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立足于不同世界观假设,韦伯和哈贝马斯提出不同的合理化理论模式。韦伯的合理化是建立在人神对立或超验世界和经验世界二元对立基础之上;哈贝马斯的合理化是建立在经验世界的行动者的互动基础之上。从韦伯的模式来看,儒家文化的合理化是实质合理化或形式非理性的;从哈贝马斯的模式来看,儒家文化虽然合理化潜力低,但在认识和伦理两个方面都具有合理化潜力。在宗教的、形而上学的世界观解构后,哈贝马斯的合理化理论是力图在经验世界内重建社会秩序规范。由于儒家文化的合理化也发生在经验世界之内,它对当代社会秩序规范重建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韦伯和哈贝马斯的合理化理论的考察,得出社会学合理性分析框架的四个方面:经验普遍准则之确立的主题、主客体关系假设的预设、伦理和认知以及内在与外在的研究方向。这四个方面是二人研究合理性共同遵守的框架,但在具体的内容上二者又表现不同。韦伯的合理性是借助于“天职观”和预定论确立经验普遍准则,哈贝马斯的合理性是在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解构的条件下重建经验世界的普遍准则。韦伯的合理性之预设是人神对立、主客对立,哈贝马斯的合理性之预设是交互主体。在伦理和认知两个方向上,韦伯的合理性的区分是模糊的;而哈贝马斯则明确地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在内在与外在两个向度上,韦伯合理性是单线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哈贝马斯则是整体性联系和全面的贯彻。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韦伯和哈贝马斯的合理化理论的考察,得出社会学合理性分析框架的四个方面内容:经验普遍准则之确立的主题、主客体关系假设的预设、伦理和认知以及内在与外在的研究方向。这四个方面是二人研究合理性共同遵守的框架,但在具体的内容上二者又表现不同:韦伯的合理性是借助于“天职观”和预定论确立经验普遍准则,哈贝马斯的合理性是在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解构的条件下重建经验世界的普遍准则;韦伯的合理性之预设是人神对立、主客对立,哈贝马斯的合理性之预设是交互主体;在伦理和认知两个方向上,韦伯的合理性的区分是模糊的,而哈贝马斯则明确地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在内在与外在两个向度上,韦伯合理性是单线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哈贝马斯则是整体性联系和全面的贯彻。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韦伯和哈贝马斯的合理化理论的考察,得出社会学合理性分析框架的四个方面内容:经验普遍准则之确立的主题、主客体关系假设的预设、伦理和认知以及内在与外在的研究方向。这四个方面是二人研究合理性共同遵守的框架,但在具体的内容上二者又表现不同:韦伯的合理性是借助干“天职观”和预定论确立经验普遍准则,哈贝马斯的合理性是在宗教、形而上学世界观解构的条件下重建经验世界的普遍准则;韦伯的合理性之预设是入神对立、主客对立,哈贝马斯的合理性之预设是交互主体;在伦理和认知两个方向上,韦伯的合理性的区分是模糊的,而哈贝马斯则明确地对二者进行了区分;在内在与外在两个向度上,韦伯合理性是单线的联系和相互转化的观点,哈贝马斯则是整体性联系和全面的贯彻。  相似文献   

5.
从合理性的视角给法治一种元理论的解释,韦伯与哈贝马斯的研究路径各有千秋。韦伯根据波普尔对世 界的三种区分,即客观世界、主观世界和社会世界,将其目的行为对准客观世界,并以目的行为为取向,型构其形式 理性主义。韦伯的形式法治直接导源于他的形式合理性。哈贝马斯在世界三分的基础上,引入世界的第四个界 面,即生活世界。以此为切入点,哈贝马斯以沟通为行为取向,建构其交往理性主义。程序主义的法律范式正是通 过对交往理性的建构才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6.
理性和合理性概念是西方哲学的重要概念 ,西方哲学的变革大多表现为对这个概念的重新阐释与理解。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社会的病态是用过于狭隘的工具合理性概念分析现代性的结果 ,现代社会的危机并不意味着现代性走入末途 ,相反这正是社会合理化有待发展的表现。哈贝马斯在对韦伯的工具合理性进行改造的基础上 ,引入了交往合理性概念 ,从而重建了理性和现代性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研究的是两个主体之间、以语言为媒介、以相互理解为目的的“相互作用”。解读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应把握三大方面的基本问题:语用学与交往行为,交往的合理性以及社会的合理化。哈贝马斯因建构理论的方法不当而使其理论华而不实,故不可能用它来说明整个社会交往。  相似文献   

8.
哈贝马斯的理性观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性问题是哈贝马斯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探讨哈贝马斯的理性观思想,通过对韦伯理性观的分析,指出了传统合理性的局限之所在,并在以“生活世界——体制”的双重构架论述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弊病的基础上,阐述了哈贝马斯以语言和生活世界的互动去构建其交往合理性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9.
哈贝马斯系统分析了传统合理化理论,并充分肯定其历史功绩;但同时指出马克思的以生产力为导向的合理化理论、韦伯建立在目的合理性基础之上的合理化理论以及霍克海默和阿多尔诺的工具理性批判三者共同的理论弱点。哈贝马斯认为在现代发达工业社会中,以科学技术为背景的劳动的"合理化"导致了交往行为的"不合理化",因此,科学地区别劳动和交往行为二者的内涵是十分必要的;传统的社会理论范式必须转换,即从"主体—客体"向"主体—主体"的"主体间性"结构转换,继而构建合理的交往行为模式。在此基础上,把交往行为理论的话语原则,即民主的对话机制引入科学技术领域。这一模式的意义就在于能够消解技术异化,使人类和自然界从技术统治中真正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10.
合理性可谓法治的元理论,法治观直接导源于理性论。柏拉图在区分现象世界与理念世界的基础上,将其法治观建筑在理念世界的殿堂之上。亚里士多德则从经验世界中论证原因,对原因的论证构成了亚里士多德论证法治的五个基本内容。康德以实践理性的绝对命题来构筑其形而上学的法治观。韦伯区分了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并将其形式法治观建立在形式合理性的大厦之上。哈贝马斯在交往理性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其程序主义的法律范式。  相似文献   

11.
管理哲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今天的生长点之一,但对“管理哲学”的界说的分歧却是巨大的。笔者认为:管理哲学合理性的明晰又是其关键所在;西方管理理论在东方的“水土不服”,其原因也在于马克思主义出场学视域的管理理论的“管理哲学”反思的缺失。管理哲学就是对管理理论中的哲学问题的思考——对管理理论的前提合理性、方法论合理性和结论合理性的反思。管理理论自身所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就是管理哲学的论域。  相似文献   

12.
尼采的“永恒轮回说”是用来回答事物运动发展归宿的这样一个世界观问题,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具有基础性意义。尼采形成并接受这个思想经历了悲苦、恐怖并最终战胜的心理体验。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1)反对了基督教及其它有关世界发展的种种目的论观点,对世界的自然性进行了辩护;(2)高度肯定了变易的感性世界的唯一性,有力地批判了无时间性的超感性理想的虚幻性和破坏性;(3)作为“超人”实现的理论公设,有着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促成人的个性化创新的作用。永恒轮回的是“相同者,”德鲁兹把“永恒轮回说”理解为“选育”的哲学,背离了尼采“肯定生命热爱命运”的“酒神精神”。尼采的局限在于没有最终摆脱传统的宏大叙事,试图给“超人”生存寻找形而上的支撑,从而淡化了个性化创新生命的自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现实化、大众化、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也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育和传播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以往哲学的根本区别就是它的现实性,它把哲学与现实结合起来,是指导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争取自身解放的思想武器。以往的哲学从本质上讲都是"形而上学",都是一种"解释世界"的理论,表现为"世界之外的遐想",在语言上深奥难懂。马克思主义哲学则是大众哲学,通过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结合起来,实现"改变世界"的使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也是一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不断大众化和通俗化的过程。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不仅在传播形式上要通俗化,更重要的是内容上要中国化和现实化。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在哲学史上最具深远意义的革命变革,就在于它通过对传统哲学形上本体的批判、消解与重构,开创了哲学发展的新方向,奠定了哲学发展新形态的基础。马克思哲学终结了一切旧形而上学,但是并没有完全放弃关于“解释世界何以可能”问题的物质本体论寻求,而是更着力于“改变世界何以可能”,以寻求现实解放的道路。这一寻求“改变世界何以可能”的本体论诉求构成了马克思哲学的重要理论旨趣。  相似文献   

15.
哲学发展是从理论哲学到实践哲学。理论哲学是用理论方式,从理论领域出发探讨哲学问题的哲学;实践哲学则是用实践方式,从社会生活实践出发探讨哲学问题并改变世界的哲学。从理论哲学转化为实践哲学是哲学发展的客观的必然趋势,实践哲学是对理论哲学的超越。实践哲学有不同的派别,总的说来有两种实践哲学: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另一种是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是新唯物主义的实践哲学,实用主义的实践哲学是经验主义的实践哲学。以实践为核心,持实践核心论,本质上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实践哲学。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意大利的马克思主义者葛兰西提出"实践一元论",称自己的哲学为"实践的哲学",认为实践是世界万物存在的本原。南斯拉夫实践派哲学,又称为"实践主义",把实践作为其哲学的出发点和核心范畴。葛兰西的实践一元论和南斯拉夫的实践派哲学,实质上都是实践核心论,搞实践核心论或实践一元论很难与实用主义哲学划清界限。  相似文献   

16.
卡尔.波普尔的理解理论是其科学哲学的重要内容,他在“物理世界”和“精神世界”之外提出了一个“第三世界”,即概念的世界或称知识的世界,并以此为基础构建其理解理论,即解释学。波普尔将客观知识的世界或第三世界作为理解活动的生存空间和活动范围,认为理解的本质就是解题,并提出理解度与理解的逻辑等影响理解过程完成的重要概念。波普尔的理解理论对于实现解释学与科学哲学的对话、沟通等具有重要价值,但也有其局限。  相似文献   

17.
创新概念进入科学哲学论域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科学创新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理论框架,从现实的生活世界出发,以实践作为其研究的逻辑起点探讨科学的哲学问题,实现了科学哲学研究的生存论转向.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哲学是对传统哲学特别是黑格尔哲学的“颠倒”,主要体现在:对思想把握世界方式的颠倒、对“从天国降到人间”的颠倒、对理论和实践关系的颠倒。这些颠倒从根本上说是从解释世界的逻辑到改变世界的逻辑,这也正是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变革。  相似文献   

19.
少年时代的爱因斯坦在追求知识的基础上,形成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爱因斯坦在创立相对论和对统一场论的追求中,确立起他的“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和宇宙宗教哲学世界观。爱因斯坦在少年时代形成的朴素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以朴素实在论哲学的认识论为根据的;爱因斯坦在科学理论研究活动中形成的“场”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科学世界观,是以他在对传统哲学认识论的批判性考查中建立的科学认识论为根据的;爱因斯坦宇宙宗教哲学世界观的核心是他的“上帝”概念。爱因斯坦的“上帝”是在他的科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对“实在”的最深刻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的一种信仰。  相似文献   

20.
"虚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概念和思想,无论儒家还是道家,都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形成中国古代哲学中独特的"虚静"理论.儒家对"虚静"的阐述只注重一般的哲学层面,而道家则从一般宇宙观的角度阐述"虚静",认为"虚静"是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的哲学方法.中古文学的虚静理论就是在这一哲学层面上引入了哲学上的"虚静"理论,把"虚静"看做是文学创作的方法论.陆机的"虚静"理论与具体的文学创作过程相联系,并用形象的描述,阐述了文学"虚静"的特点和实际运用的情形.刘勰则从理论的高度,将"虚静"与艺术构思紧密联系起来,构成了他完整、系统的文学虚静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