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5 毫秒
1.
道德选择的经济分析与公正制度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们在进行道德行为选择时,源于理性经济人追求自身福利和效用的最大化,而进行利益权衡和成本收益分析。一个公正的制度体制设计,应当正视且根据人们的这种心理特点,因势利导,通过相应的社会组织和机构建立利益制约机制,为人民进行善恶选择提供制度保障,使民众通过生活体悟到,德行既是美好的,也是有用的,从而使人们在做出某一行为前,在社会利益、他人利益、个人利益之间以及个人利益的成本与收益之间作出平衡和比较,找到利益平衡点而实践道德的行为。  相似文献   

2.
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 ,主要阐释了经济道德的性质及其得以维系的经济、法律制度基础。着重指出 ,一个人的道德或非道德行为是行为人出自某种成本和收益预期作出的选择。在道德的发育中 ,产权的主要功能是使交易人的成本和收益内在化 ,以稳定人们的预期 ;而法律的作用是使失信者受到制裁和他人的抵制 ,增加非道德行为的成本。此外 ,建立完善的信誉信息传递系统 ,也有助于人们树立良好的道德信仰。  相似文献   

3.
根据经济学的成本-收益分析方法,遏制理性环境犯罪人实施环境犯罪就要增加其预期的惩罚成本,减少其预期犯罪收益,这是刑法介入环境问题的根据和目的。同时,由于刑法本身的成本问题,环境刑事立法应严格把握在刑法成本不超过预期刑法收益的限度和范围内。此外,根据边际刑罚效用递减的规律,边际刑罚成本等于边际刑罚效用是环境刑事立法的最佳点。  相似文献   

4.
基于以阿莱悖论的心理学实验来探讨中国"80"后投资者的投资决策心理特征,并以此分析他们的决策行为是否符合预期效用理论的假设:人们完全理性地根据主观期望效用最大化来进行行为选择。在证券市场上,"80后"的行为决策更加激进,追求利益,"80后"的决策行为并不是完全理性的,而是"有限理性"。他们宁愿冒着损失的风险,也会追求更大的风险收益,而不是作出效用最大化的决策。  相似文献   

5.
广义效用假说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广义效用假说在批判传统效用理论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既不同于传统经济学,又能与主流经济理论相匹配的效用范式体系,从而把经济学的最大化方法推演至人类整体行为模式,包括利他主义和道德行为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与收益:研究评述与理论框架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民工市民化不仅存在成本,收益也不容忽视。在成本与收益进行比较分析后,才能更加合理地分摊市民化的成本,推进高质高效的市民化。首先,从农民工市民化的成本、收益、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成本分摊机制等方面对已有文献进行了梳理总结。其次,首次总结了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与收益关系中的两大矛盾:农民工个人福利最大化与社会福利最大化不一致的矛盾、农民工市民化成本与收益同期不匹配的矛盾,并构建了一个以矛盾为导向的分摊成本与收益的理论框架。最后,分析了以往文献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所有者追求资产保值增值,追求国有资产效益最大化,企业经营者也希望自身效益最大化;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效用最大化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因此,所有者必须设计一个经营者能够接受的契约,使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效用都达到最大化水平.所有者需要了解经营者的才能,尽可能多的掌握各种效用水平下经营者对工作努力程度选择的偏好和对闲暇需求的偏爱,只有这样,所有者才能有效激发经营者的工作热情,获取经营者努力工作带来的正面效应,避免或减小因其过多的闲暇需求产生的负面效应,避免自身利益受损.  相似文献   

8.
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方法研究了政府委托应急物资生产企业管理应急物资库存后,存在道德风险时,政府如何激励企业努力降低应急物资库存成本的问题。首先分析不同情形下政府与企业的库存成本构成,继而假设政府利用招标机制将应急物资的采购和库存管理一体化操作,建立满足企业参与约束及激励相容约束条件的政府期望效用最大化模型。最后用遗传算法进行仿真计算,结合算例分析政府和企业在不同情形下的收益与成本,结果表明实施激励可明显增加政府的期望效用。  相似文献   

9.
刑事证明标准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高证明标准,边际收益递减,边际成本递增。但证明标准不是越高越好,也不是越低越好,最佳证明标准应当由社会净收益最大化来决定。当证明标准的边际社会收益等于边际社会成本时,社会净收益实现了最大化,证明标准达到了最佳程度。对于不同性质的案件、刑事诉讼中不同阶段的诉讼行为来说,证明标准的边际收益是不同的,应当采取不同的证明标准。提高证明标准对于公、检、法等部门具有不同的边际收益和成本。部门收益和成本与社会收益和成本之间存在差异会导致部门行为的扭曲,损害社会利益。所以,必须采取措施促使部门和社会之间收益与成本趋于一致,从而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船公司应有效地控制舱位分配以提高收益。由于班轮运输业的特征,集装箱班轮企业实施收益管理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在集装箱收益管理系统中起关键作用的要素是成本要素、收入要素和需求要素。经目标评判得出集装箱收益管理系统要达到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和托运人满意度最大化。  相似文献   

11.
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心理归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主客观因素的影响,相当多的大学生存在道德失范问题。本文列举了当代大学生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并从心理层面进行了归因分析。大学生正处在品德形成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心理上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心理复杂而多变。如果其心理经常处于不平衡的状态,就会失去接受道德教育的最重要的条件,以致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及良好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导致道德失范。  相似文献   

12.
道德是历史的和具体的,在人类社会的不同历史时期以及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道德具有不同的内容,对人的行为所作出的道德判断也会不同。但是,如果说以往历史条件下的道德基础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的话,那么,在全球化和后工业化的历史条件下,一个全面开放的社会必然要求有一个确定性的道德基础,而人的道德存在就是这样的基础。人的道德知觉、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行为选择的能力等,都来源于人的道德存在,而不是通过教育的途径获得的。关于道德的实现,一方面取决于人的道德存在的形成,另一方面需要得到道德制度的支持。  相似文献   

13.
道德承担的主体是个人的;教育亦应该成为道德的调节方式;道德评价的对象不仅是行为,还应包括言语,是对"言行"的评价。因此,道德的定义应是:道德以善恶为标准,是调整个人的身心、个人与他人、个人与自然之间利益关系的非权力性言行规范的总和。它以教育、风俗习惯、社会舆论和个人的内心信念来维系调节。  相似文献   

14.
论师德     
道德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经济基础的反映,是人类精神文明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道德是通过人们的内心感受与社会舆论,调整人们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起着经济、政治、法律、行政手段所不能起的作用。所以任何社会、任何阶级都非常重视道德建设。师德是职业道德的组成部分,是教师职业行为、品德规范。它通过善良与丑恶,高尚与卑鄙,诚实与虚伪,光荣与耻辱等观念,约束教师行为,调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关系。  相似文献   

15.
生态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技术、经济或政治问题,更是一个道德伦理问题,道德伦理从更深的层次上制约着人们的行为与制度的安排。从道德伦理视角分析中国农村环境问题背后的道德伦理根由,揭示传统道德伦理观在农村环境问题上的负值效应,并提出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相应路径。  相似文献   

16.
道德是人类社会得以维系的重要基础,涵盖生活、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但是道德决策的机制一直饱受争论。人们仅仅通过思辨和行为分析推理道德机制尤显不足,导致观点迥异难以统一。而且在研究手段和技术的限制下,对道德思维产生的基础——大脑研究不足。但是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则为道德决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和可行的技术分析。基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者们提出了各种类型的假说。文章对当前存在的道德决策神经观进行了论述,以期为道德研究者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7.
云梦秦简中的《为吏之道》主要说明官吏应具备的品德修养,以及官吏治理人民的政治道德;将其与儒家传世经典文献进行比对,可以看到其吸取了儒家宽裕忠信、修养身心、安贫乐道的思想,这表明,秦代在治民方面虽然实行严刑峻罚,但是在政治道德建设方面却重视儒家的内圣之道;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秦代并不完全排斥儒学。  相似文献   

18.
道德及道德建设是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近年我国道德发展状况及道德建设出现新的转机 ,社会道德水平有所上升 ,但仍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 :道德理想的迷失、道德标准的模糊、道德行为的失控及道德监督的软弱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传统社会里"士阶级"完成两项功能一曰"清血针",政治上"以德干政"; 二曰"维持力",社会上"以德系群".他们手中唯一的法宝只是"极高度的修养"或曰"道德".现代社会之社会结构,要比传统社会复杂得多."士"所担负的使命得有根本的变化,"士阶级"本身也必得根本的改造.现代社会里政治之复杂性及社会之复杂性,恐远非简单的"以德干政"和"以德系群"所能解决.所以"士阶级"必须改变自己的努力方向,不再辅佐君主(现代社会之成立以君主之消亡为前提),而是辅佐整个儿的文化"代表理性主义",成为"理性"之代表;"代表道德主义",成为"道德"之代表.质言之,成为"文化"之代表,成为"文化"之"负担者"与传承者.此一使命超出传统使命之所在,在除了"道德"的使命以外,"士阶级"还须承担"知识之使命".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的现实性与超越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道德是以善、公正、人道、仁爱、诚信等观念调节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这种行为规范蕴含着一定的道德观念,又凝聚成行为准则指导人们的道德活动。道德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表现在道德既反映现实又指向未来,既依据"实然"又指导"应然",既否定恶人恶行又引人向善。所以,道德便能成为一种实践理性,在人类社会中可以发挥出巨大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