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信仰是对人生最高价值和社会最高理想的反映和评价。道德信仰是道德的精神本体,是道德的终极关怀。然而,在当代中国,人们的信仰缺失,已经产生了信仰危机。我们只有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加强道德教育和自身的道德修养,才能建立科学的、理性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儒家伦理道德中的"礼仪"含义、社会作用的分析及其历史流变的考察,结合中国道德转型的时代背景,阐述礼仪教育在当代社会转型时期对社会成员核心价值的确认与推广及其在社会信仰体系构建过程中价值升华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针对当代中国的信仰危机问题,不少学者企图通过重塑宗教信仰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可是"敬鬼神而远之"的儒家文化传统决定了这条道路对中国恐怕是行不通的。鉴于中国古老悠久的以道德信仰为核心的文化传统,可以考虑根据风险社会的时代需求建立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道德信仰体系,加强道德信仰教育,把道德教育从规范认知教育水平提升到信仰培育高度,以便从根本上解决信仰危机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主要表现在道德价值虚无化、道德理想世俗化、道德认知片面化、道德情感冷漠化、道德意志薄弱化、道德行为失范化。社会结构变革的冲击、文化多元化以及大学生自身特点是大学生道德信仰危机的重要根源。重建大学生道德信仰,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标准,以共产主义道德信仰为核心内容,加强传统道德规范教育,处理好传统道德信仰与时代要求的关系,关键在于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的转化与内化。  相似文献   

5.
信仰与道德     
中国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仰危机,在了解了信仰的形式、特点、作用等相关内容后要总结危机产生的原因,及时总结经验教训,争取重建信仰,并使之为我们的道德建设服务。不过道德信仰也要讲究一个度。  相似文献   

6.
正处在社会转型和巨变期的中国,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道德信仰问题日益成为道德生活甚至是社会生活长期不变的热点问题(不争的事实是,道德信仰危机一词现已成为日常社会生活中出现频率很高的用语),道德信仰研究已成为伦理学的显性课题,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从辩正的观点和实践的观点出发看问题,"次道德"是社会转型过程中复杂的道德现象之一。它广泛存在于社会的道德实践中,是一种客观现实。"次道德"向人们昭示了一种在违反道德后再次进行道德选择进而回归道德的可能,符合辩证的思维方法,表现了道德观念对人的深层调控,具有一定的道德价值。  相似文献   

8.
从构词学的角度出发,沿着"从道德、公民道德到公民道德信仰"和"从信仰、道德信仰到公民道德信仰"两个分析理路,能够梳理并搭建"公民道德信仰"这一概念的生成逻辑及其概念的谱系分析结构。公民道德信仰由"道德信仰"和"公民道德"两个概念构成,而这两个概念又都是复合概念,分别由"信仰"与"道德"、"道德"与"公民"复合而成。这种"复合"不是简单的、外在的物理学意义上的叠加和堆积,而是内涵上的、化学意义上的彼此融入与相互契合。公民道德信仰的概念是在"道德与信仰"和"国家与公民"两对关系范畴的学理分析之下,逐渐形成较为明晰的概念边界。  相似文献   

9.
从信仰的高度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仰是可信与确信的统一.根据确信与可信的不同地位,可以把信仰分为宗教信仰与科学信仰.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存在着一种信仰危机,重建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信仰,是社会转型时期党在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方面的重要任务.可以从本体论和认识论两个方面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信仰的确立.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社会道德与信仰的不可分离性——社会道德是一种信仰化存在。同时分析了,从宏观历史的角度看,社会道德整体上又是不断变化的。并认为,社会道德的信仰性与变迁性对现实社会中的道德主体的精神世界产生了两种矛盾对立的要求。在此基础上,探索了我们化解道德信仰与道德变迁对道德主体的矛盾要求,从而既坚守道德信仰又恰当地推动社会道德变迁的几种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