思想尚未稳定,文章论点常来源于鲁迅、周作人、钱玄同等名家.及至20世纪30年代,林语堂在西方文化中发现了克罗齐的美学理论,并将之与道家文化相融合,明确地提出了“艺术即表现”、“表现即艺术”的口号,开始形成自己鲜明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18.
《刘鹗集》是百年来第一次将刘鹗各类著作材料汇集在一起的一部专集,是目前唯一的一部刘鹗的著作集。本文对刘鹗的生平、业绩进行了扼要的述评,将其生平划分为六个时期,并对刘鹗的师承关系和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9.
关注女性生活是林语堂小说题材的一个重要方面,他的作品大多是通过爱情婚姻的描写来聚焦女性的生存环境和情感经历,并一直不断探求着女性自由完美的生存方式。《贞节坊》的改编,散发着人性的光辉,林语堂珍视女性自在、自然状态的情感,对女性充满了爱和同情,指出女性之健康情感不当以某种道德为借口而强行压抑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