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教学交往不同于普通的社会交往,必须具有发展性。发展性的教学交往是师生之间自由民主的交往,同时教师对教学的进程与结果负有重要责任,教师必须立足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组织和引领教学交往。教学交往中必然会出现教学冲突,教学冲突是教学交往过程不可避免的一部分。教学冲突即师生之间的对话和敞亮、碰撞和交锋。教师应在教学交往中学习如何引领教学交往,在教学冲突中学习如何管理教学冲交。努力造就发展性的教学交往。  相似文献   

2.
诺丁斯的关怀德育模式以“学会关怀他人”为核心,重视对师生关怀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对构建我国高校师生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当前高校德育师生关系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诺丁斯的关怀德育模式,从价值理性出发重构关怀型的德育师生关系,实现师生在“双主体”关系上的平等交往;引导教师在日常德育工作和教学中回归生活世界,创建关怀型互动情境;加强高校教师关怀能力建设,以师为范,为学生树立关怀榜样;寻求师生之间的有效对话,实现高校师生的真实交往。  相似文献   

3.
哈贝马斯的“交往资质”由认知资质、话语资质和角色资质三个方面组成.从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师生应具备四种交往资质:道德知识储备和思想政治理论修养、规范话语的言说能力、包容胸怀和开放姿态、反思能力.师生交往资质提升对拓展高校思政课课堂、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文本、创新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师生关系是教育大厦的基石。无论是理论定位 ,还是现实状态 ,传统教育中的师生关系都更多地体现为一种不平等性 ,其实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以人为本”的教育必然引起师生关系的一场革命 ,即由人与物的关系 ,变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 ,这是一种交往的师生关系。在师生交往中 ,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主体 ,教师和学生都以平等的、开放的、真正的人出现在教育活动中。师生交往是师生之间的对话行动 ,对话既是教育形式 ,又是教育情境。师生交往是一种共同实践活动及交互作用 ,师生互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相互影响 ,共同成长。师生交往是一种双向理解 ,理解是人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5.
“应试教育”是工具理性在教育领域肆意扩张的结果。这种理性主义教学范式下的教育是无“人”的教育、无“我”的教育、无“用”的教育。哈贝马斯提出的交往理性为我们解决当代学校教育中师生认知交往的缺失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根据哈贝马斯对人的认知活动的分析,应从师生交互主体性、制定或论证共同遵守的认知规范以及知识创新等方面构建认知交往的教育模式。  相似文献   

6.
教学交往的合理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性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 ,具体表现为一种主体间性 ,一种交往理性。合理化的教学交往必须促进双向理解 ,重建生活世界 ,展开平等对话 ,让师生体验到“交往的美”。  相似文献   

7.
受援校延续了“师道尊严”的传统师生关系,学生对老师十分畏惧,师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这不仅加大了师生间的代沟,更重要的是不利于教学的顺利开展。针对这种情况,我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师生关系,走进学生中去,民主平等地  相似文献   

8.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把教学的本质定义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没有交往与互动,信息只发不收,就不存在学习。只有师师、生生、师生之间积极的交往互动,才能充分发挥师生、文本的学习资源,形成高效的数学学习。在自主的前提下互动数学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数学课程标准》在关于课程目标的阐述中,首次大量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动词。要求我们“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  相似文献   

9.
交往教学论注重探讨师生关系或师生交往,认为教学过程首先是一种交往过程,相应地,语言教学领域提倡的是交际法。但交际法教学实践存在过于注重课堂教学交际化,忽视了语言的准确性,或存在交际过程缺乏信息沟和主体客体化的缺陷。文章从学生充足的话语权、交往媒介多维性、交往的广深度、学生社会/情感策略培养四个方面,讨论“基于计算机和课堂的英语多媒体教学模式”对教学交往的补充,构建教学交往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对话与理解:师生交往语言意义的追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师生交往遵循着对话与理解的精神 ,对话、理解的不可实现往往是由于交往中的语言失落了它本真的意义与价值。语言不仅是师生交往的工具 ,也是师生交往产生的前提 ,是师生交往的方式 ,也可以说语言构成师生交往。要促进师生间的交往 ,就要反思交往语言 ,追寻语言的本真意义 ,使师生在语言世界实现真正的对话与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