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隋树森是元代散曲和杂剧校辑工作的佼佼者。 196 4年 ,他编成《全元散曲》 ,为研究者带来莫大方便。杂剧方面 ,2 0世纪 5 0年代他对臧懋循的《元曲选》重校断句 ,又把其中未收入的元杂剧收罗汇编成《元曲选外编》。隋树森造福学林 ,可谓劳苦功高。  相似文献   

2.
《青楼集》记载了元代歌妓生活的片断,这些歌妓实际都是戏剧和曲艺演员,广泛参与了元代戏剧和曲艺各类艺术形式的演出,与当时文人士大夫和杂剧散曲作家有密切交往,为元曲的繁荣作出了特殊贡献.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元散曲研究新成果管窥熊笃唐诗宋词元曲三大丰碑,人所认同,然以往对元曲研究多厚杂剧而薄散曲。唯近年渐变趋势,散曲研究亦硕果累累。笔者孤陋,仅就所知要者略陈管见。一是总集别集的整理辑集校订。徐征、张月中主编的《全元曲》(河北教育出版社,1993),...  相似文献   

4.
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两个部分。散曲是流行于元代的韵文的新兴样式;杂剧是运用诗、歌、舞、白等艺术手段综合表演故事的戏曲。作为一代文学的突出成就,它在中国古典文学发展史上占有着光辉的一页。元曲的兴盛固然有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诸种原因和条件,但是,对于一个多民族的封建统一的元代帝国来说,更为重要的因素则是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以及相互的影响。各少数民族在音乐、歌舞、散曲和杂剧创作方面都发挥了自己的艺术才能,尽到了自己的艺术职责,在元曲的发展上作出了他们各自不同的艺术贡献。建国以来,随着元曲研究资料的层出迭见,使我们认识到在元曲的发展中,西域少数民族的贡献较为重大是不无依据的。  相似文献   

5.
研究元曲语言,无论从文学或语言学的角度看,都是十分重要的。元曲与唐诗、宋词并称,但比它们更接近人民群众。元曲中运用大量的方言、市语、俗谚以及少数民族借词,一方面给戏曲文学增加光彩,另一方面也给阅读欣赏添加困难。有人从关汉卿六个剧本里经过严格选择,需要解释的词语竟有三千五百条左右。现在传世的杂剧约一百六十二本,加上金代《刘知远》《董西厢》两种诸宫调和元代散曲、南戏,需要解释的词语数量就可想而知了。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元曲语言研究的成绩是很大的,但是,单个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研究,仍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至于元曲用韵、语法、词源以及专门词的研究,更有大量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6.
元曲知多少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我国古代文艺繁荣的又一标志,它包括两种相关而又不同的体裁:散曲和杂剧。散曲,是元代新兴的诗歌,当时称叶儿、新乐府、新小令等,可合乐清唱。散曲分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只曲,相当于一首诗。由两支以上的小令按一定宫调联缀而成的组曲,便是套数。北大教授隋树林编的《全元散曲》,共辑四千三百首,其中小令三千八百五十三首,套数四百五十七首。  相似文献   

7.
有元一代,知识分子受到空前的打击与磨难,他们象被社会无情抛掉的弃儿。破碎的国土,破碎的家园,破碎的心灵使他们形成了特有的心境:躁动与不安,悲哀与痛苦,孤独与寂寞。“于是以其有用之才,而一寓乎声歌之末,以舒其怫郁感慨之怀。”(胡侍:《真珠船》)。这里指的是元曲,而元曲可分为两部分,一为杂剧,一为散曲。王国维在评论元曲时说:“彼以意兴之所至为之,以自娱娱人。”(《宋元戏曲考》)但是元剧作家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其“娱人”的杂剧还需要点“高台教化”的效果。可是散曲就一无挂碍,随时发泄心中的郁闷与不平,它是元代知识分子心态的真实外化。因此我们要通过散曲对元代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8.
马致远是元代曲家中卓然一家,他不仅作有人称“元曲第一”的《汉宫秋》,而且散曲创作较杂剧更为丰富。分析研究他的散曲,有助于了解他的生平思想及其艺术创作特色,也有助于进一步研究他的杂剧。一马致远的散曲,《全元散曲》收小令一百一十五首,套数十六篇,残套七篇,明抄《阳春白雪》尚有残存六篇套曲。这些散  相似文献   

9.
马致远是元代有名的曲家,有曲状元之盛名,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四人以杂剧并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散曲,弁冕元代,独具风神,涵曲子论曲谓他的词如“朝阳鸣凤”“曲雅清丽”,有“振鬣长鸣,万马齐喑之意”.其散曲为元散曲作家中最丰富者之一.今存小令一百十五首,散套十六篇,残套数篇,近人辑之为《东篱乐府》.马致远生活的元代,是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最复杂、最尖锐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汉族人民和知识分子最痛苦的时代.元代统治者一方面实施民族歧视、民族压迫的政策,把汉人打入社会最底层.另一方面,又推行毁灭文化、打击汉族知识分子的政策,把儒生贬到“七匠、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迫使汉族知识分子“沉抑下僚,志不获展”.马致远身处黑暗的时代,一生“仕途偃蹇,大猷未展”,终只能退隐山林,以诗酒自娱,以艺术来表现自己的人格及对人生的探索.“诗穷而后工”,坎坷的生活成就了马致远的艺术成就.然而沉溺在  相似文献   

10.
钟嗣成作《录鬼簿》的目的是要为那些地位卑贱的曲家立身扬名和为后世的曲家提供借鉴。《录鬼簿》用以指称元曲的名词虽然很多,但内涵清晰,对元曲的曲体有着明确的界定。《录鬼簿》在对曲家加以记载和排列时,又具有清晰的历史发展意识,通过七类曲家的排列,展示了元代杂剧发展的三个时期。《录鬼簿》不仅记载了元代曲家的生平与剧目,而且在简短的评语与吊词中,也对戏曲和散曲的文体特征、功能、题材、构思、语言、音律等问题都表明了自己的见解。《录鬼簿》开创了通过对作家和剧目的记载,来表达自己戏曲主张的理论形态,明确提出了剧学研究的范畴,其对元杂剧的分期也为后世的元杂剧研究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11.
睢景臣,生平事迹不详。据钟嗣成《录鬼簿》记载:“大德七年,公自维扬来抗州,余与之识。自幼读书,以水沃面,双眸红赤,不能远视。心性聪明,酷嗜音律。”撰有杂剧三种,后人辑有《睢景臣词》,均不传。据近人隋树森所编《全元散曲》,存套曲三首,所写[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散套,是元代散曲中的优秀篇章。《录鬼簿》云:“维扬诸公,俱作《高祖还乡》套数,公[哨遍]制作新奇,诸  相似文献   

12.
张艳 《南都学坛》2015,(1):58-62
元代文学研究发展至今,要求我们必须对各体文学进行通观性研究。元代诗、文、词、曲(散曲、杂剧)等各体竞盛,它们之间的关联研究是推动元代文学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学界虽然已有文体关联的意识,如雅文学和杂剧的关联、雅文学和散曲的关联以及雅俗各体文学的关联,但真正进行通观研究尚需深入。站在元代文学研究新起点,面对元代文学通观性研究,首先,我们需要注重元代文学文献通观性的整理,将元代作家传统的诗文词和新兴的戏曲文献统一起来加以整体关联研究;其次,关注雅俗双栖作家,将各民族、各地域、各阶层所有雅俗双栖作家都纳入研究的视野,通过对他们的不同文体创作的对比,全面揭示他们的人格精神;再次,拓宽研究领域,关注诗文论和戏曲理论的关联,从批评角度加强雅俗不同文体的通观研究。  相似文献   

13.
散曲虽然与杂剧同列为元曲的两大范畴之一,但成就显然远逊于杂剧,关于这点,看看目前通行的几部中国文学史教材中,两家不成比例的份量,就很清楚了。究其原因,在于其思想水平的高下。那么,散曲的思想倾向究竟怎样呢?为什么元代文人在杂剧、散曲中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思想水平呢?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作一粗浅的分析。明初,宁献王朱权写了一部“太和正音谱”。其中“新定府体一十五家”节,专讲散曲流  相似文献   

14.
“元人散曲,作者至多,其词清新俊逸,与唐诗宋词可以鼎足。”(《吴梅戏曲论文集》第137页)然散曲研究,起步既晚,诚不若杂剧倍受青睐,更遑论与唐诗宋词并重。之所以如此,要在资科匮乏。元之散曲选本,流传至今者仅有《乐府新编阳春白雪》、《朝野新声太平乐府》、《梨园按试乐府新声》、《类聚名贤乐府群玉》四种而已,曲之别集而流传者亦仅有张可久、乔吉、张养浩、汤式四家,且后者已属明人。殆至今之治曲名家隋树森先生殚精竭虑编成《金元散曲》,读者始知元人小令竟存3853首,套数457套之多。是谓元人散曲之蔚然大观。然而作者意在“冀得元代散曲之全”,并无注释,一般读者仍难甚解。有鉴于此,不少学者亦曾尝试选注元人散曲,付梓问世者并非罕见。诸如《元人散曲选注》(王季思)、《元人散曲选》(羊春秋)、《元散曲选析》(傅正谷)、《西湖散曲选》(吴战垒)、《元人小令选》(卢润祥)、《元人小令二百首》(王瑛),亦各具特色。对  相似文献   

15.
元代文学家冯子振虽未有别集流传至今,但其遗作散见于各类文献,数量相当可观。《海粟集辑存》《全元文》《全元诗》在冯子振诗文的辑录上取得重要成果,但也存在误辑、漏辑的问题。《光武庙记》题冯子振之作由来已久,据现存碑刻可证其误。《扬州琼华集》存录冯子振题咏琼花的大赋1篇;其他相关佛教典籍、地理方志、书画文献等,记载冯子振佚文9篇、佚诗14首。这些未曾引起研究者注意的诗文,对完善冯子振的生平、交游等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冯惟敏在其《海浮山堂词稿引》中提到的《山堂缉稿》一般认为已经佚失,对其面貌也有不同的推测。本文认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珍藏的《海浮山堂诗文稿》,就是《山堂缉稿》。借助这部《山堂缉稿》,我们今天读到的冯惟敏的作品(杂剧、散曲除外)大为丰富。于是,以往冯惟敏研究中的许多问题有了重新认识的可能,对冯惟敏的分析也得以更加深入。《山堂缉稿》为冯惟敏研究、为明代的散曲、戏曲研究提供了更深厚的材料基础和论述空间。  相似文献   

17.
白朴词浅论     
白朴不仅是元代杰出的杂剧散曲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词作家。唐圭璋《全金元词》收元代词人212家,词作3721首,其中白朴词104首,是元词的高产作家之一。白朴词内容较为丰富,艺术上很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元代戏曲作家生平事迹可考的很少,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对白朴生平思想有较多的了解,正是得力于他的词。因此,深入研究白朴的词,对我们研究白朴的生平,研究金元之际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研究元代词的思想艺术特色,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试图对白朴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18.
关汉卿,大约生于金代末年(约公元1229年-1241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初年(约公元1300年前后),元代杂剧作家。号已斋(一作一斋)。关于关汉卿的籍贯,有大都(今北京市)、解州(在今山西运城)、祁州(在今河北)等不同说法。据各种文献资料记载,关汉卿编有杂剧67部,现存18部。其中《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拜月亭》、《鲁斋郎》、《单刀会》、《调风月》等,是他的代表作。杂剧而外,他还创作了许多散曲,今存小令50多首,完整的套曲12篇。由于他的伟大成就。关汉卿被后人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的剧作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等,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同时关汉卿的戏剧创作在中国戏剧史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元杂剧的鼻祖”;关汉卿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也享有极高盛誉,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  相似文献   

19.
关于元杂剧版本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晚近著名学人就元杂剧版本问题多有论议,并由此贬抑《元曲选》,大抵发生在1915年《元刊杂剧三十种》被影印、便于学人利用以后。1938年,明人赵琦美脉望馆所藏抄校本元明杂剧二百多种发现以来,元杂剧版本问题更受学人注意。《元曲选》的编选者臧懋循师心自用,改动曲文,招致批评,是为事实。但此类批评不宜绝对化。与诗文流传情况不同,戏曲剧本在传播过程中常遭艺人改动,讨论元剧版本时注意到这一历史现象当更切合实际。  相似文献   

20.
白朴词浅论     
白朴不仅是元代杰出的杂剧散曲作家,同时也是一位重要的词作家.唐圭璋《全金元词》收元代词人212家,词作3721首,其中白朴词104首,是元词的高产作家之一.白朴词内容较为丰富,艺术上很有自己的特色.由于历史的原因,元代戏曲作家生平事迹可考的很少,我们今天之所以能对白朴生平思想有较多的了解,正是得力于他的词.因此,深入研究白朴的词,对我们研究白朴的生平,研究金元之际知识分子的思想状况,研究元代词的思想艺术特色,都有一定的意义.本文试图对白朴词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就正于方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