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童养媳是指女孩在年少或者年幼时期就被未来的公婆家领养,待达到成婚年龄时再正式结成夫妻.童养媳的名称多种多样,在类型上也各有不同.探究童养媳现象形成的原因,主要可以从抱养童养媳的男方和出抱女儿的女方两方面来进行分析,清代巴县档案中的童养媳诉讼案例对这些原因有着较为全面的体现.归根结底,经济的贫困、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调以及重男轻女的广泛存在是滋生童养媳现象的主要因素.童养媳是中国封建婚姻制度的产物,但是现在个别地方依然还存在此类现象,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予以明确的禁止.  相似文献   

2.
在传统父权制社会,包办婚姻是主要的择偶方式。华中革命根据地颁布了一系列婚姻政策、法令,确立了婚姻自由原则:结婚自由、离婚自由和再婚自由,使根据地的择偶方式发生了变化。自主婚姻开始出现,离婚案件增多,寡妇再婚得到社会认可。但婚姻自由政策的推行也遭遇了革命整体利益、传统习俗及性别矛盾的制约,自主择偶并没有成为根据地民众主要的择偶方式。  相似文献   

3.
以《唐律》为标志,唐代对天文玄象实行严格控制与禁止的基本政策。特别是在前期,中央政令由于制度力量的保证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因而禁止"私习天文"、"禁藏天文图谶"的政策在民间得到了很好的贯彻和执行,这在现存唐人的诸多判文如《家僮视天判》中有生动体现。但是,随着太史局(司天台)的独立及天文机构的扩大,官方天文官员在安史战乱的冲击下出现了欠缺之势,朝廷迫不得已放宽了对天文玄象的控制,乃至向民间征召天文历算人员,这使得唐代的天文政策呈现出很大的弹性和灵活特征。在这种情势下,与天文历算之学的长足发展相适应,唐代社会中盛行着较为浓厚的星占风气。  相似文献   

4.
海陆丰革命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创立的一块著名的革命根据地,在革命斗争中发挥了重要影响。在海陆丰成立的苏维埃政府,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确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建立的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其成立后建立的一系列机构及颁布的一系列政策,包括土地及财经政策,都是中共初期进行的有益尝试,在中国革命史和中共党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小农经济转型是中国农业转型的核心内容。基于改革开放40年来的文献,在概念界定的基础上,系统分析了“小农经济是否过时?”“小农经济是否会长期存在?”“如何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等系列重大问题。研究发现,中国小农经济长期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在土地集体所有制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现阶段的小农不同于历史上土地私有制基础上的传统小农,小农经济也并未过时,只是需要随着时代变化和制度变迁而赋予新的内涵。受制于人地关系、土地制度、城乡转型等多重因素的约束,小农经济将长期存在。小农经济转型是有条件的,需要从农业本身和农业外部寻找动能来缓解人地关系。实现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更为系统的方案在于:一方面从制度、组织和技术等宏观层面联动设计,另一方面从规模化、组织化和信息化等微观方向持续发力。  相似文献   

6.
冀南抗日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建立的根据地。在艰苦复杂的抗战局面下,冀南抗日根据地建立了"三三制"的根据地政权,发展人民民主,高度重视基层政权的建设和改造,坚持在特定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绝对领导。其行政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运转有效,在组织、政策、运作等各方面都颇具特色。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劳资政策的调整和完善经历了一个与根据地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实际状况逐渐契合的过程。党中央和各边区政府通过纠正“左”倾错误的劳资政策,提出劳资政策的确立原则,制定民主和谐的劳资政策,改善了根据地的劳资关系,促进了根据地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夺取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党在这一时期处理劳资关系的政策与实践,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成功典范,其坚持“劳资两利”、加强法制建设和发挥工会作用的历史经验至今仍然有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资本理论视阈下,山东抗日根据地之所以拥有鱼水情深的党群关系,是中国共产党成功构建党群社会资本的结果。党群社会资本包括关系网络社会资本、制度社会资本、信任社会资本。山东抗日根据地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坚持贯彻执行群众路线,构建了纵向和横向的、民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网络,并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来规范强化此关系网络。在此庞大的社会网络中,根据地民众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充分的表达与整合,同时中国共产党也获得了民众的认同与信任,从而赢得了革命的最终胜利。  相似文献   

9.
鄂豫皖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山脉,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创建于一九三○年四月,后来扩展至二十六个县,苏区省府设在新县县城新集。由于一国之内存在两种对立的政权,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必然产生两种不同体系的教育。在革命根据地,随着政治经济的深刻变革,教育宗旨、政策、任务,教育体制和教学制度等都实行了巨大变革。它废除了奴化的、封建的法西斯教育,创立了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它的巨大成绩,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代。一、新型的教育宗旨和政策土地革命时期农村根据地的教育宗旨和政策,它和国民党统治区的教育宗旨和政策是根本不同的,它是为工农谋利益,为革命战争和阶级斗争服务的,是和生产劳动结合的。鄂豫皖革  相似文献   

10.
我国古代调解制度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解制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厚的思想和社会基础。调解产生于古代无讼的法律文化之中,寄托着古代统治者对建立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调解制度适应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的宗法家族社会,同时,又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践其“德主刑辅”政治主张的重要方式。古代的调解制度在漫漫二千余年中,既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基石,同时也在客观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二千余年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古代调解作为一种法律文化现象,对我国现代调解制度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和恩格斯从两个层面把握小农经济的涵义,即从生产关系层面与生产力层面。他们论证了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的特征,即生产过程的孤立性、生产方式的简单性、社会关系的封闭性、生活水平的低下性和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性。综合小农的生活状况和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小农经济必然走向灭亡,这是马克思给现代小农经济和小农的历史定位。  相似文献   

12.
组织租并不足以说明村社理性所具有的特质,村社制度所内涵的,除了长期演进的重复博弈结构中形成的具有工具理性特性的“队生产”形态,还包括以血缘认同和村落共同体认同为基础的具有价值理性性质的家庭内代际分工和外部协作行为。这一价值形态和生产关系及其所依赖的小衣经济,即为小农村社制度,它实质上是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条件的制约下,农耕文明演进路径依赖地形成的内生性生产与治理结构。豫南村落自主治理实践形态表明,当前“三农”问题的重要根源在于乡村巨变导致乡土伦理价值体系的式微与村社制度的瓦解。因此,“三治”问题的解决需要重建以村社理性为核心的小农村社制度。  相似文献   

13.
我国政府信息传播是在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土壤上孕育的,一直被官僚统治集团把持和控制着.它可划分为孕育期、自发阶段、自觉阶段、现代意义上的政府信息传播形成发展阶段,其特点是一元化、泛政治化和传播的封闭性.我国政府信息传播发育的落后迟缓与农耕经济互为因果,是造成中国社会发展长期停滞不前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交换最初是指经济学意义上人们的买卖行为,而本文从婚姻的角度阐述中国女人在交换中的起起落落——以和亲公主、童养媳和当代女大学生为例,旨在说明中国女人与命运抗争的艰辛历程,以唤起人们对女性的关注,以及女性在掌握了命运之后,尤其是当代女大学生更应该好好把握自已,正视自己,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村正从传统自给自足式的小农经济体系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转换。在这样一个新旧体制转换、利益格局调整的社会转型时期,农民的思想道德观念、农村的道德秩序面临着巨大的冲击与调整。文章对社会主义新农村思想道德建设所面临的各种问题进行解读,论述了新农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转型期农村道德建设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16.
公用企业反垄断规制的法律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论是在理论分析还是社会现实中,公用企业垄断都引起诸多弊端。因此,在公用事业中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公用企业垄断成为众多国家改革的内容。在建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我国立法和管理部门也不断采取措施规制公用企业的垄断行为。结合我国国情,此后一段时期内,国内公用企业反垄断规制应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价格监督、保证互联互通、禁止交叉补贴等。  相似文献   

17.
日本、韩国和台湾地区的农业和农村通常被看作中国大陆农业和农村的样板。但是,以粮食大量依赖进口,农村的空洞化、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以及与"新娘短缺"相伴的"外籍新娘"的涌入为代表,这三个国家和地区的粮食和人口的再生产都处于难以持续的状态,"现代化"之后的农业和农村实际上都处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状况与其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工业和拥挤的城市形成鲜明对照,它是"东亚模式"或"东亚资本主义"的一种必然结局,也对中国大陆农业和农村的未来演变趋势提出了警示。  相似文献   

18.
以河南Z村实地调查资料为基础,从村落终结的视角出发,以村落社会交往与村落权利的重构两方面为抓手,研究农民工返乡创业对村落社会结构变迁的影响。结论认为: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社交中心普遍出现外移现象,已经超出农村"熟人社会"的范围,促使传统社会关系网络的"差序格局"被打破,并且他们主动参与村落权利的建构过程,表现出更多的政治热情和对现代民主观念的践行。可以说农民工返乡创业既加速了中国小农经济的解体和传统农民的分化,也是实现农民自身终结与村落终结及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契机。  相似文献   

19.
外向型农业产业化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而产生的.作者在对安徽省李兴镇调研的基础上描述和分析了这一过程.在特色农业的起步阶段,主要形式是"市场+农户",这种形式的主要缺陷是不能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为了克服这一缺陷,形成了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雏形:"大户+社会化服务+农户".这种形式的运作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是这种形式的进一步发展也面临一些制约因素.本文探索了进一步发展外向型农业产业化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20.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的行动选择受到村庄权力结构、村庄类型,特别是乡土精英的深刻影响,体制精英、非体制精英和普通农民三层次主体的行为互动是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实践形式;观念、利益、理性是农民行动的内在逻辑,农民从生存理性到发展理性的转变及农民自身发展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新农村建设实践的前景;农民本位的新农村发展观是对新农村建设之路进行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