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一、中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内涵由生产力发展规律决定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顺序,一般来说是由原始经济———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初级阶段———工业经济高级阶段———知识经济的演进过程,这是一个客观的自然历史过程。但是这种客观规律性并不意味着先进的永远先进,落后的永远落后,不排斥落后的国家在特定的条件下经过努力赶上甚至超过先进国家。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当代社会,即信息社会、开放社会的普遍特征。生产力的发展一旦超越了传统的区域性发展的模式,纳入到全球普遍交往的框架中,也就产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即任何国家的生…  相似文献   

2.
无论是中国近现代史 ,还是世界近现代史 ,一个根本的主题便是实现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人类进入工业社会特别是信息社会后社会发展的根本模式。唯物史观把生产力看做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依据这一观点来考察当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为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基础、动力和基本模式。换言之 ,在社会化生产、世界市场、科学技术和世界普遍交往形成和发展的时代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已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一种基本形式 ,一种带有规律性的世界历史现象。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纪念建党 80周年的讲话中提出要“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 ,并把它视为“我们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履行的重要职责”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正是为了贯彻这一与时俱进的精神 ,我们组织了这组关于生产力跨越式发展的文章  相似文献   

3.
随着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世界交往的普遍发展,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的依赖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描绘的世界历史已经形成。在此情境下,面向世界是全球化时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4.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应该抓住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的历史机遇,通过生产力移植,即主动移植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过剩的资本、先进的制度安排和管理经验以及优秀的科技人才等诸多影响生产力发展的要素,突破生产力由“落后—一般—先进”逐级递进的传统发展路径,努力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毛泽东看来,东方落后国家要赶上或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可以不必等待生产力的常规发展,而可以借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首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然后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实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6.
在经济增长中,存在着经济跳跃现象。经济跳跃是相对落后国家使后发优势转化为经济实力的典型的经济增长路径和轨迹。经济跳跃作为特殊的经济超常增长过程,受到生产力发展规律的支配,体现了相对落后国家生产力发展的特性。经济跳跃发展规律是经济增长中的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7.
由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民族性和世界性导致我国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下通过政治革命实现了生产关系的跨越,但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是有限的。生产关系的跨越为我国落后的小生产敲响了警钟,因为社会主义不可能长久地建立在落后的小生产的基础上,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要靠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体现出来,即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前苏联发展的实践证明,能否实现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的更快一些、更高一些,能否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同时,在经济全球化这一时代背景下,日本后来居上的经验表明,后进国家只要抓住机遇,利用后发优势,找准突破口,生产力的跨越式的发展也是可能的。同时要使得可能成为现实,我们必须要从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三方面着手。  相似文献   

8.
在毛泽东看来,东方落后国家要赶上或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可以不必等待生产力的常规发展,而可以借助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首先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夺取政权,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然后在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前提下,打破常规,实施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经济,创造和巩固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9.
开发绿色生产力、实现西部经济发展的理论基础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产力理论的发展经历了系统生产力、市场生产力和绿色生产力三个阶段 ,开发绿色生产力 ,发展绿色产业 ,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也是西部地区由相对落后的追赶工业化 ,到知识化和绿色化跨越式发展的根本途径 ,这个结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唯物辨证的历史发展理论、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的资源禀赋理论、突破绿色壁垒的比较优势理论、科技进步的后发优势理论四大理论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10.
人类社会每一个历史阶段 ,都是以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为主要特征的 ,不能主观地跨越历史阶段。但是 ,历史上曾有过跨越历史阶段发展的国家或民族 ,但都不是“纯粹”的跨越。中国的社会主义跨越式发展也不是“纯粹”的 ,它和资本主义生产力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 ,为了推动中国现实生产力的发展 ,使中国的社会主义变得更加完善 ,共产党制定出一系列的方针和政策 ,特别是加入WTO之后 ,中国的经济广泛地和世界经济融为一体 ,将谱写出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发展特色  相似文献   

11.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生产力跨越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的要求。生产力能够跨越发展吗 ?唯物史观包括不包括生产力跨越发展的理论 ?在实践上如何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问题 :一是从理论上探讨了唯物史观理论中生产力跨越发展的问题 ;二是依据人类的历史实证地考察了人类历史上生产力跨越发展的一些典型过程 ;三是依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分析了我国生产力跨越发展的具体途径。  相似文献   

12.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及其当代特点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生产力跨越式发展作为生产力发展的模式是一个当代问题 ,是社会发展到信息时代而产生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我国实现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 ,即必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通过信息化的最新发展实现工业化的历史任务。生产力跨越式发展是当代社会生产力运动的基本规律 ,是当代社会最根本的实践活动。这一实践活动的合理内核便是创新 ,它决定了当代社会是以创新作为灵魂的社会形态。从唯物史观的角度 ,我们可以把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看做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形态 ,是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贡献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晚年在探索人类社会发展道路过程中,针对俄国等东方国家保存农村公社的国情,运用世界历史理论的分析方法,提出这些国家有可能不通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这对于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探索适合本民族的社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的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观蕴涵了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从世界历史整体角度认识和思考社会主义问题的全球意识;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进程中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目的和目标体系;在世界历史整体与局部的相互关联中开辟了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指出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世界历史性社会主义进程中的历史方位,构成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理论的重大创新。  相似文献   

15.
世界经济体系中的不平等与不平衡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经济体系中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不平衡现象一直存在 ,二战以前 ,很大程度上它是由殖民主义造成的不平等而导致的。二战后 ,落后国家获得独立 ,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 ,世界经济体系也朝平等方向有了巨大的进步 ,对落后国家的发展给予了前所未有的优惠待遇。在此背景下 ,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日益加剧的不平衡现象 ,不是由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平等造成的。应该从落后国家和发达国家内部发掘导致不平衡的深层问题 ,避免因指责、憎恨世界经济体系的不平等而与之隔绝。  相似文献   

16.
在对马克思晚年的跨越论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具体理解上 ,仍有许多问题值得推敲。落后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再次验证了社会革命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 ,具有必然性 ,落后国家的率先跨越本身是对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自我否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 ,落后国家不仅能跨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而且也能跨越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虽然亚洲落后国家的生存与发展面临许多困难,但它们可以通过增强自身的经济、政治实力改变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解决难题,迎头赶上是顺应历史潮流的正确抉择.因此落后国家要借鉴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全人类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采取一系列加强经济、政治实力的措施,创造繁荣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最终摆脱落后状态.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的现代化理论思想内容十分丰富,但其最核心的部分包括:一是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社会是现代性的社会;二是大工业及其所带来的发达的城市和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现代性特征;三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只有在取得独立以后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四是由资本主义发展而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是更高级的现代性社会;五是关于现代化的动力因素,除了与一般现代化理论的科学技术和现代化发展的一般运动规律之外,还提出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互动为主要特征的生产方式内在运动规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所包含的社会发展动力,以及西方资本主义向全世界扩张所带来的对落后国家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有限传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