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试论英语比喻句的理解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比喻是英语中最常用的辞格,是以此喻彼的手段.明喻是以两种具有共同特征的事物或现象进行对比说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类关系.明喻可分为描写型、说明型和启发型三种.暗喻是直接把喻体说成本体的一种比喻方法,按其构造性质分为判断性和修饰性两种.理解与翻译这种辞格时,可采用多种方法.在使用这种辞格时要尽量做到喻体的贴切、简炼和新颖.  相似文献   

2.
隐喻(metaphor)是英语常见的一种修辞格。它和明喻(simile)一样都是将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来进行比较。但明喻要用as,like之类的比喻词来表明相比的本体和喻体。例如: 1. The column of night marchers with torches looked like a fire dragan with its golden scales gleaming. ——Agnes Smedley: Night Marching 举着火把夜行军的队伍看上去好象是条火龙,满身鳞片闪闪发光。这里比喻词是like,“夜行军队伍”是本体,  相似文献   

3.
隐喻是一种隐含着比喻的修辞格。英语和汉语都蕴含着大量的隐喻。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承载着其所在语言的文化内涵。不同语言的隐喻差异主要体现在喻体上,因此从喻体的角度对比分析了英汉隐喻的异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隐喻的英汉互译策略:直译、归化、増译、异化加注释、释义、译为明喻。对每一策略的适用性进行了细致的说明。在翻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两种语言背后的文化。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应根据目的语中是否存在相同的喻体,翻译目的、译文读者的文化期待、理解程度和接受程度以及行文的流畅等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4.
比喻是世界各民族语言中运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它不仅是一种语言中的修辞现象 ,也是人类对周围事物进行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它是通过一类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另一类事物的重要手段。正是因为隐喻在语言中的大量存在 ,来自不同语言文化的人们在相互交流时必然会存在理解障碍。由于文化和地域不同 ,英汉两种语言中比喻所采用的喻体也不同。要真正理解隐喻的内在含义 ,光靠词语的语义特征分析不够 ,还必须从语用的角度理解。本文主要探讨如何确定隐喻的含义及其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5.
假如把各种修辞手法看作语言的百花园,那么隐喻可谓是花中之三。千百年来,这种修辞手法奇异的魅力令诸多学者对它进行不懈的探索。隐喻的广泛使用大大提高了现有词汇的使用效率,增强了语言本身的内涵,展示了时代的风貌、本文试图就英语隐喻的分类及其创造性、洗炼性和时代性作浅显的分析。一、隐喻的分类比喻中的隐喻是较明啸而言。比喻是把两种不同事物的共同之处进行比较。但与明喻不同的是,隐喻不通过比喻词进行,而是直接将A事物当作B事物来描写,:A、B两事物的相似点是暗含的。例如:(1)Hisexplanationwasasaclearascrystal…  相似文献   

6.
比喻是诗歌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修辞手法。壮族嘹歌和英语诗歌都采用了明喻和隐喻等修辞手法,通过丰富的喻体对所说明的主体进行传神达意的描绘,产生了强烈的修辞效果。但是两者明喻和隐喻辞格中的喻体及其所承载的文化信息不尽相同。从喻体的视角对嘹歌和英诗的修辞手法进行比较,有助于壮族原生态民歌的研究、推介和翻译。  相似文献   

7.
比喻是英语中一种最常见的修辞手段。除明喻(simile)外,比喻中用得最多的是隐喻(melaphor)。例如:“As dam builders,Americans are a nationof beavers.”--Thomas Y·Canby这句中看beavers用作隐喻义,指工作勤勤恳恳,孜孜不倦的人。beavers的字面义是一种牙齿锐利、善于筑坝的哺乳动物—河狸。联想是隐喻的心理基础。由于汉英两种  相似文献   

8.
比喻(figures of speech)是汉,英语言中最常用的修辞手法(rhetoricdevices)之一。本文试从明喻、隐喻、借喻三个方面对汉、英语言中比喻的类型、格式、用法通过实例加以分析、鉴赏。  相似文献   

9.
隐喻新论     
1 近年来,随着文学观念的变迁,隐喻这种古老的修辞手段,正从受人冷落的境遇里挣脱出来,重新显示出生命的威力。汉语修辞学界通常将隐喻归为比喻的一小类。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以下称《发凡》)中.依据构成方式把比喻分成“正文”(本体),“譬喻语词”(喻词)和“譬喻”(喻体)三个部分,由三者的隐现变化,归纳为明喻,隐喻,借喻三种类型。然而,这种从构成方式着眼的划分,在比喻的内部以及与外部的相互关系上.往往容易自乱其例。如《发凡》把“人多主意好,柴多火焰高”“兵无党势,水无常形”归为明喻,把“旧恨春江流不  相似文献   

10.
文章对维吾尔语中的比喻研究现状及维吾尔语中比喻分类观点不一致、比喻可供分析实例不丰富、比喻文化特征研究和归纳不够深入全面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比喻中的明喻、暗喻和借喻三种类型作了扼要阐述,同时从比喻的构成与内容、喻体的色彩两个角度深入探讨了维吾尔语比喻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1.
常用修辞格     
一、关于比喻(一)明喻、暗喻、借喻的联系与区别三种比喻都是建立在两种事物或现象具有共同特征的基础上,都是根据类似联想产生的。它们的区别表现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明喻说“什么象什么”,表明二者的相似关系,被比喻的事物占主要  相似文献   

12.
比喻又叫譬喻或打比方,是语言中运用 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修辞手法, 它的显著特点是用具体的事物、简明的事理 来作比方,说明抽象的事物和深奥的道理。 比喻可以使语言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具有 较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一般说来,比喻和非比喻的句子是容易 分辨的,特别是明喻和暗喻,因为它们的本 体、喻体和比喻词语是明明白白地摆在字面 上的。例如:  相似文献   

13.
比喻是文学作品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修辞手段,它主要用于揭示事物的特征,使语言形象、具体、生动,增强语言的感染力.启发读者丰富的联想。英语中的比喻修辞格又有明喻、暗喻和转喻之分。因本体、喻体和喻词出现的情况不同,这三种形式各具特点。本文通过对这些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读者展示英语比喻修辞的全貌,以便更好地欣赏、正确地运用这些辞格。  相似文献   

14.
隐喻是一种认知现象,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表现.隐喻的范畴化和概念化是人们对事物重新认识的过程,是认知的延伸,也是隐喻喻体选择的依据.理解隐喻必须对隐喻进行认知解释,因为认知的异同决定隐喻喻体的选择.  相似文献   

15.
英语隐喻是一个涵盖内容很广的辞格概念,它可以涵盖除“明喻”以外的所有汉语比喻方式。在英汉翻译中,隐喻的转换可根据喻体与喻义的对应情况,分别采用直译法、替换法或意译法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6.
<正> 英语比喻,无论是在文学作品、政论文体还在日常口语中都是最常见和使用最广泛的修辞方法之一.本文根据自己在教学中的体会,就明喻和暗喻的常见表达形式及其修辞功能归纳如下:1、明喻(Simile)明喻,又名直喻.《韦氏国际大词典》对它下的定义是,Simile is“a figure of speech comparing two essen-tially unlike things and often introduced by like or as”.即明喻是一种比喻,把本质上不同而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的两种事物进行比较,通常用like或as作喻词.  相似文献   

17.
动物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意象。莎士比亚通过修辞手段在其戏剧中使用了数量可观的动物意象。基于前人研究,本文尝试从隐喻认知视角解读分析莎剧的动物比喻。研究发现,莎剧的动物比喻有明喻、暗喻及借喻三种;按比喻的本体划分,可以分为以人为本体的比喻和以事物为本体的比喻。本文从概念隐喻理论视角,对动物比喻的认知机制和认知功能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18.
语言中的比喻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它同谚语、警句一样,是语言的精华。比喻作为一种重要的修辞方式,能使语言生动活泼、形象鲜明,从而增强其表现力与感染力。因此,比喻在文学作品,日常口语,政论文章中都用得很多。 同汉语一样,英语中的比喻也有明喻(Simile)和隐喻(Metaphor)之分。所谓明  相似文献   

19.
英汉明喻喻体的文化差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喻是英汉两种语言中常见的修辞手法,但喻体的运用却有很大差异。文章从文化角度,通过分析地域环境、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及文学作品等五个方面来探讨两种语言中明喻喻体的不同及其体现的文化差异,从而克服跨文化交际中的一些障碍。  相似文献   

20.
试谈比喻的喻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比喻的构成,通常认为包括三个部分:(一)本体,即被比喻的事物;(二)喻体,即作比的事物;(三)喻词,即居于本体、喻体之间,表示二者关系的词语,如象、似、仿佛、宛如、譬如、是等。但我们在对比喻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只把比喻分为本体、喻体、喻词是不够的,比喻除了这三种基本成分之外,往往还有其它成分。请看下面的例句: ①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象一般。(鲁迅:《故乡》) ②全国农村中,新的社会主义群众运动的高潮就要到来。我们的某些同志却象一个小脚女人,东摇西摆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