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被引次数:5
|
|
|
|
|
高春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1卷第1期
|
|
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论述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在奥氏看来,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指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它说明了共同利益并非集体行动的充分条件.由于没有明确地论述集体物品的非竞争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集体行动的逻辑陷入了困境.
|
2.
|
集体行动的逻辑及其困境
|
|
|
|
|
高春芽《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第21卷第1期
|
|
奥尔森是集体行动理论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集体行动的逻辑,论述了集团规模与集体行动之间的关系。在奥氏看来,集体行动的逻辑是指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的冲突,它说明了共同利益并非集体行动的充分条件。由于没有明确地论述集体物品的非竞争性对集体行动的影响,集体行动的逻辑陷入了困境。
|
3.
|
超越集体行动的困境:社会资本与制度分析 被引次数:4
|
|
|
|
|
吴光芸 杨龙《东南学术》,2006年第3期
|
|
面对集体行动的困境和公共事物的悲剧,新制度主义者提出了自主组织理论,即个体与个体之间能够为维护公共利益而自愿组织起来,采取集体行动,进行自主治理。以信任、互惠规范和参与网络等形式存在的社会资本把微观层次的个体行为与宏观层次的集体选择结合在一起,以合作互利为分析前提,达到个人理性与社会理性的和谐、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统一,能够很好地解决集体行动所面临的问题,即搭便车、承诺的兑现以及对个人遵守规则的监督等。
|
4.
|
湖北高校学报之窗
|
|
|
|
|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
|
|
邱海洋在《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撰文《制度变迁过程中的意识形态因素分析》认为,制度变迁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度变迁分为强制性制度变迁和诱致性制度变迁,无论哪一种制度变迁方式,意识形态均对其有着重要的影响。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到一致的一种节约交易成本的工具。它能修正个人行为,从而减少或克服集体行动中"搭便车"的机会主义行为。成功的意识形态能够促进制度变迁的实现,减少制度变迁构成中的交易成本,它必须具有灵活性、崇尚创新性、敢于纠错性和不断开放性等特点。(聿土摘)刘军民在《华中师范…
|
5.
|
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分析
|
|
|
|
|
周丽《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第Z1期
|
|
意识形态不仅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哲学主题,同时也是新制度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尽管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脱胎于马克思理论,吸取了马克思的营养,却并没有恪守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传统分析套路,即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这一经典模式展开;而是以人类(个人和集体)选择的合理性这一基本假设为出发点,选取意识形态的某一具体形式(主要是意识形态的功能)来强调制度变迁的渐进性。这种以制度为研究对象、在制度演化中嵌入意识形态的研究思路,自然拓展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论诠释。本文就新制度经济学的意识形态理论进行思考,并试图扩展开来,探索其对我国改革发展所具有的借鉴意义。
|
6.
|
关于在道德规范下实现市场经济个人与社会理性统一的数学分析
|
|
|
|
|
王道平《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7卷第6期
|
|
在具有正确的道德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广义理性人”寻求物质利益和非物质利益的最优组合,以求达到自身总利益的最大化,此过程仿佛是在“无形的手”的牵引下,它解决了传统西方经济学中存在的一些个人利益与团体利益冲突的矛盾,实现了个人与团体利益最大化的统一,有利于实现社会主义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社会利益的和谐发展。
|
7.
|
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的“奥尔森困境”
|
|
|
|
|
姜晓东《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9卷第6期
|
|
基于奥尔森集体行动逻辑理论,对我国理论界和决策界共同关注的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理性人出于个人理性的选择不会采取行动以实现他们共同的或集团的利益,从而导致了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相悖。摆脱不了集体行动的困境,解释了农民合作组织为什么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也解释了发展较快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往往有"能人"带头,并进一步指明了促使集体利益的实现是对合作原则修订的动因。
|
8.
|
经济学中的人类观念和对观念的经济学分析——对诺斯意识形态理论的补充 被引次数:3
|
|
|
|
|
宗兆昌《江海学刊》,2000年第4期
|
|
经济理论忽视对人类观念和社会意识形态的研究由来已久 ,认识人的观念对其经济行为的影响是理解新制度经济学发展新古典经济学的关键。将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和诺斯制度变迁理论进行对比 ,可以看到对意识形态的研究是解决经济学理论中“经济人”与“全面人”冲突的关键。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正确揭示了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进步的意义 ,但他未说明社会何以获得一个节约国家组成成本和社会交易成本的有正面作用的意识形态。本文即用经济学方法分析应该采用一个什么样的机制和过程 ,正确、有效地把个人的观念整合成一个社会意识形态。
|
9.
|
奥尔森的集体行动理论逻辑
|
|
|
|
|
沈荣华 何瑞文《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2期
|
|
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集体行动的逻辑》、《国家的兴衰》和《权力与繁荣》三部著作中。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三部曲"以个人理性为逻辑假设,以搭便车和分利行为作为逻辑依据,选择性激励是集体行动的思考重点,因为选择性激励会带来分利集团,分利行为会导致国家经济衰退。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旨在阐明,国家经济繁荣需要建立强化市场型政府以构建共容利益集团;结论是:权力先于繁荣、权力保障繁荣。
|
10.
|
可置信威胁与制度安排
|
|
|
|
|
刘秀林 穆争社《统计与信息论坛》,2005年第20卷第3期
|
|
博弈理论认为,博弈参与人在谋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中,会产生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矛盾的纳什均衡,导致个体理性难以实现,可借助可置信威胁对其加以改变。上述结论也适用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主体,因此,需要政府通过承诺行动,作出可置信威胁的制度安排,以保证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的统一,使个体理性最终得以实现。
|
11.
|
当奥尔森遇上奥斯特罗姆:集体行动理论的演化与发展
|
|
|
|
|
张振华《人文杂志》,2013年第10期
|
|
奥尔森将公共选择理论运用于集体行动领域,构建了集体行动和利益集团研究的经济路径.后来的集体行动理论基本上建立在对奥尔森观点的批评、拥护或者延伸基础上.以奥斯特罗姆等人为代表的印第安纳学派对于奥尔森理论修正的最大特点是将制度分析融入到集体行动研究中.首先,它更新了奥尔森的产品分类标准,更加全面地探究了产品属性与集体行动间的关联;其次,学派将理性选择模型改造为理性选择制度主义,强调制度在改善人类理性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再次,奥尔森将集体行动困境的解决办法寄托于精英式的“选择性激励”上,学派的研究则表明,自主治理有望成为另一种可能选择.然而,两种理论也存在明显的呼应与互补.
|
12.
|
城市居民垃圾分类法律调节机制研究——法律经济学的角度
|
|
|
|
|
《理论与现代化》,2019年第6期
|
|
城市居民作为理性经济人从成本收益角度考虑,存在垃圾分类个人行为动机不足与集体行动"搭便车"的现象。本文从垃圾分类个体行为与集体行为两个视角出发,借助法律经济学的分析方法,研究如何通过法律改变城市居民垃圾分类的行为成本与收益,改变集体环境下居民个人垃圾分类的博弈均衡,进而走出垃圾分类集体行动"囚徒困境"与搭便车的困局,促进城市居民形成垃圾分类的社会行为规范。
|
13.
|
经济行动的社会建构--新经济社会学对经济行动的嵌入性分析 被引次数:4
|
|
|
|
|
苏春艳《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1卷第6期
|
|
经济学认为经济人的经济行动在于追求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经济行动是原子化的个人行动,不涉及任何社会关系。新经济社会学从嵌入性的视角出发,对人的经济行动加以解释,指出人的经济行动是理性的,但理性的经济行动是受社会关系制约的,经济行动是一种社会行动,经济行动嵌入于社会关系中并产生了经济秩序。
|
14.
|
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 被引次数:5
|
|
|
|
|
杨通进《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
|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新型关系呼唤一种具有时代特点的集体主义:市场集体主义。其主要含义是:公共利益是集体利益的真实内涵,集体利益是个人利益的有机总和,公共利益是评判行为道德价值的标准。市场集体主义的价值导向功能可在制度和行为两个层面同时展开。
|
15.
|
缴费年限累积制:"新农合"筹资机制改革的新思路——基于集团理论的视角 被引次数:1
|
|
|
|
|
代志明《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推广难的主要原因在于,制度设计者对于农民在提供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物品时的集体行动的逻辑认识不足,以及选择性激励措施的缺乏,为化解这一困境,应推行与农民的累积参保年限挂钩的缴费年限累积制,它可以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越早、时间越长的农民获得的个人获益越多,从而激发农民参保的积极性.
|
16.
|
论邓小平利益观的本质特征
|
|
|
|
|
张华《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4卷第4期
|
|
邓小平利益观是历史实践的产物和时代的产物,也是对晚年毛泽东片面强调道德精神价值和意识形态利益观的超越和突破,具有自身独特的特征,即它是物质利益与道德精神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统一及功利与正义的统一。
|
17.
|
意识形态的经济功能--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探析
|
|
|
|
|
陈书静《社会科学》,2006年第47卷第3期
|
|
西方主流经济学以理性选择模型为核心演绎出的一整套市场理论,面临着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困境,在实践上也被认为失去了对现实问题的呼应.诺斯的意识形态理论是对理性选择模型富有成效的拯救性的扩展和修补.诺斯关于意识形态理论的经济功能、意识形态与制度变迁及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关系的详细分析,为西方经济学注入非理性因素和演化的思维,对经济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当前的政治、经济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
18.
|
价格波动中的理性与非理性问题
|
|
|
|
|
吴晓兵《宿州学院学报》,2003年第18卷第1期
|
|
在一般均衡对价格分析中,个体理性得以充分肯定,无论是个人物质利益最大化还是个人效用最大化;从心理预期对均衡价格体系的失衡影响,到理性预期对价格体系均衡的动态恢复,个人理性代替了国家理性;从新制度经济学对人的有限理性的制约,到行为经济学对人的非理性的认可,经济主体的理性对价格的影响不再是唯一的了。
|
19.
|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威胁透析
|
|
|
|
|
魏崇辉《太平洋学报》,2010年第18卷第12期
|
|
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以新政治经济学切入,鼓吹的却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以新自由主义开出,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形成了诸多威胁。它具有多种表现形式:泛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与攻击马克思主义;科斯定理与促动产权私有化改革;政治科斯定理与推行西方式民主;经济学帝国主义、话语霸权与生搬硬套;工具理性肆虐与信仰缺失;对外扩张与肢解民族国家。清醒认识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是展开针对性应对的必要步骤。
|
20.
|
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意识形态观及其现实意义——以《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例
|
|
|
|
|
孟宪平 曹小春《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4卷第4期
|
|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要支撑,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描述了不同哲学派别的意识形态、个人意识形式与集体意识形态、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和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等。意识形态的内容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生产力、科学技术、社会分工、人的活动、世界历史性交往、物质利益等是最主要的方面,统治阶级的立场、社会革命和未来社会形态也起到很大作用。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具有现实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