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商业秘密的特征是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通过法意网案例实证分析得出,侵犯商业秘密罪的客体是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自然人和单位都可构成本罪主体;主观方面只能由故意构成;客观方面表现为侵权性商业秘密犯罪行为、违约性商业秘密犯罪行为和第三人间接侵犯商业秘密犯罪行为。对犯罪构成描述性要件“重大损失”的理解不能简单地认为商业秘密自身的价值等于权利人的损失。并且单纯实行“非法获取行为”是否为罪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纵观世界各国商业秘密的法律保护,刑法保护一直是薄弱环节。加强商业秘密的刑法保护既有利于维护商业秘密权利人的利益,又有利于公平竞争的实现,也是中国加入WTO所必需。我国《刑法》第219条将“侵犯商业秘密罪”单列为一个罪名,反映出我国保护商业秘密的坚定决心。该罪的客体应当是复杂客体,主观方面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目前,我国商业秘密刑法保护急待解决的问题有三:增强公民的法律保护意识;完善《刑法》第219条;严格执法,坚决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3.
商业秘密是一种能够给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的信息.商业秘密侵权行为是指经营者主观上有过错,实施侵害权利人的商业秘密,给权利人造成损失的行为.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主观方面应适用过错推定原则.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民事救济措施主要是制止侵害和赔偿损失,可以借鉴美国的禁令制度以完善我国的商业秘密民事救济制度.  相似文献   

4.
论侵犯商业秘密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侵犯商业秘密罪是我国刑法知识产权犯罪中的一个罪名,该罪的客体是权利人的财产权及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该罪的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过失不能构成该罪;在认定侵犯商业秘密罪时,应当注意罪与非罪以及该罪与盗窃罪、有关侵犯国家秘密的犯罪的界限.  相似文献   

5.
处理侵犯商业秘密案件的前提条件和核心问题是对商业秘密的认定.许多情况下,对于某种商业秘密特别是技术信息的实用性和有价性必须通过专家评估鉴定予以确认,对它的评估鉴定可以参照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和无形资产评估办法进行.依法做出的、科学的、具有权威性的鉴定结论不仅对于认定商业秘密具有决定性作用,而且对于区分罪与非罪、确定损害赔偿范围等都有着重要意义.侵犯商业秘密是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既可以由故意构成,也可以由过失构成;在过失的条件下,即使不构成犯罪也无正当性可言.中国对商业秘密的保护与TRIPs协议等规定的国际标准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我国现行刑法下的洗钱罪存在缺陷,应该重新界定洗钱犯罪的概念。具体讲,洗钱犯罪的客体是司法机关的正常活动;客观行为必须体现实行行为的特征;其主体是包括上游犯罪行为人在内的自然人和法人;主观要件既包括故意又包括过失。  相似文献   

7.
运用层层推进的逻辑方法,对侵犯商业秘密罪的罪过形式首先进行了故意与过失之辨,论证了它只能是故意;其次进行了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之辨,指出至少它不可能是间接故意;最后进行了典型直接故意与非典型直接故意之辨,阐明了它只能是直接故意,而且在多数情形下是典型直接故意,但在某些情形下也可能是非典型直接故意。  相似文献   

8.
基于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的类型化,侵犯商业秘密罪中的"重大损失"可以从非法获取、披露、使用他人商业秘密和非法允许他人使用商业秘密行为两个角度进行认定。对于本罪的主观罪过形态,则只能是故意,这不仅符合法律系统的内外部协调性,也是国际趋势。  相似文献   

9.
从两大法系主要典型国家对强奸犯罪主观方面的立法规定或理论学说来看,两者在认定主观方面的标准侧重点不同,其认定标准都存在一定缺陷;相比于大陆法系国家,英美法系国家对强奸罪主观方面的研究更加深入,对行为人“轻率”的心理态度的理解较富特色。我国对强奸罪主观罪过通说的界定不够全面,不符合行为人的正常认知,需要进行修正;将行为人在过失或间接故意心态支配下实施的奸淫行为一律推定为直接故意,违反公平正义原则。我国强奸罪主观方面应当修正为:直接故意、间接故意,以及过于自信的过失可以构成强奸妇女型犯罪;故意和过失皆可构成奸淫幼女型犯罪。  相似文献   

10.
论间接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观方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间接侵犯商业秘密罪的主观方面为“明知或者应知”,根据词义理解,应包括故意和过失,但将“应知”理解为过失显然有不合理之处,对此学者也有不同观点。本文通过对立法本意的揣测和对“应知”的深层理解,主张应对“应知”作合理解释,不应包括过失。  相似文献   

11.
全球视域:我国商业秘密保护中竞业禁止制度的审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秘密是一种极富竞争价值的重要财产,必须予以法律保护。而竞业禁止是保护商业秘密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是一种对推定损害事先防范的制度。这种制度的重要价值目标在于追求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权和劳动者的就业权的利益平衡乃至"双赢";这种制度的设计贵在"合理",即竞业禁止必须在对象、利益范围、区域、行业领域、时间、补偿措施、违约责任、免责事由等方面进行合理、谨慎规制。我国商业秘密保护中竞业禁止制度在诸多方面还存在不足,需要在立法和司法实践中针对性地充实相关内容,不断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2.
商业秘密能够给权利人带来巨大的经济价值或竞争优势,因此要加强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尤其是要加强对雇佣关系中的商业秘密的保护。在雇佣关系中,商业秘密权的保护与择业自由权的保护存在着冲突,是保护商业秘密的难点。竞业禁止作为保护商业秘密的手段,同时存在于在职期间和离职后,雇主通常与雇员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来保护商业秘密,如何确认竞业禁止协议的合法性、合理性问题是保护商业秘密的又一个难点。  相似文献   

13.
现代经济是知识的经济,商业秘密作为一种智力产品,一经使用便会为权利人带来巨大的财产利益,因此,应将商业秘密作为财产权加以对待,限制权利人滥用权利。侵犯商业秘密权主要有两种基本形式,即以不正当手段获取商业秘密、违反保密义务侵犯商业秘密权。对商业秘密侵权的民事法律救济形式主要有禁止令救济和赔偿金救济两种。  相似文献   

14.
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大量的商业秘密,它是企业知识产权的重要组成部分,能为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然而,由于中国企业管理者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意识淡薄,保护力度有限,企业商业秘密流失的情况非常严重,从而给企业经济上造成很大损失。从分析目前中国企业商业秘密流失的现状及成因入手,探讨了如何有效保护企业商业秘密的若干途径。  相似文献   

15.
对城市流动商贩要建立分类规制制度。偶尔从事经营活动的流动商贩应作为一般的民事主体,享有承担交易中的相关民事权利义务;持续从事营业性经营活动的流动商贩要纳入商法规制,可以享有营业权、商业秘密权等商事权利。但基于城市流动商贩的小规模经营,应豁免其进行商事登记、设立商事账簿。如果流动商贩自愿进行登记,其可以在一般商事权利之外享有经过登记才能享有的特有权利如商号权、商誉权。  相似文献   

16.
商业秘密保护立基于秘密性之上,其逻辑基础在于秘密知晓人保守秘密和非秘密知晓人不得非法获取秘密两个层面,秘密性与公开性的矛盾所影响的只是权利的保护范围而不是权利的法律属性,权利保护传统理论方面的差异并不构成将商业秘密排除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之外的充分理由,在利益平衡理论指导下的知识产权法精神、原则和制度框架对商业秘密保护具有优越的理论解释力和强大的制度建构力。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证券内幕交易罪的主观要件问题,中国法学界一直存在着“故意、过失说”、“故意说”与“直接故意说”的争论,从立法宗旨与证券交易实际出发,应坚持“故意说”,内幕交易罪只能由直接故意构成,而泄漏内幕信息罪可由直接故意或间接故意构成,并且本罪并非目的犯。在主观要素中,较难认定的是行为人对内幕信息的“明知”与“意图利用内幕信息”的故意,美国诸法中采用的以其他间接证据推定上述主观要素存在的做法颇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商业秘密国际保护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知识经济向纵深发展 ,商业秘密的作用日益凸显 ,世界上各主要国家和地区都建立起商业秘密法律体系 ,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加大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力度。不仅如此 ,2 0世纪下半叶 ,一些国际公约也陆续对商业秘密法律保护作出规定 ,商业秘密保护出现了国际化、全球化的趋势 ,而《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对商业秘密的界定则把这一趋势推向最高潮 ,与经济知识化和全球化的大潮正相因应。我国应顺应这一潮流 ,完善相关立法 ,提高对商业秘密的保护水平  相似文献   

19.
人民币汇率变动后,中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冲击。汇率变动造成的这种影响可以分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首先,汇率变动对企业出口应收账款造成了贬值损失;其次,人民币升值导致企业出口量减少,这种效应有一定的滞后性。来自山东省胶东地区企业层面的证据表明,这两种效应都比较显著。而且,其作用的发挥都会受到企业内部组织制度、产品属性等因素的影响。因此,企业需要对经营做出灵活调整,政府可以在制度方面给予企业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度,超过了这个度,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毫无疑问,忍耐是有道德限度的。弄清可忍与不可忍的道德是非,关键是确立可忍与不可忍的标准:是否跨越"善"的界限是其根本标准;是否有"义"于他者和是否愧对于"良心"是其具体标准。过度忍耐也会产生消极后果,其对主体的消极影响表现为扼杀主体进取精神、导致自我价值迷失、贬损主体人格尊严等;对客体的消极影响体现为纵容他者恶行和败坏社会道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