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评价,也就是评价两个系统相互支持和利用的有效性,数据包络分析方法中的“相对有效性”概念可用来评价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资源相互利用的有效性情况。本文将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系统看作是互为输入输出的投入产出系统,通过建立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模型,得出了交通运输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的有效性指数和状态协调度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2.
针对交通运输系统结构失衡、相互割裂而导致的运输低效率问题,将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作为一个整体加以分析,对各运输方式协调发展进行评价.基于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结合实例对综合交通运输系统中各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定量评价,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和适用性,获得了具有启发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新常态下湖南省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度和协调度模型,首先从省域研究尺度对2005—2014年的湖南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发展水平及二者协调度进行评价,利用GM(1,1)模型进行趋势预测,结果显示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生态环境水平整体上不断提升,二者协调度实现了稳定持续提高.从2015年开始,未来5年,湖南省生态经济协调度发展态势良好,将在"十三五"末步入高度协调发展阶段.在市域研究尺度,对2013年湖南省14市、州生态环境与经济系统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空间维度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各市、州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耦合度和协调度都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新常态下,发展生态农业,依托城市群经济圈带动区域发展,促进湖南生态经济协调发展,应是未来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4.
文章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新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系统作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经济系统和人口系统得分高,上升趋势显著;其次是资源系统;得分低且不稳定的是环境系统。在测算系统对系统、系统间协调系数和协调发展系数后,得出结论:各类协调系数都在不同程度上升,但是制约新疆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最大因素是资源与环境系统的协调性。  相似文献   

5.
实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基本要求。在阐述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内涵的基础上,从系统论角度出发构建了西宁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系统的评价模型;利用因子分析与相关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设计了一套生态环境与城市化协调度的定量评价方法;并对2000—2010年西宁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西宁市生态环境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状况总体来说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上升趋势,由2000—2005年的勉强协调发展类型发展到2006—2007年的中度协调发展类型,到2008年后发展为良好协调发展类型;但在此期间两者的协调发展类型以及其协调发展水平仍然存在差异;2000—2009年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类型都为经济滞后型,到2010年发展为环境滞后型,但两者相差不是很大。预计未来西宁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会向优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探讨京津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问题,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建立了协同发展效度模型,采用2000-2012年统计数据,对其协同效度、发展效度和综合效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京津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效度较低,子系统间系统协同发展能力未能达到最优.要实现京津冀交通运输与区域经济系统协同发展,需要从内外环境因素共同着手解决,构建和完善区域综合交通运输网络和服务体系,实现区域经济生态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学术界对交通运输发展的认识存在差异,有学者从空间布局和系统学角度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也有学者从交通运输和经济协调发展角度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还有学者从技术、制度和文化的角度认识交通运输的发展。各观点都有其合理成分,但也存在不足,没有揭示出引起交通运输发展的真正原因。本文认为人地系统间的关系及其变化,才是引起交通运输发展的真正原因,为此本文利用人地系统关系对交通运输的发展进行了全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8.
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是促进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本文运用系统科学的分析方法和非均衡经济发展理论说明西部大开发不是齐头并进,而应该是非均衡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性评价与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前人提出的系统协调度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从"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度的历史数据出发,利用非线性回归分析法,建立系统协调度的预测模型,并分析其不同的动态行为:稳定、周期、混沌,最后给出系统协调度的模拟与预测步骤,为"高等教育—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趋势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在伊春林区生态-经济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适用于伊春林区生态-经济系统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综合指数法对其协调度和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伊春林区的经济与生态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波动上升,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2007-2009年伊春林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主要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经济滞后型;2010—2011年伊春林区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这时段虽然处于低水平协调发展,这主要是由产业顺利转型所带来的结果。利用灰色系统GM(1,1)模型对伊春林区未来5年的经济协调度和发展水平进行预测,发现未来5年伊春林区经济与生态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呈上升趋势,协调水平将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1.
略论城市和谐交通及其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市交通发展过程中存在着城市交通与自然环境的不和谐、人与交通的不和谐、人与人之间的不和谐。因此,城市交通也应该按照和谐社会的理念、标准和要求,发展和谐交通。城市和谐交通发展要坚持“人本位”和“生态本位”和谐统一的价值指导原则。在这两个价值原则指导下,城市和谐交通发展,一方面,要结合城市实际,构建适应各个城市特点的和谐交通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规划与城市交通需求相适应的分层次的城市交通体系,实现城市内交通体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贵阳市生态足迹与土地利用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生态足迹模型对贵阳市1992~2002年生态足迹进行了测算,分析了该市11年来各类土地生态足迹消费和供给的动态变化趋势。在生态足迹基础上,结合系统信息熵原理,研究了该市土地资源利用的持续性状况。结果表明:(1)贵阳市生态足迹消费从1992年的0.7386公顷/人增加到2002年的1.9352公顷/人,增加了1.62倍,而土地生态供给能力基本稳定;(2)生态足迹消费大于土地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表现为生态赤字,赤字水平由1992年的0.3806公顷/人上升到了2002年的1.6062公顷/人,区域内土地利用处于非持续性状态;(3)土地生态系统和消费系统总体上有向稳定性方向发展的趋势,消费结构的变化会引起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最后对理论应用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贵阳市土地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有效性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农业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分析了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的内容与组成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包络分析的原理与方法,对河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了有效性评价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除农业生产系统运行效率保持有效外,其他四个子系统的运行都偏出了有效状态,因此应发展节水农业,增加科技、教育、财政等投资力度,促进农业持续、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为评价高速公路与区域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水平,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包括人口总数、GDP、人均收入等8项指标在内的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协调评价指标体系,建构了适用于相对有效性评价的DEA分析模型。利用DEA模型对陕西省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得出人均收入、公路货运周转量过低等因素是导致陕西省高速公路与社会经济协调水平较低的主要原因。这一应用结果表明,采用DEA模型评价高速公路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能保证评价指标权重确定的客观性,并能识别出决策单元无效的原因,本模型可为高速公路建设规划与社会经济发展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城乡相互带动,协调并进是实现区域经济良性发展的必然要求,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东北整个经济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本文从分析二者的关联性入手,重点探讨了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促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6.
学科建设的绩效评价可以为地方高校学科的资源配置、协调发展以及服务地方经济提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引入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借助专家经验建立起体现学科差异性和地方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输入输出指标体系,提出基于模糊DEA的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绩效评价方法。实证分析表明,应用产出导向的模糊DEA模型可以为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宏观上看,首先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和谐。而经济基础本身则依赖于各种不同经济成分之间的和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就是强调经济基础的和谐,即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界限已开始清晰显现,他们之间的对应关系日益凸显,只有厘清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并使两者之间形成良性互动与合作,才能够充分协调社会成员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促进民主政治建设有序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