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书法艺术中线条的审美价值
|
|
|
|
|
沈琰《中国民族博览》,2018年第8期
|
|
书法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瑰宝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毕加索曾说:"真正的艺术在中国。"对中国书法艺术给予了最高的评价,然深深打动他的是书法艺术中多变的线条。关乎线条的书法要素是笔法,探讨书法艺术中线条的价值必须深入研究笔法存在的意义。
|
2.
|
中国书法艺术的国际化之路:问题与路径
|
|
|
|
|
郭九林《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第2期
|
|
中国书法是中国文化的指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之下,中国书法艺术的国际化必将在中国文化战略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就中国书法国际化的意义、书法艺术目前的生存环境以及书法国际化的路径提出了探索性的分析和阐述。
|
3.
|
书法艺术对中文字体设计的影响——评《中国书法艺术学》
|
|
|
|
|
姜轶《领导科学》,2019年第22期
|
|
正书法艺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作为一种重要的书写方式,书法与绘画艺术和文化内涵的不断融合更是赋予了中国书法独特的魅力。《中国书法艺术学》是作者白鹤基于几十年的书法实践创作经验总结而成的探讨书法艺术的专业性著作,书中对各种书法字体的产生与发展,以及书法书写中的各种笔法和表达方式进行了细致的研讨,还对书法意境和气韵进行了独到的分析。《中国书法艺术学》一书对书法的本原、形式、内涵以及书法的艺术风格等进行了阐述。为了更好地探究书法艺术在中文字体设计中的应用,首先
|
4.
|
孟繁水作品
|
|
|
|
|
《办公室业务》,2019年第3期
|
|
<正>中国书协顾问、博士后导师欧阳中石评价孟繁水作品:师古不泥、匠心独具、气韵连贯、磅礴大气。范曾先生评孟繁水: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书法是中华文明的血脉。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龙和书法都是至关重要不可替代的文化元素。历史上不乏书法作品中的龙,但像孟繁水先生这样,系统挖掘努力创新,把龙文化同书法完美结合的还无先例。孟繁水先生的书法龙,不仅创造了精品书法,还为龙文化的传承起到积极推动作用。他的这种历史责任感,在当今艺术领域是难能可贵的。
|
5.
|
异曲同工
|
|
|
|
|
慈立群《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12期
|
|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经验创造设计了像韵、像法、像意、像态的书法艺术.丰厚的民族艺术积韵,无疑是现代设计艺术创新与未来可贵而坚强的肩膀.东西方有识的现代设计艺术家在深层次解读书法艺术美的探秘中不断地寻觅设计艺术创新的启迪.时代必将为设计艺术推向多元化多媒介的广阔天地.书法、绘画艺术也将留下新时代的新脚印.
|
6.
|
异曲同工
|
|
|
|
|
慈立群《社会科学论坛》,2007年第6期
|
|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民族文化,也以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审美经验创造设计了像韵、像法、像意、像态的书法艺术。丰厚的民族艺术积韵,无疑是现代设计艺术创新与未来可贵而坚强的肩膀。东西方有识的现代设计艺术家在深层次解读书法艺术美的探秘中不断地寻觅设计艺术创新的启迪。时代必将为设计艺术推向多元化多媒介的广阔天地。书法、绘画艺术也将留下新时代的新脚印。
|
7.
|
经字画——中国的阿拉伯书法艺术
|
|
|
|
|
《阿拉伯世界》,1991年第2期
|
|
阿拉伯书法和中国汉字书法一样名驰遐迩。阿拉伯书法伴随着伊斯兰教传入中国,与中国的汉字书法互相影响,逐渐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阿拉伯书法艺术。经字画,就是阿拉伯书法与伊斯兰艺术在中国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书法艺术之一,是中阿文化艺术相互交流、融会贯通的一朵奇葩。早在伊历二三世纪时,阿拉伯书法艺术就已达到极高的水平。由于《古兰经》中有一百多处提到书写的重要性,并“命人用笔写字”,“传授知识”(《古兰经》96:4),这
|
8.
|
宋代书法四大家及代表作品赏析
|
|
|
|
|
陈胜《青春岁月:学术版》,2014年第22期
|
|
书法是一门艺术,欣赏书法是一种美的享受.书法艺术作品不仅可供人们清赏把玩,它往往还是社会、文化、历史、政治等方面的写照,是作者人生修养及人格力量的再现.宋代的书法,承唐继晋,上技五代,开创一代新风,在中国书法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为后世书法奠定了基础.
|
9.
|
论当代书法现状及发展
|
|
|
|
|
《现代交际》,2015年第12期
|
|
书法艺术是中国艺术瑰宝中璀璨的一枚,是中国千年历史的表征,深受历代人们的喜爱,在历史的长河中传承发展,并不断创新。时至今日,当代社会的书法现状却不容乐观,在书法认识、书法创新和书法教育等领域出现了问题。具体问题是什么?又当如何解决?本文着力分析了中国书法现状,并提出关于中国书法发展的几项建议,希望中国书法艺术得到传承并发扬光大。
|
10.
|
书法艺术与创造教育
|
|
|
|
|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
|
一代有一代之书法。《艺概·书概》说:“秦碑力劲,汉碑气厚,一代之书,无有不肖乎一代之人与文者。”书法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同时也具有强烈的创造性。创造性是书法发展的内在要求,中国书法史就是一部创造的历史。书法艺术中有着丰富的创造因素。这些创造性因素对创造性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书法艺术与其他艺术不同,追求的是文字书写的形式变化,并以此表达书写者的情绪和心态。书法艺术恐怕是与作者本人的思想境界、作风气质联系得最为紧密的一门艺术。学习书法、创作书法、欣赏书法都能不同程度地提高主体的文化修养,不同程度地影响主体的个性品质,强化其创造意识。
|
11.
|
论工科院校开展书法艺术教育的意义
|
|
|
|
|
梁亮《广东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卷第1期
|
|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形式 ,是中国传统美学的基础。根据书法艺术自身的特点 ,文章就在工科院校开展书法艺术教学和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创造能力及文化修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
12.
|
书法艺术三论
|
|
|
|
|
张士钧《南都学坛》,1999年第1期
|
|
中国书法作为世界上一门独特的艺术,可谓神奇之至,魅力无穷。在二千余年的书法艺术长河中,名家辈出,异彩纷呈,将人们带入到了一个瑰丽的世界,令人为之倾倒叹绝。究其魁力何在?在于其反映了美创造了美,简单的答案背后,却是深沉无尽的涵蕴。作为一名书者如何在新时期创造出有个性和时代特征的作品,给人们带来新的更美的精神享受,这是我们的责任,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以下关于对书法艺术的几点思考也正是源于此。一、书法艺术本质何在书法开始区别于文字书写成为自觉的独立的艺术是在春秋末期,这是文字向书法的发展达到了有意识阶…
|
13.
|
现代性语境下诞生的“文化书法”
|
|
|
|
|
潘爱军《社科纵横》,2009年第7期
|
|
西方的现代性改写了中国的文化身份,重塑了中国的艺术景观。在这种现代性语境中,北京大学书法逆势而行提出了一种新的书法理念"文化书法"。可是,时至今日,大多数书法流派仍是跟着西方走,质疑传统、拥抱形式,书法界仍然处于一种文化偏执状态——书法无文化或书法反文化,书法不再审美,书法反审美。在这种全盘西化背景下,本文从"文化书法"提出的背景、审美内蕴及本体立场三方面切入这一时代的困惑,探讨在新世纪语境中,书法的未来方向性,强调"文化书法"是当前书法的一种文化思考,是当代书法承续传统精神后的一种新的发展可能性和未来方向性,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
14.
|
重释:敦煌书法在书法创作中的现代意义
|
|
|
|
|
马国俊 马争朝《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26卷第3期
|
|
敦煌书法是书法发展历史链条中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上世纪末到本世际初的书法学科的设置和专业研究的深化,为敦煌书法与汉魏南北朝书法的书写真实性和艺术审美的多样性,创造了极大的联系空间和无比广阔的联想场景,为书法历史发展的真实性研究和审美多样性研究,构建了新型的研究领域和学术评价体系。以敦煌特殊的地域环境下所形成的特殊的文化书写现象和审美特征构成了一个新的研究视觉,这个新视觉所形成的新的研究成果,在书法创作中具有吸收文化精神和借鉴书法语言的现代意义。
|
15.
|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大众化的重要性
|
|
|
|
|
高桂兰 张倩《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4期
|
|
中国书法——中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独特艺术,是精品是国粹。给大众灌输书法知识,将中国书法艺术继续发展壮大,挖掘书法中的经典、激发国民爱国情怀和民族荣誉感是把中国书法艺术大众化的要点重点的集合。举行一些书法展览活动彰显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使大众文化生活多样化,使中国书法大众化,从而促进中国书法艺术规模迅速发展。
|
16.
|
浅谈中国书法艺术大众化的重要性
|
|
|
|
|
《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2期
|
|
中国书法——中华几千年传承下来的独特艺术,是精品是国粹。给大众灌输书法知识,将中国书法艺术继续发展壮大,挖掘书法中的经典、激发国民爱国情怀和民族荣誉感是把中国书法艺术大众化的要点重点的集合。举行一些书法展览活动彰显中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使大众文化生活多样化,使中国书法大众化,从而促进中国书法艺术规模迅速发展。
|
17.
|
书法是哲学
|
|
|
|
|
彭勃《华人时刊》,2002年第6期
|
|
书法艺术是中国众多艺术门类中的一种独特艺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奇葩。杨振宁教授说:“书法是哲学,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它源远流长、不断传承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旧中国,书法艺术仅限在上层社会少数文人中流传,他们对于书法的传承发展,固然功不可没,但不少人把书法作为举仕做官的敲门砖。现在是新社会,随着国家的繁荣昌盛,经济文化的发展,学习书画的人越来越多,遍及城乡各地,书画艺
|
18.
|
浅析中国书法与国画的融合
|
|
|
|
|
王乐男《才智.人事人才》,2013年第14期
|
|
中国书法和中国国画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书法和国画的发展过程中,书法和国画一直都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各种艺术创作中,书法和国画的融合也是比较普遍的,通过这两种艺术形式的融合,艺术创作的形式更加丰富,艺术的表现更加丰满.本文通过对中国书法和国画关系的介绍,重点分析了中国书法和国画的融合.
|
19.
|
比象审美特征在书法艺术教育中的作用探析
|
|
|
|
|
徐强志 郭名峰《大江周刊.城市生活》,2011年第3期
|
|
中国书法艺术具有“比象”的审美功能,这种功能同时又成为了书法艺术的一个重要的审美特征。文中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分析“比象”的实质性途径和功用、其在书法艺术中的审美体现,进一步探析其在书法艺术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
20.
|
细推书理 通故求新--评文师华教授《书法纵横谈》
|
|
|
|
|
胡华爱《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4卷第5期
|
|
在当今喧嚣躁动的书坛上 ,搞书法创作的人越来越多 ,甘于寂寞从事书法理论研究的人越来越少 ,而既长于书法实践又长于书法理论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在这个优秀的小群体中 ,文师华教授是其中出色的一位。《书法纵横谈》是文教授 2 0余年来书法实践同理论研究的结晶。洋洋洒洒的 2 3万字中 ,流淌着他对书法艺术的理解、思索、创造 ,凝聚着他踏实、严谨、从容的治学精神。该书着重对中国书法的美学特征、古代书法史、书法理论史以及中国书法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研究 ,既有对现有的研究成果合理的借鉴 ,又不乏自己独到的见解。在《中国书法的美学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