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是教育部大力推进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重大措施,而实践教学是工科类院校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卓越计划"中需要重点改革的内容,本文分析了高等院校工程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路及构想,并针对"卓越计划"的实践教学环节,在实验课程体系改革、企业深度参与、促进校企联合等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2.
工科院校在我国高校中占有相当比重,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3-.科院校培养的高水平工科人才则比例甚小,这直接影响我国制造业的整体水平。针对这一现状,我国积极推动卓越工程师教育。本研究立足于对上海市卓越“工程教育”计划的试点院校进行深入调研,分别从9个方面对“卓越计划”实施以来上海地方高校工程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就卓越工程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湖南工程学院作为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院校,遵循卓越工程师的培养标准和具体要求。以机械类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为例,通过构建"卓越计划"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构架,实施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为我国现代制造业发展培养机械类卓越工程师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力图通过创新培养机制、强化实践教学和优化教师队伍等方式,推动我国法学教育整体转向和全面转型。理工院校卓越法律人才培养应以此为契机,结合法学专业特点和理工院校的自身特色,认真思考理工院校法律人才的培养定位,尽力从法律职业培养角度,从法律思维养成和法学方法训练上,不断挖掘培养对象的职业发展潜力,以科技法学、知识产权法务、企业法务等复合型、应用型职业法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自己的法学人才培育优势。  相似文献   

5.
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模式创新的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基础教育提供高素质的师资始终是高师院校最根本的使命。从剖析卓越教师的内涵着手,结合省属高师院校卓越教师培养的实践,从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对构建卓越教师培养模式进行了阐述,并从确立师范院校在卓越教师培养中的主体地位,完善教师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落实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发展自主权,完善"国培计划"与顶岗实习的衔接机制等四个方面提出了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为我国高校法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也给未入围"培养基地"的地方高校带来挑战。地方高校应遵循国家"卓越法律人才培养计划"所指引的方向,挖掘自身比较优势,创新教育模式,以基层实务需求为导向和核心,探寻地方高校与各类实务部门的全程协同办学的思路和机制,充分挖掘地方性资源,建立校内外用于教师和学生进行联合实践的中心和平台;尝试将法学专业与其他优势专业相结合,开辟新的办学领域。地方高校应培养熟悉基层社会实际情况、服务于基层社会的优秀实务型法律人才,与入围"基地"的高校开展差异化竞争,获得生存空间,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关键是对其工程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从分析我国工程类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出发,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要求,围绕工程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阐述了培养卓越工程师的具体方案,并就产学研合作培养研究生问题进行研讨。  相似文献   

8.
行业培养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是实现国家教育改革中提出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重要基础性行业工作。在理清行业标准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培养通用标准的基础上,研究了“兵工行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行业标准的制定思路,针对兵工行业的特殊性及对“卓越计划”后备工程人才需求的具体目标,初步提出了兵工行业本科层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行业标准,结果可为参与“卓越计划”的相关兵工行业院校制定卓越工程师教育的培养方案提供指导性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应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法学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文章结合高校教学实践,明确了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基本思路,从构建人才培养的课程体系,探索"学校—司法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机制,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建设高水准教学科研实习基地,联合建立研究基地,建立专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等方面,探讨了应用型卓越法律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机制。  相似文献   

10.
当前国际教师教育改革转为以卓越为取向的发展趋势。我国台湾地区的"少子化"问题引发了该区域师资供需失调的矛盾,同时多元化的师资培育模式又导致教师素质不断下降。在此背景下,2006年我国台湾地区推行"卓越师资培育奖学金计划"。该计划旨在提升师资培育过程质量、加强绩效管理、建立完善的奖励与竞争机制,通过实现优胜劣汰来保障实施该计划的各院校取得成效。经过试行与正式实施,该计划的成效整体良好。"卓越师资培育奖学金计划"对新时代卓越教师培养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如以奖励与竞争的方式优化卓越师资结构、建立卓越教师培养计划退场机制、改革高校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等等。  相似文献   

11.
笔者针对目前高校资助工作中的“依赖现象”、“信用缺失问题”、“贫困生的心理问题”等,分析了高校对贫困生“资助”与“育人”相结合的必要性,结合助学指导工作实践提出了四点措施:(1)国家助学贷款工作与信用教育相结合;(2)无偿资助与感恩教育、回报社会活动相结合;(3)勤工助学与能力培养相结合;(4)针对性活动与心理教育、思想教育相结合。  相似文献   

12.
高职院校"双师"双向交流机制为"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提供了有效的方式与途径。针对欠发达地区高职院校在实施"双师"双向交流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社会、企业、学校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以打造"双师"型教师团队。  相似文献   

13.
高校"青马工程"长效机制是个综合机制链,理论学习机制、实践锻炼机制、文化育人机制、跟踪培养机制、激励促进机制、评估考核机制和保障落实机制等具体机制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构成了其基本框架。在实践中,应该采取有效措施落实好各项具体机制,探索出一条全方位、全过程、多层次推进高校实施"青马工程"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4.
"工学交替"是理论与实践相互结合的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从高职院校广泛推广,但在实施中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如何使这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更好的效果,是高职院校在新时期面临的重要思考。  相似文献   

15.
新疆受援高校社会资本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通过建立新疆受援高校社会资本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PSS17.0对新疆12所受援高校社会资本的情况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论证显示,"对口支援"新疆受援高校的社会资本存在非均衡性,为此,政府、支援学校和受援学校的责任应明确化、具体化;要结合受援高校实际,调整与整合相关政策和计划;要从单纯的教师支教转变为全面提升受援高校师资队伍水平;受援高校应切实把握"对口支援"时机,提升其社会资本。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受援高校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为了加强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进行了测绘行业的调查和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的信息反馈,了解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的能力现状,分析测绘行业对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与专业指导委员会一起,围绕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的培养目标,制定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学生的能力培养措施。按照测绘行业对高等职业院校工程测量专业毕业生的能力要求优化课程体系,精选教学内容,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实行"双证书"毕业制度,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为测绘行业培养出具有综合能力的专门人才。  相似文献   

17.
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也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只有引领全体中华儿女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使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每一个人的共同追求,才能有效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实现中国梦,需要在全社会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重点应在大学生中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相似文献   

18.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和重要使命,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科学发展是高校的必然选择。高校共青团组织是青年学生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服务者,进一步发扬“爱国、民主、科学、进步”精神,切实加强高校共青团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共青团组织凝聚青年、团结青年、服务青年的重要作用,推动高校的发展,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开展各项工作,做到思想带团,凝聚带团,服务兴团,创新立团。  相似文献   

19.
构筑学生、学术、学科一体的综合发展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之一,这一重要论述准确框定了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的全新格局,理论内涵丰富,实践指向明确,是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行动指南.“三学一体”哲学社会科学综合发展体系的构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作为哲学社会科学的主力军和育人育才的主阵地,必须将构筑“三学一体”综合发展体系作为实施哲学社会科学整体发展战略的有力抓手,坚持“以学生为根本和中心”“以学术为基础”“以学科为支撑”,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育人功能,把学科建设与育人育才两个目标相统一,基于学术创新能力提高育人育才质量.从理论前提上,明确体系中各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影响与关联,在实践探索中找到构建综合发展体系的主要思路和基本原则,进而更好地实现哲学社会科学育人育才的最大化和最优化.  相似文献   

20.
行业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是"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重要特征。工科专业本科生前3年在学校学习、最后1年在企业学习是适宜的,以"项目制"、"轮岗制"、"双导师制"、"准员工制"为特征的企业学习模式可以成为主要的模式,采用"分散式"校企联合培养方式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