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疾病的隐喻》是桑塔格对于疾病隐喻的质疑与批判。桑塔格通过考察诸如结核病、癌症、艾滋病等疾病如何在社会的演绎中,从仅仅是身体的一种病,被隐喻成一种道德评判、心理评判的过程,揭露了意义"阐释"的荒谬性和压迫性。这部文集是桑塔格从文化批判的角度对"反对阐释"理论的进一步阐发,是一部文化批判的经典之作。  相似文献   

2.
苏珊·桑塔格的"新感受力"美学重形式而轻内容,且消弭了"高级文化"和"低级文化"的界限。国内对桑塔格"新感受力"美学的研究,以"反对阐释"论为重心和基本向度,但这只是桑塔格前期批评美学的理论核心,后期她则转向文化政治领域,其"新感受力"美学成为多质多维的理论综合体,桑塔格更加认同对艺术作品中政治与道德因素的阐释,更为重视精英知识分子的意识形态批判功能与现实介入性。  相似文献   

3.
桑塔格对艺术审美品格的偏爱使她具有了一种唯美主义气质,这种气质在其理论文集《反对阐释》中得到了具体的阐发。为反对传统的"内容说",解构"内容/形式"的二分法,桑塔格提出"反对阐释"的美学主张。"反对阐释"理论使批评的功能发生了转变:即不再关注作品"说什么",而是"怎么说"。于是,艺术与非艺术、高雅文化与通俗文化之间的界限也被瓦解了。正是在这种意义上,桑塔格成了一位前卫艺术的精神代言人。  相似文献   

4.
在短篇小说《中国旅行计划》、《美国魂》和《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中,桑塔格对各种叙事技巧进行了创造性实验。对女性主义叙事学中所区分的"个人型叙事"、"作者型叙事"和"集体型叙事"三种声音的创作和利用是桑塔格在这些短篇小说中最为成功的叙事技巧。通过对这几篇代表性小说叙事风格进行探索性的实验,桑塔格不仅在小说的主题上,也在其叙事上成功地表达了她所代表的意识形态:她对如何构建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关注,她代表的二战后美国青年一代(尤其是女性同胞)及疾病患者(尤其爱滋病患者)集体说话的愿望,以及她作为战后美国女性作家对作者地位和叙事权威的渴求。  相似文献   

5.
《河内之行》是美国著名作家、批评家苏珊·桑塔格于1968年访问北越后写的纪实散文,该文表达了桑塔格作为一个年轻的公共知识分子在当时环境中的政治信仰,讨论了个人与公共经验之间复杂的关系,也反映了桑塔格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政治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桑塔格的美学思想与西方传统美学存在着渊源关系,但她在20世纪六十年代却提出了具有叛逆色彩的"反对阐释"和"新感悟"形式主义美学观。这一转变与美国由现代化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有关。桑塔格既未恪守纽约知识分子的精英保守姿态,也未一味迎合大众文化的挑战,而是将两者都纳入了她的文化批评视野。"新感悟"批评是在新的形势下重构一种崭新的批评模式,从而对消费性的大众文化做出反应。  相似文献   

7.
桑塔格的艺术理念可以概括为拒绝、否定和重建。"拒绝"特指文本保持开放状态、多元借鉴、不断清空既定经验并收获自我求证。作为"拒绝"艺术的桑塔格美学理念,并非僭越美学的框架之外,完全放弃宏大的叙事图景,将个人体验凌驾于一切之上,而是适度地、多元地、开放地和赏析式地看待个体经验,在以消解一切先验之见为前提的阅读旅程中,把信任和接纳作为认知的首要任务。因此,"拒绝"的艺术致力于引领人们走出一叶障目的误区。  相似文献   

8.
作为20世纪重要的作家和批评家,托马斯·曼和桑塔格均脱胎于欧洲现代思想文明,主张严肃性写作,创造丰富的文学体系,积极打造和维护百科全书式的智库大厦;同时,他们崇敬艺术,强调零度写作姿态。桑塔格与托马斯·曼在创作中的隔空对话实现了美学实践的高度契合,体现对全才式智性审美的留恋,也是艺术家创造性活动的必然结果。他们苦心孤诣的审美理念为现代美学理论建构提供参照。"艰难之旅""智慧工程"和"艺术家身份"等多重视角有助于探知两位作家在美学实践中对"严肃性"的诠释与坚守。  相似文献   

9.
“反对阐释”在桑塔格的批评思想中地位极为重要。中国学界从概念的界定、肯定和质疑等角度对“反对阐释”展开了研究。然而,揭示“反对阐释”的真相需要从无原则批判的角度出发,对它做出哲学批判。此批判从语言、思想和存在三个维度展开。桑塔格的“反对阐释”唱响了对西方形而上学传统的批判,它虽然有局限性,但尚能对现实起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0.
新兴人类增强技术(HET)的迅猛发展引发了诸多人文思考,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思想资源提供了不同于西方人文主义的新视野.从儒家文化看,HET的发展应该融入"仁"的内涵,实现"仁爱万物"的和谐;从道家文化看,HET的发展需要循"道"而行,尊重生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从墨家与法家文化看,HET的发展需要遵循"兼爱"与"法度"的技术规范,追求在现实层面助推个体及由个体组成的社会的更好发展.中国传统人文主义更强调类似于"道"之类的人文规范对技术的规约功能,强调"德福一致"的人文取向.中国传统人文主义可以为HET构建更具合理性的"技术-人文"关系,为HET提供基于人文主义的更健康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作为美国先锋文化和大众文化的领军人物,桑塔格秉持自己独特的写作风格,坚持严肃的创作路线,不追求表现型的个人化书写,既能游离于权利中心之外并坚持自己的自由式书写,又能积极参与美国当代各种艺术革新。其非典型的女性作家身份和客观、严肃而勇敢的创作立场为人所称道。桑塔格延展式的身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宽阔的解读空间。  相似文献   

12.
艾丽斯.沃克在其近作《父亲的微笑之光》中,叙述了一个关于爱和宽恕的故事:父亲借父爱的名义对女儿行使家长权力,致使父女形同陌路。在孟多人仪式中,父女终于实现精神上的和解。文章以父女关系为切入点,通过分析小说中的父亲和两位女儿的形象以及父女之间从对抗到和解的历程,来展现艾丽斯.沃克的生态女性主义意识:即颠覆父权制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建立一个男女平等、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世界。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70年代之后,美国新左翼运动在剧烈动荡中逐渐消沉,但桑塔格通过一系列的著述,表达对波兰问题、波黑冲突、反恐战争等美国试图掌控世界的敏感问题的独立见解,不懈地传载出当代美国左翼文学阵营的声音,体现了当代西方知识分子的社会公共关怀精神。  相似文献   

14.
从生态批评的视域来看,《爱丽丝漫游奇境》中的爱丽丝在兔子洞中的奇幻之旅可以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爱丽丝代表的是传统人类中心主义者的立场,在与动物们的交往中处处以自我为中心,未能顾及动物们的感受,因而无法与它们和谐相处。第二个阶段,在见证了人类世界的荒诞不经和动物王国的公正有序之后,爱丽丝拉近了和动物们的心理距离,更加尊重和理解它们,把它们当作平等的伙伴,她也最终被动物们所接纳。爱丽丝的神奇经历佐证了生态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人类只有自觉摒弃以人为中心的思想意识,以更加谦逊和平等的姿态对待自然万物,才能最终摆脱生态危机,构建人类和非人类和谐共生的绿色家园。  相似文献   

15.
多丽丝·莱辛与艾丽丝·门罗是当代两位著名的女作家,她们均以突出的文学成就闻名于世。莱辛的主要作品《暴力的孩子》五部曲以“追寻”为线索揭示出女性对自由生存空间的探寻;门罗的短篇小说以“逃离”为主要情节,刻画了女主人公逃离社会、家庭桎梏以及对自由与自我的追求。尽管两位作家的研究主题与写作手法不相同,但无论是莱辛的“追寻”还是门罗的“逃离”,都形象地反映了女性的生存状态,显示了作家对女性命运的深切关注与思考。  相似文献   

16.
艾丽丝·门罗在她所创作的短篇小说《逃离》里面,描述了女主人公卡拉在两次逃离过程中的复杂思想意识,以及其女性意识不断成长的历程。卡拉在两次逃离过程中的结果虽然不同,但是其中表达的寓意则是女性如果想要有一定的主体意识,就应当具有思想以及经济的双方面独立,只有这样的逃离最终才能够达到对于自身的救赎。  相似文献   

17.
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斯·沃克的许多作品都在让读者意识到基督教虚伪面的同时,极力为以泛灵论思想为基础的原始宗教正名,主张信仰的多样性。在她看来,这些朴素的宗教信仰积极健康,无论是在尊重女性,还是在尊重自然方面,泛灵论思想都远远优于被白人狭隘化了的基督教。在她小说创作中,沃克既通过泛灵论思想对带有偏见的主流意识形态中的上帝形象进行颠覆性解构,又看到了泛灵论思想中尊重人性的一面。不仅如此,泛灵论思想在她作品中有时还能成为身处社会底层的人们抗争不平等现实的武器。  相似文献   

18.
1967年,苏珊·桑塔格针对美国六十年代纷繁炫目的反文化,尤其是先锋艺术进行反思,发表《静默之美学》一文.她用“静默”(silence)一词概括先锋艺术的特征,并认为静默的艺术对于当代人具有天启式的作用和意义.今天,进一步分析桑塔格眼中的静默艺术的内涵与功用,对研究桑塔格的文艺观和反思我国先锋艺术都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