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浩如烟海的蒙古族民间故事是蒙古族民间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分为传统故事和专人系列故事(或曰故事组、故事群)。专人系列故事中,《巴拉根仓的故事》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广大蒙古族人民同僧俗封建统治阶级进行战斗的锐利武器。蒙古族民间口头文学丰富多彩,源远流长。部落时期的那些美丽的传说、神奇的故事、悠扬的民歌、吉祥的祝词等,在最早的经典著作《蒙古秘史》中,都有程度不同的反映。然而  相似文献   

2.
蒙古民族和维吾尔民族是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伟大民族,其友好往来也源远流长。就以心理内涵和风俗习惯而论,两个民族固然各有特点,但勤劳、勇敢、富于聪明才智却是共同的。《巴拉根仓的故事》与《阿凡提的故事》(以下简称两部《故事》)正是这种民族精神的艺术体现。蒙古族的《巴拉根仓的故事》与维吾尔族的《阿凡提的故事》,堪称姊妹篇,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宝库中两颗璀璨的明珠,在中国民间文学史上也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两部《故事》分别研究已经很久很深入,但从比较文学的角度探讨两部《故事》的种种内部联系,进行科学概括,尚属少见。笔  相似文献   

3.
蒙古族谚语是蒙古族人民长期生产斗争、社会交往的经验总结 ,也是其智慧的结晶 ,其中有许多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哲理。青海蒙古族谚语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思想内涵和结构形式。本文主要探讨了青海蒙古族谚语的类型及其特征。  相似文献   

4.
贱三爷故事是广泛流传于武汉及周边地区的机智人物故事。职业和身份的多重性使得贱三爷能够在最大程度上突破地域空间与权力空间的限制,这个形象既是民众的一种“自我塑造”,也是他们理想的投射。贱三爷是广大底层劳动者创造出来的彻底的反叛者和精神贵族形象。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辽宁阜新地区巴拉根仓故事的蒙汉文化交融的文化特质,巴拉根仓故事中体现了蒙汉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两种文化的交融,该故事是一部口述的生活文化史记录。密切关注巴拉根仓故事滋生的空间,还原故事生成的文化语境,民间口承叙事往往成为该地区相应风俗的直接注脚。在习俗化的作用下,民间口承叙事与民俗生活水乳交融地循环互动,习俗化是连接民间口承叙事与民俗生活的纽带。故事文本成为特定区域群体意识的历史积淀,是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记忆。  相似文献   

6.
蒙古族服饰是蒙古族人民生活习俗、审美情趣、宗教观念和文化心态的沉淀。本文通过服饰这一面小小的镜子简要分析了蒙古族人民社会生活的部分特征。  相似文献   

7.
蒙古族文化在与中原文化的碰撞融合中,对明代文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从"三言"中宋元旧话本的改写可以看出,蒙古族文化对明代话本产生了多层面的作用。本文分别从"三言"中市民形象的塑造、两性关系的表现、女性形象及复仇主题等方面,阐述蒙古族刚猛进取之英雄精神、重视血肉之躯的思想、尊重女性的传统习惯及复仇思想对明代话本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古代草原文学是古代北方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的语言艺术。由于上古时代游牧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代草原文学主要见于汉文典籍的记载。目前公认的最早的作品是西汉初年的《匈奴歌》,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此后代表性作品有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木兰诗》、《企喻歌》、《从军行》(宇文招),唐代的某些“边塞诗”和“敦煌曲子词”,宋、辽、金时期的某些文人诗歌、民谣等。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草原文学主要代表者是蒙古族文学。《蒙古秘史》和《江格尔》,《格斯尔》堪称中世纪北方草原文学的三大瑰宝。此外还有单篇英雄史诗、民间故事传说、祝词与赞词以及各民族诗人所创作的诗歌、词赋。明清以降,有赞扬蒙古族女中豪杰三娘子和满都海彻辰的诗歌和民间故事,有蒙古、满、汉各族诗人吟咏草原的诗篇,更有尹湛纳希的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并出现了不少叙事民歌、民间故事,尤以民间讽刺文学《巴拉根仓的故事》为著名。  相似文献   

9.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是人民性理论的集大成之作,其所阐发的理论是建构"人民文学"的基本依据。五四时期是人民性理论的酝酿时期,周作人等先觉者从理论上论证了新文学将"平民"作为叙述焦点的合理性,革命文学的论争时期是人民性理论的确立时期,理论家们普遍强调培养作家的无产阶级意识、强调作家的底层生活体验、表达底层民众的愿望诉求等,左联时期是人民性理论的深化与发展时期,明确提出要创造"民众的"文学,其"发展"具体表现在对人民性理论三个维度——"生活体验中的人民性"、"文学创作中的人民性"、"阅读接受中的人民性"的阐述上。  相似文献   

10.
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是我国近现代史上蒙古族人民智慧的集中体现,它堪称是一幅蒙古社会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蒙古人民为保卫自己的土地和家园,武装起义反抗反动派的斗争生活。本论文以作者多次到科尔沁右翼中旗进行田野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对科尔沁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的文化渊源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力求客观地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及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蒙古族史诗《江格尔》中有众多意象,诸如英雄意象、女性意象、魔鬼意象、智者意象、精灵意象等。运用荣格的"原始意象"理论,从接受者的心理角度去分析这些原始意象正好反映了蒙古族祖先的心理历程的碎片,它们再也不是个人的,而是民族的。这就是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如此吸引人的原因所在。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蒙古族生态小说一反征服自然的现代话语叙述模式,在文本中重新恢复自然的魅力以及自然对人的模塑和反作用力,并赋予自然"养育"与"统治"的双重隐喻,以召唤人类对自我之外广阔世界的谦逊和敬畏情怀;灵异动物形象的塑造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个深度书写,突出动物的"荒野品性"和自然与人类之间"通灵者"的角色特征,传达了作者文化反思和文明批判的价值立场;这些自然书写联系着作家对人类诗意栖居的哲学思考,折射出民族认同思想背景下作家对生态型游牧文明的深沉怀念。  相似文献   

13.
草原文化是蒙古族赖以生存的文化动力和精神支柱,也是多数蒙古族题材电影重点展现的文化符号。通过分析电影《季风中的马》和《长调》,探讨在现代化进程中,以传统草原文化为精神支撑的蒙古族人民生存状态的影像表达,并试图找出新时期我国蒙古族题材电影文化发展成熟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迟子建的"底层写作"显示出了不同流俗的精神内涵与审美价值。在她看来,是否具有道德感对作家具有决定性意义,作家要"目光能直逼人性深处"。很多作品流露出其对底层生存者命运遭际的深沉关切与同情,但她没有将自己的写作建立在单纯的批判、揭露和控诉之上,而是在苦难之中发现人间的温暖和柔情。迟子建的创作,确立了更具文学性和意义内涵更为丰厚的叙事伦理与故事模式。  相似文献   

15.
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对深圳城市形象的塑造产生了明显的文化效应.“大运”使深圳城市形象的“三大系统”更先进、更现代.城市理念融入了立足长远、民生为重、面向世界等新的精神要素:城市景观实现了城市基础设施与城市人文景观的融会统一;城市行为规范与行为方式得到新的提升,达到了政府行为与市民行为的良性互动.深圳城市形象的“后大运”构建也因此有了新的更高的目标追求.  相似文献   

16.
“甘露帧”即汉语中的“水陆画”,在韩国历史上曾经盛极一时,“甘露帧”分为上、中、下三坛结构。综合考察韩国现存“甘露帧”之图像内容,并分期对其风格论断,画面运用具有典型化特征。受画师的风格,地方风格因素的影响,多样的图像发展,其画面又不断形成新的画风。  相似文献   

17.
《春舞》是著名旅美钢琴演奏家孙以强创作的一首具有新疆少数民族特色的钢琴独奏曲,作品民族气息浓郁,旋律优美,形象地表现了新疆人民的生活。通过从创作背景、音乐风格、演奏分析上对钢琴曲《春舞》进行分析,使人们领略民族音乐的魅力。  相似文献   

18.
对黑城文书中的蒙古学教授俸禄文书、蒙古字学习字文书和八思巴帝师祭祀文书进行研究可得知,元代亦集乃路存在蒙古字学,但其建立时间相对较晚。  相似文献   

19.
关于蒙古族聚居区基础教育过于集中社会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蒙古族民族教育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基础教育过于集中办学模式给蒙古族聚居区带来诸多不利社会问题。首先,过于集中的力度大大超出办学条件;其次,违背低龄、认知、心理发展的规律,达不到教书育人的理想目的;再次,"挤兑"家庭教育;第四,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第五,不利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第六,增加了农牧民经济负担;陪读家庭不稳定甚至离异;由于"挤兑"家庭教育而缺乏伦理道德和家庭责任等。这些似乎隐性和显现的教育问题,都是不利于蒙古族聚居区社会长远和谐发展的社会问题,必须引起国家、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