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2 毫秒
1.
助动词“欲”的发展轨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欲”本系名词。上古为助动词“欲”的产生期,中古为助动词“欲”的形成期,近代为“欲”的发展期。元明清时期,助动词“欲”逐渐减少使用,并为助动词“要”逐渐替代。  相似文献   

2.
文章主要讨论假设语气词“呵”的形成过程。假设助词“呵”是古汉语“可”演化的结果,在古汉语中“可”是助动词,后来经过长期发展演化为假设助词“呵”。在该虚化过程中,前景——背景意象图式和重新分析在演变过程中起了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汉语介词短语在句中可出现的位置有四种:主语之前、主语之后和否定词/助动词之间、否定词/助动词和动词之间以及动词之后,决定以上位置的因素有语法、语义、语用条件和虚化程度等。  相似文献   

4.
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从语义、语用以及句法功能等角度对助动词“能”和“可以”的用法进行全面考察,比较二者异同,指出它们各自宾语与语义关系的区别,逻辑平面和话语平面上的“能”、“可以”在语用、语义、句法角度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在考察分析的基础上对上述助动词的教学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语法化是汉语发展演变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在语法化的过程中通常伴随着语义的虚化和句法分布的泛化。视觉动词"见"在先秦时期语义稳定且义项丰富,并衍生出了助动词、指代性副词的用法。对先秦文献中动词、助动词、副词"见"的语义语法分析,可以对其语法化的路径进行拟测。  相似文献   

6.
朝鲜时代汉语教科书语料清晰展现了表“能性”的“得”字由元代至清末逐渐语法化的过程:由实义动词到助动词,再到表能性半自由动词,最后完全虚化为能性助词,“得”经历了由实到渐虚再到虚这样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此外,该语料还表明:由元代至清末,表能性“V得/不得”式结构由盛渐衰,与此相反,“V得/不C”式能性述补结构和一些能性助动词的使用频率却逐渐增大,这种语法格式兴替的根本原因在于语言社会属性的制约和影响.  相似文献   

7.
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影响了中国“三维语法”的产生。在三雏语法的语用平面,“主位——述位”的分析涵盖原有的“话题——说明”信息分布模式。  相似文献   

8.
文章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新疆少数民族学生习得汉语的实际情况,从句法、语义、语用等几个方面对“有点儿”和“一点儿”的异同(重点在异)作了进一步探讨,并分析了少数民族学生在汉语学习中偏误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9.
英语助动词主要包括“be,do,have”和情态动词;法语的助动词主要包括“etre”和“avoir”等;汉语助动词主要包括“能、可以、会、想、要”等。目前语言学家对于各语种助动词的句法生成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甚至很少提及。T和助动词属于同一句法语类范畴,统一生成于TP节点,当助动词表现出强特征时就会移位至AgrSP接受特征核查;当助动词表现出弱特征时就会留在原地不动,曲折动词词尾通过词缀跳越向下与动词合并。  相似文献   

10.
哈萨克语助动词是哈萨克语语法体系中很重要的范畴,本文把副“动词+助动词”这种语法形态作为表达体的意义的手段来论述泛指体,开始体,进行体,短暂体,反复体和完成体等动词的语法范畴。  相似文献   

11.
语用预设的研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把握话语中的隐含信息。概念语法隐喻是实现语用预设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语言对人类经验的隐喻式表达。其在表达过程中,往往会产生名词化与信息转移,为语用预设的实现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会”和“能”及其在句中的换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讨论动词VP前边的“会”和“能”及其相应句式。“会 VP”和“能 VP”有时可以换着说.如: 他会说汉语 他能说汉语 雨不会停了 雨不能停了那么,“会”和“能”到底有什么区别呢?在什么情况下可以换用,什么情况下不行?弄清上述问题,对外族人学汉语有帮助,对深化汉语助动词的研究也有价值。 本文力求将形式和意义结合起来,从语法语义两个层面探讨“会”和“能”的内部分化、异同及其在句式中的换用情况,最后谈谈语用问题。  相似文献   

13.
洞口方言能性"得"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洞口方言中“得”的语法功能十分丰富,可以作动词、助动词、助词(包括能性助词、结构助词、完成体助词)、语气词及构词成分。本文只分析洞口方言的能性“得”字,即表可能性的助动词“得”、半自由动词“得”和能性助词“得”的语义、语法结构特征,同时与普通话作比较,并追溯它与汉语史能性“得”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言语交际中的情态助动词may为研究对象,重点探讨它在会话互动中的语用功能。借助语料,分析了情态助动词may在不同语境条件下的三种语用功能:(1)缓和言语面子威胁;(2)提高言语精确性;(3)加强言语相关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may等情态助动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语用功能,做到在言语交际中正确和恰当地使用情态助动词。  相似文献   

15.
满语否定动词“akuu”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某种因素的影响逐渐失去原有的意义 ,有时候做助动词 ,有时候做虚词 ,有时候虚化为附加成分 ;“akuu”没有“ mbi”的词尾形式 ,但它仍然有一定的形态变化 ;“akuu”和蒙古语否定动词“ugui ulu”有同源关系  相似文献   

16.
本文叙述英、日语法中表示可能的助动词的异同情况。在英语中,表示可能的助动词有can,could,may或m ight几种,它们都有自己的使用规则;而在日语中,表示可能的助动词有れる、られる与ことができる等,它们也同样有自己的使用规则,两者之间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通过以下论证,我们可以找到其共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7.
论“X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味”的本义是指物质性的实体(实语素)。随着社会的发展,词汇意义逐渐虚化,语法化进程加速。目前以“X味”形式产生新词(语法意义上的词)的能力增强。本文试从“X味”结构中“X”的构成类型,“X味”结构的语用功能两个方面对该结构进行全面考察与分析。  相似文献   

18.
日语里有许多委婉的表现形式,如使用含义不明确的副词和副助词、改换词语、句末添加丰富多彩的助词或助动词、会话中运用间接言语行为等。不同的表现形式包含有不同的语用功能,采用这些委婉的表现形式,其目的都是为了最终达到理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文章对“那什么”共时系统中的各种用法进行了描写分析,并从历时角度进一步探讨其语法化过程:结构上由“那‘什么np'”到“那什么”单用;语义上由有所指到虚化为一个语用标记。“重新分析”和“主观语用推理”是其语法化机制;“那什么”的特殊含义与句法位置为其语法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20.
“够意思”——“不够意思”、“好意思”——“不好意思”、“有意思”——“没有意思”是汉语中含有“意思”的三对肯定否定结构,也是常用的惯用法之一。如果对它们进行比较深入地考察,就会发现每对结构中的后者并不仅仅是前者的否定形式,而是在语法、语义、语用或语气等方面呈现出与前者不同的语言特点。因此,对这三对结构进行细致地分析,无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本体论研究还是方法论研究都是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