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新思潮派最杰出的代表作家,他集新理智派和新技巧派文学特征于一身,无论是在对人物的心理描写还是在叙事技巧的构建上,都可谓匠心独运,构思缜密。解读芥川龙之介文学创作中的中国元素是研究日本近代文学的重要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2.
1927年,芥川龙之介之自戕极大地震撼了当时的日本文坛。作为新生代作家,横光利一继承芥川遗志远赴上海,以探索超越唯有“发狂或死亡”的狭隘文学,建构充满生命活力的新的日本文学,长篇小说《上海》正是横光苦心探求的结晶。芥川、横光分别作为拉上日本近代文学帷幕与揭开现代文学序幕者,二者的文学接合点“上海”在日本近现代文学史上具有不容忽视的深刻意义。通过论述上海的这段历史,寻求深入思考文学文化问题的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3.
章炳麟对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之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1年,章炳麟在上海寓所与前来拜访的芥州龙之分会面。章炳麟对日本民间传说中“桃太郎”形象的批判,使芥川深为震撼。之后,芥川根据这个民间传说创作了小说《桃太郎》。芥川笔下的桃大郎一改民间传说中被日本人崇拜热爱的形象而成为彻头彻尾的侵略者。《桃太郎》之后,芥川又创作了多篇具有强烈反骨精神的作品,这表明章炳麟的日本观对晚期芥州龙之介文学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被誉为二十世纪前半叶日本文学三巨匠之一的芥川龙之介在他的“中国题材作品群”中精心塑造了一群性格鲜明的中国女性的形象。这群中国女性的形象与他在其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形成了强烈的反差。那么,芥川描写这样一群中国女性形象的目的何在?本文对此进行了探讨,并认为这是芥川表达理想的需要。  相似文献   

5.
芥川龙之介与中国文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日本近代作家与中国文学关系这一课题,芥川龙之介占有重要地位。把握他的创作与中国文学关系必须放在他创作的总体框架中考察。他取材中国古代典籍写作的小说有许多篇章对原作素材作了创造性的改造,充满了现代意识,匠心独具。但是,芥川龙之介的中国文化观主要来自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是理念的,进入近代社会以后并没有继续跟踪中国现代文化,对于中国文化的认识产生一种断裂,与头脑中的中国文化沉积形成一种反差,接触中国现实后自然要产生“误读”,也是一种失落感,因而对于现实中国的认识难免片面。这种现象在其他日本近代作家身上亦有不同程度表现。  相似文献   

6.
鲁迅一生中,非常注重和赞扬优秀的日本文学,他曾经翻译过多种日本小说和文艺理论著述,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就是其中之一。一九二一年夏天,鲁迅先后译出了芥川的代表作《鼻子》和《罗生门》,登载在北京出版的《晨报》上。芥川龙之介(1892—1927),这位被称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鬼才”,是大正(1912—1926)时期最重要的作家之一。一九一三年二月,他就读于东京帝大英文系时,与友人一起重新出版了两起两落的帝大同人杂志《新思潮》,后来他和菊池宽、久  相似文献   

7.
古往今来,许多杰出的艺术家都按照自己的方式、概括人生,探索生活真谛。日本著名的“鬼才”文学家芥川龙之介(1892—1927)也是这样。在短暂的艺术生崖中,芥川凭借艺术的力量,异军突起,独辟蹊经,拓展出了具有特色的芥川文学。芥川并非我国读者所陌生。早在一九二一年鲁迅先生翻译他的主要作品《罗生门》《鼻子》、并给予高度的评价。近些年来,随着对外开放的步伐,芥川的作品大量翻译介绍到我国,也出现了一些值得称道的评介文章。但是,与翻译介绍相比,评论显得过于  相似文献   

8.
结构主义文本理论研究主要分为文本内部结构关系和文本的互文性两大部分,两者互相联系互为补充,前者以微观分析见长而后者则表现出宏观的研究取向,但均以索绪尔的语言学为自己的理论依据和方法论上的借鉴。应用这两者分析日本作家芥川龙之介的短篇小说文本,既可以有助于我们理解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与文学研究的关系,又可以加深和拓宽对日本近代文学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芥川龙之介的作品很多取材于中日两国的古典。以近代文化人的良知对当时的社会实质及对人的本性等问题进行揭示是芥川文学的重要特色。他极力主张文学不能仅仅是“告白”,这同那些常着眼于身边琐事或着力描写个人苦闷的作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芥川龙之介的创作思想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中,清晰地透射出中国近代文化人对他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芥川龙之介创作中的现代主义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芥川龙之介是日本现代著名的中短篇小说家,是日本新思潮派的代表之一。他的创作突破了日本近代文学传统,是日本现代作家中最早表现出现代主义意识的作家。日本评论家中村真一郎认为:“芥川龙之介的作品的主要特征就在于反映人们错综复杂的思想意识。当我们阅读他的全部作品或是他的一部自选小说集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接近于西欧二十世纪的作家所刻画的复杂的内心世界。” (《芥川龙之介介绍·芥川龙之介的魅力》)  相似文献   

11.
日本著名文学家川端康成作为亚洲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而备受世人瞩目 ,这位多产作家“以敏锐的感受 ,高超的叙事技巧 ,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价值”。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日本文学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代表作《雪乡》、《古都》、《千只鹤》等已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引来众多的研究者。本文拟介绍川端康成的文学历程及创作成就 ,探索其名作《雪乡》的艺术特点 ,为增进大家对日本文学的了解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2.
近代日本文坛新思潮派最为代表的作家——芥川龙之介,其文学作品多为短篇小说,尽管文字不多,情节简单,但其中所蕴涵的主题深刻,艺术水准高超。前期的创作主要是以历史事实为题材,映照现实,观察、解释人生,并以此为根基和载体,将自己的观点、思想及审美渗透到作品之中。后期的创作主要是根据其自身的经历、体会、感悟等,借助文学作品等来表达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前途的失意与幻灭意识。芥川龙之介文学思想中有着浓厚的传统中国文化情结,他的中国之行与自杀标志着一个时代即日本大正时代文学的结束。  相似文献   

13.
谷崎润一郎是日本唯美主义文学流派的代表作家.我国对他的作品的介绍与研究出现过两次高潮,至今方兴未艾.他的大部分作品已被翻译过来,许多作品还出现了多种版本.与其作品翻译的全面性相比,我国对谷崎本人及其文学的研究留有许多可供深入探讨的余地.如对谷崎在中国的第二次高潮,即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至今谷崎的译介与研究作一番梳理与探讨.  相似文献   

14.
大正时期,日本私小说充分发展并兴盛。芥川龙之介是当时文坛的重要作家,独特的个性、社会环境以及文坛气候使其对私小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芥川龙之介通常被定位为冷静、客观、理性的作家,而他创作的《文友纪事》等充满了“诗的精神”的作品,不仅大大拓宽了私小说的创作领域,也让我们看到了另外一个内心丰富、感情细腻的芥川。  相似文献   

15.
野间宏论     
野间宏是日本著名现代作家 ,属于“战后派”,是公认的战后派的旗手。他是一位有影响的进步作家 ,从大学时代起 ,即信仰马克思主义 ,关爱人民。他的“伤痕文学”对警醒日本民族具有莫大的历史作用。同时 ,他的意识流小说在文学技法上独树一帜 ,打破了日本文学的旧传统。他又是地球和人类命运的呐喊者 ,在晚年不顾年迈体衰 ,以发人深省的文学和身体力行的行动为保护人类环境而奔走呼号。本文概要地全面论述了野间宏其人其作 ,提出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他应得到更高的评价和占据更显著的位置  相似文献   

16.
余华以知识分子的言说以及对存在和人类的关怀而享誉多国,余华研究也一直在当代文学研究中占一席高地。前两年因《兄弟》的出版及多位重量级批评家的入席,余华研究大有一统六和之势。2008年是批评家纷纷退席的一年,盛极难再继本身就是自然之理,但花落水流红,水里流着的花瓣到底还是花瓣,不是虚无。08年余华研究界终究还是多少取得了一些成果,展示了文坛新气象。本文旨在将2008年度的余华研究进行理性的梳理、分析、阐释,并着重从余华作品解读、叙事研究、批评之批评等部分入手加以述评,以期能够客观详实地展现2008年余华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的小说创作有着日本文学的影响。本文主要探讨作为接受者的郁达夫在接受日本文学影响的同时在创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与独异性。文章认为正是这种独异性使郁达夫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8.
葛西善藏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著名的私小说作家,其创作生涯贯穿日本的大正时代,他不仅继承了日本传统的文学理念"真"与"物哀",并且在创作中融入自己对于艺术和生活的态度,对后世的私小说作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葛西善藏以自身为原型,主要围绕日本大正时代知识分子的实际生活与内在心理进行描写。葛西善藏塑造的知识分子在艺术、家庭与情感的世界面前选择了封闭的消极方式,正是这些人物形象所置身的社会环境、所具备的传统因子以及所持有的危机感,使得葛西善藏成为了日本破灭型私小说的代表人物。  相似文献   

19.
森鸥外是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大文豪,在推动日本近代文学发展方面建立了丰功伟绩.文章从明治、大正时代社会的二重性出发,分析了作为时代代表作家的森鸥外在思想结构、文学性格上的二重性,其传统与反传统的互制心理.  相似文献   

20.
蚁光炎先生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蚁光炎的社会活动 ,结合作者 (欧阳惠 )的亲历见闻 ,对活跃于上个世纪 30年代的泰国著名华侨领袖蚁光炎的思想发展 ,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探讨。文章认为 ,中华传统的伦理观念是蚁光炎乐于积善行德的思想基础 ;而中国文豪鲁迅的思想和泰华进步组织的影响 ,则使他的思想发生飞跃。从单纯的慈善家、爱国者变为英勇无畏的抗日侨领。文章还分析了蚁光炎的思想特征 ,指出其独立、超前的思想观念 ,实际上代表了当时中国政坛“第三势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外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