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中国是一个国家权力非常强大的国家,和西方国家发展宪法诉讼的情况有很大的区别。如何在这样的国情中建立宪法诉讼制度,笔者认为在中国建立宪法诉讼制度必须依靠国家权力的支持,而且可以依靠国家权力完成宪法诉讼的建立。  相似文献   

2.
1949-1957年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政权建设的目标,是实现国家权力的下沉。下沉主要是通过运动建政;革命建政;政党建政三种方式进行的。农村政权建设的焦点、难点,是乡村社会的动员、协调与控制问题。支前反霸、镇反土改、互助合作等运动,既使国家权力纵向上达至区、乡、社队层面,横向上扩展到农民的生产、生活领域;又使农村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发生了重大的重组、重构。它们的实现,并不是简单的直线演进程式,动员、协调、控制中的国家权力与农村社会,从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紧张和冲突。醴陵县的个案研究,就是从这两者的互动轨迹来揭示其复杂面相的。  相似文献   

3.
国家治理本质上就是运用国家权力治理国家,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首要衡量标准也就体现为国家权力运行法治化。实现国家权力运行法治化既是法治国家思想的必然理论逻辑,也是我国国家权力运行体系现代化的迫切现实诉求。国家权力运行法治化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权力配置的法治化、权力运行过程法治化、权力监督法治化和权力支持体系法治化,它不仅取决于权力结构本身的制度机制建设,也取决于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政治文化变革。因此,要从德法并重的价值取向、制度化的依法执政体系、规范化的权力制约机制、立体化的权力监督机制等方面入手来推进国家权力运行法治化。  相似文献   

4.
在近几年时间里,中国社会发生了“非典”、“禽流感”等一系列公共性事件,这些事件大多涉及到国家经济权力深入到公民基本权利并对经济安全产生重大影响力的问题。在紧急状态和常规状态的不同条件之下,国家经济权力的运行有其不同的表现形态和作用力,国家经济权力对私人产权的侵犯应当在怎样的范围、程度之内和程序设计之下才是合法和适当的,以及经济权力决策中的议价与问责、对于公共产品定价中的国家经济权力行使等问题,都是我们必须将其置于宪政的框架之中予以细致分析和探讨的。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建构中的“核心”与“大众”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构,是在社会群体利益不断分化,价值需求多元化,甚至庸俗化的现实背景之下展开的。当人们已厌倦、摈弃了以往的权威主义、形式主义、虚无主义在意识形态工作方面的强行灌输或脱离人民群众的抽象教育之后,真正地面向大众、立足大众、依靠大众,根治社会腐败,消除贫富两极分化,把“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建设与具有法治和民主意识的公民社会发展相结合才可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  相似文献   

6.
学术权力、学生权力和行政权力共同构成了大学内部的三大权力系统,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20世纪6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大学学生权力逐渐得到重视与保障,而我国大学学生权力却长期被遮蔽。今天,我国社会、大学和人的和谐发展对大学三种权力的重构,特别是学生权力的彰显提出了新的诉求。  相似文献   

7.
公共权力边界是公共权力发挥作用的范围和界限,它本质上体现了权力与权利的辩证关系。而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共权力与市场、社会边界的调整和再造,形成科学的公共权力边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总体而言,我国的公共权力边界划分日趋清晰,但也仍然存在着内部边界重叠交叉、外部边界规范化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公共权力效能的提升。公共权力边界受到政治体制、社会发展、文化传统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应当重点从政府职能定位、社会力量培育、程序正义规约、制度体系完善等方面来入手为公共权力运行设定合理边界。  相似文献   

8.
权力结构是指权力在各权力主体之间的分布状况或排列组合方式。其主要类型有:“强弱弱”权力结构、“强强弱”权力结构和“强强强”权力结构。在“强弱弱”权力结构中,行政部门滥用行政权的现象会非常严重,在“强强弱”权力结构中该现象会有所减缓,只有在“强强强”权力结构中,这种现象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抑制。因此改变权力结构,特别是提升市民社会在权力结构中的权力比重,对于有效制约行政权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9.
社会契约论的核心概念是权力的合法性:一切权力--最高权力并不例外--都具有合法性,因而必然都产生、形成和起源于社会成员的普遍同意或所谓社会契约。从此出发,社会契约论发现建立最高权力或国家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人们一起订立所谓“明示”或“默示”的社会契约,亦即就最高权力所关涉的权利与义务等利益之交换达成的“明示”或“默示”的普遍同意:最高权力或国家起源于“明示”或“默示”的社会契约。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代社会在专制的大背景之下,基层社会还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治理模式,即通过国家公权力与民间权威的博弈来实现社会秩序的维系。总体来讲,中国传统社会中存在两种力量,一种自然是代表国家的官府,另一种即是民间力量,习惯上把他们称为乡土精英。国家力量对基层社会的直接控制在历代以及一代的不同时期,其范围与程度都是不断变化的,但国家公权通过对民间权威的“借用”却是始终存在的。这种间接统治的中介力量就是民间权威,其中主要是士绅和宗族。民间力量在为国家力量所用的同时,也获得权力,在家国同构的大背景下,其所引领和推行的民间规则得到了国家的承认,成为基层社会治理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传统国家存在着"权力大"和"能力小"的双重性,根源在于社会关系伦理化导致社会关系"二人化",消解了本应作为权利主体的个人和社会组织,造成公共领域私人化,社会组织发育不足。由于缺乏社会组织作为中介,使国家公权力扩张和社会控制能力不足。而在20世纪,历史惯性使国家仍带有传统痕迹而对社会转型产生深刻影响。解决问题的途径在于通过市场经济和多元的社会组织形式,训练人们公共生活的规范意识和习惯,建立中介性社会关系,形成个人、社会与国家三者间的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12.
东汉自和帝始,外戚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社会危机严重,代表社会、象征国家的皇权被两派势力异化,士大夫集团的权力和利益被严重剥夺,统治岌岌可危.作为专制政权组织基础的士大夫对此忧心忡忡.为匡时救世,他们开展了一系列社会拯救活动,大致可分为舆论层面政治批判和实践层面对弊政进行的直接或间接的纠治和打击活动.士大夫的社会拯救活动对改善黑暗政治和维系东汉的统治起到了一定作用.因缺乏对君主专制制度本质的认识,士大夫对现实政治的批判很少触及深层政治结构.但其批判时弊精神使专制制度在实际运行中保持一定的舆论开放和相对独立的批评、监督力量,降低了专制制度的封闭性和随意性.  相似文献   

13.
阶层话语权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作为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影响公共政策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阶层话语权均衡,则公共政策公正、有效,利益分配合理,社会稳定;反之,阶层话语权失衡,公共政策失效,利益分配失调,社会失序.当代中国社会阶层话语权的失衡是造成“社会排斥”与“凝固化”现象、引致社会断裂与社会失序的根源,是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所在.  相似文献   

14.
内生于乡土社会的村规民约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创造性演进过程,在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重要的秩序整合作用。近代以来,乡土社会的剧烈变革不断解构着村规民约的社会权力基础,国家权力向乡村地域的下沉不断冲击着村规民约的生存空间,村规民约面临着巨大的发展困境。这时,能够契合现代乡村公共精神和“乡民社会”向“市民社会”转型期的契约性权力便进入了视野,这种基于同意而形成的社会权力作为村规民约的效力基础最具理性和持久力。契约性权力为村规民约提供了权力支持,有利于实现村规民约与国家法在共生共存基础上的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协商民主伴随着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转折开始,又随着改革开放推动经济体制转轨而发展,进一步随着21世纪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换而走向成熟。由此推进了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形态实现了三次重要转变,这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以政策制定为重心的自上而下开展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开端、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重心的自下而上推动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发展,以及21世纪以来以公共治理为重心的政府与社会上下合力推进的社会协商民主形态的成熟。我国社会协商民主历史形态的三次演变是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实际出发的自觉选择和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实践展开和中国化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而且为世界协商民主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中国经验和中国启示。  相似文献   

16.
公共预算作为一种国家活动,在本质上是政治性的,预算过程中的各种冲突实质上就是政治冲突。权力作为政治学的核心概念,是影响公共预算资源分配的关键变量。在资源配置过程中,权力被广泛地运用。预算过程分配着决策权力,预算是权力的体现,预算过程中做出的资源配置实际上反映了政治权力的分配、运用与控制。预算是配置资源的公共权力在不同主体之间的分配,是一个制衡结构,本身就是一个民主政治程序。当前中国公共预算的民主性明显不足,为了达到政治民主化这个目的,就必须进行预算改革,推进预算民主。实行预算民主有助于实现社会公平,促进权力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同时也有助于增进国家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正处于一个危机多发时期,自然原因和潜在的社会矛盾都可能引发社会公共危机。如何对危机进行有效的防范和治理越来越成为现实和紧迫的问题,同时,这也是我们加强政府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一部分。文章通过对政府在公共危机中的角色分析,探讨公共危机状态下的政府政策取向,提高政策的执行效率,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公共危机所带来的损失,保持社会和政府在危机中的稳定。  相似文献   

18.
社会整合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意。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所衍生的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显性化、政治诉求多样化以及多种价值观念的激烈碰撞,给执政党的社会整合提出了新的要求。执政党只有不断与时俱进,以社会公正为准绳,拓宽利益表达渠道,加强思想理论宣传,协调好不同的利益关系,构建适应和谐社会发展的社会整合机制,才能不断扩大执政基础。  相似文献   

19.
从伦理视域研究权力,不仅要研究其德性即权力的善恶问题,更要研究其效能即其道德使命问题.权力的登场是适应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需要,也是由所有人共同选择的结果.权力一旦产生,便至少承栽着三重道德使命,即保障公民安全,维持社会秩序,维护公民权利.权力的这些道德使命表征着权力与道德的关联性,也意味着权力的运作并非是为所欲为的,而是遵循一定的道德规范和法则的,权力一旦脱离其应有的道德规则,便会成为一种彻底的"恶".  相似文献   

20.
人民是国家最高权力主体。人民权力兼具国家权力和社会权力双重性质,既体现于国家主权和人大行使的国家权力中,又蕴藏和显示于公民社会的社会权力。执政党的权力属于人民权力的一部分。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政党具有一定的社团权利和社会权力,执政的党员当选为国家官员者则可依法行使国家权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