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习近平民生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经济民生、政治民生、文化民生、社会民生、生态民生以及党建民生六大方面。经济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基础;政治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前提;文化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软实力;社会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制度保障;生态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环境条件;党建民生是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法治创新。习近平民生改革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先生认为,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民生思想的提出是孙中山长期实践和研究的结果,他认为民生是历史活动的中心问题,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动力。研究孙中山的民生思想,对于缩小我国目前的贫富差距,维护社会稳定,搞好社会建设,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当前,丰富精神文化生活愈益成为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让文化惠泽民生也成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战略任务。因此,民生不仅是指物质层面的民生,而且包括文化层面的民生。文化民生是民生的丰富和发展,是更高层次的民生。这些文化民生思想在马克思、恩格斯的文本和中共领导人的著作和讲话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文化民生有着多方面内容,即优质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人民群众精神信仰和理想信念的塑造,以及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实现。在新时期,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大力推进文化民生建设,就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构建良性的文化生态加以保障,并把文化生产力作为其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4.
社会建设理论是科学发展观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重要内容。对社会建设的含义和功能,必须从改善民生的视角来理解。因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经济发展的特征要求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中心。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建设领域市场化改革的教训要求社会建设必须以改善民生为中心。当前社会建设理论方面的一些问题,就在于离开了改善民生这个视角。  相似文献   

5.
保障和改善民生,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和国家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是一个整体性范畴。整体性视域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发展,应在科学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基本内涵及价值意蕴基础上,切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生发展:发展经济民生,夯实民生发展物质基础;推进政治民生,凿实民生发展政治保障;发展文化民生,涵养民生发展精神内核;完善社会民生,筑牢民生发展现实根基;发展生态民生,创设民生发展良好环境。  相似文献   

6.
民生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积极推进社会现代化的问题上、在民生和人的发展问题上以及在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着重大的理念共性;但是在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主体力量、两者的理论性质、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的态度以及关于社会主义的未来走势等问题上,民生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两种不同的理论形态,有着重大的理论分野。  相似文献   

7.
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永恒的道德诉求,是关系到国家发展与社会和谐的头等大事,蕴涵着复杂的社会伦理关系.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民生伦理文化体系--民生伦理学对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和促进伦理学学科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学科价值.民生伦理学的学科性质和研究特点、民生伦理学所揭示的伦理关系、民生伦理学研究的必要性、民生伦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研究民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等,都是构建民生伦理学学科体系首先需要解决的一系列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8.
民生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是建设和谐社会的根基.近年来,中国政府和许多社会团体在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可是,由于在认识论上缺乏辩证法,往往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建议政府职能进一步向民生政府的方向转变,把社会还给社会.在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准备迎接"以社会建设为中心"这一顺乎时代潮流的大趋势.民生研究是学术研究的生长点,学术界应当把对民生问题的研究当作"学"字第一号的大课题,从而为民生问题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9.
基于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就是要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解决民生需要的理论基础;发展是第一要务,是不断满足民生需要的实践基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民生需要的路线图。  相似文献   

10.
改善民生是党和国家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党的十七大指出:“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日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也对发展和民生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相似文献   

11.
民生改善不仅是个体的幸福追求,更是大多数人的共同期待。然而,"逃离"式的民生改善,突显了个体与他人、个体与社会民生改善的矛盾,这一矛盾在民族地区表现尤为突出。民族地区的民生改善除了有着与一般贫困地区的共性之外,文化差异是其面临的特殊问题。他者视角、外来角色的民生改善只能是低效的。在县域经济与高职教育转型发展的社会背景下,县域高职院校服务民族地区民生改善成为可能。通过个案分析发现,县域高职院校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个体的生存发展与社会民生改善的统一,但距应然的理想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突出表现在民族地区县域高职院校数量少、服务定位不够精准以及毕业生的外向输出三个方面。因此,参与民生改善的相关主体需共同为之努力:政府以差异补偿助推美好生活;高职院校坚持服务县域民生改善的办学定位;企业积极参与高职办学,以实现利益共享;个体努力实现自身与社会民生改善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七七事变爆发后,中国进入全面抗战时期。残酷的战争使民众生活状况急转直下,各行各业民众均为生计所苦,健康、物价、就业等民生议题恶化。从全面抗战伊始直至战争结束,民生问题一直是社会舆论聚焦的一大热点。国人对抗战与民生的关系、各社会阶层的生活改善以及与民生关系密切的物价问题进行了持久的讨论。这场热议反映了解决战时民生问题的现实紧迫性,其本质是对抗战前途和国家命运的忧思,折射了国民政府处理民生问题的困境,反映了国民党抗战路线的进退维谷。  相似文献   

13.
在探讨人口老龄化、民生支出、经济增长三者理论关系的基础上,利用我国2002~2016年各省年度数据对人口老龄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效果和传导路径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显示:从全国样本来看,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且存在以民生支出为中介变量的显著中介效应。我国东、中、西部地区人口老龄化显著促进经济增长,同时也存在以民生支出为中介变量的显著中介效应,但东部地区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用明显低于中西部地区。因此,在人口老龄化的推动下,政府应适当调整民生支出规模,提高其利用效率,从而缓解我国未富先老的现状,同时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14.
新时代幸福观的哲学之维即从唯物主义出发,在主体上、形式上、目标上继承唯物主义的哲学先进性,为实现人民幸福的实践提供科学有效的理论指向;实践之维在于全体人民结合新时代国情通过劳动实现个人幸福与社会幸福的统一,实现人民幸福的目标;民生之维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力图通过提高生产力完善制度机构,在关注民生和改革发展的过程中满足人民需要,实现人民幸福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并驾齐驱。  相似文献   

15.
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区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造成西部农村残疾人的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建设相对滞后。如何分析西部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制度建设和基本现状是一个值得学术界关注但通常被忽视的领域。本文利用从各级残联部门收集到的文献资料以及在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收集的深度访谈资料尝试分析西部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的制度建设、基本现状和存在的突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西部农村残疾人的民生保障与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将国家、部委和省级政府视为惠民工程资金的供给主体,农村居民则是民生项目的需求主体,县级及以下政府和部门、村集体组织是供需关系建立的联接体.通过实地调研、了解来概述工程推进谜题,描绘各主体之间表演与互动的场景.直面治理困局,谋求社会和谐目标,需要调整涉及民生工程建设的治理策略,把准农民个性和群体共性,错综复杂的形势要求设计和谋划一整套的治理方略.城镇化冲击力量无处不在,面向农村的各项管理事务变得日趋复杂.民生工程供给不宜过度政策化,“因势利导、按需建设”应是惠民工程项目建设的根本所在;将有限的惠民资金产生最大的社会稳定作用,理顺国家与村民之间简单而又复杂的偏倚关系,多举并用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国家政策虽好,但到基层就乱套”的固化思想认识.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要力争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保障群众基本生活,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城市发展吸引大量人口涌入,为满足更多人口的居住要求,城市扩张不断加剧,由此导致了城市空间的重构。在经济层面、制度层面与文化层面的社会排斥也相伴而生,其结果导致低收入群体的出行难度日益增加。文章通过对低收入群体的调查与访谈,发现"职住分离型"与"职住一体型"低收入群体的出行困难存在不同的解释机制,公共交通供给不平衡与收入水平过低是限制低收入群体出行体验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生活配套设施稀缺与封闭社区的隔离也对低收入群体的出行体验产生负面影响。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同时,政府应考虑低收入群体的出行现状,增加基于公民体验的城市规划,构建更加公平和谐的城市居住环境。  相似文献   

18.
民生财政是近几年学术界和实务界提及的一个热门词汇。民生财政不能仅以提高民生支出的比例来完成,而是要构建一套由财政预算体系、转移支付体系、资金监管体系、绩效评估体系等组成的从收支计划的确定、执行到效果监督的完整民生财政框架。  相似文献   

19.
促进人民群众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是当前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而构建动力机制、健全引导机制、完善保障机制有利于强化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同.构建动力机制,需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激发认同的情感动力,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增强认同的利益动力,以理论的科学性增加认同的思想动力;健全引导机制,需要以理论研究为支撑,完善教育机制;以正确舆论为导向,强化宣传机制;以阵地建设为平台,健全导向机制;完善保障机制,需要壮大经济基础,突出利益认同;健全民主政治,增强政治认同;坚持文化自信,强化价值认同;夯实民生基础,巩固社会认同;推进绿色发展,提升生态认同.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涉及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以及社会稳定。要有效缓解就业难问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与共同努力。文章通过对我国高校大学生就业政策历史回顾与解读,分析了大学生就业与创业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了应从加大政策支持、构建服务体系、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创新创业能力等方面来予以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