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民万岁鼎     
《源流》2012,(12):2-2
人民万岁鼎由青铜铸成,总重量为1.3吨,寓意我国13亿人口;鼎身为圆形,基座为方形,体现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理念;鼎总高度为1954毫米,寓意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鼎上方正中铸人民万岁印章,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鼎身雕刻波曲纹和山形纹,象征祖国大好河山绵延万里;鼎足雕刻浮雕...  相似文献   

2.
旅游文创产品是实现文化表达和情感传递的重要载体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元素的动漫化表现形式使旅游文创产品有着更强的趣味性和亲和力,深受新时代社会群体的青睐。在分析总结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及旅游文创产品动漫化设计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构建表达物质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动漫化设计方法,并以青铜鼎造型动漫化设计为例进行方法验证,设计出"呆萌版"的青铜鼎形象。青铜鼎造型动漫化设计的实践,为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3.
"油老大"的概念一语道破了中国油画艺术功利性目的价值取向,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种艺术功利性目的的取向也在发生着畸变,并有愈演愈烈之势.艺术追求真、善、美的创造性劳动过程变成为一部分人追名逐利的跑马场.它不仅扼杀了更多更广泛艺术人才、艺术作品的产生,且以小部分人的"作为"替代大部分人的不作为而最终将导致中国油画的衰微.  相似文献   

4.
人民万岁鼎     
《源流》2012,(23):2
人民万岁鼎由青铜铸成,总重量为1.3吨,寓意我国13亿人口;鼎身为圆形,基座为方形,体现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理念;鼎总高度为1954毫米,寓意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鼎上方正中铸人民万岁印章,昭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鼎身雕刻波曲纹和山形纹,象征祖国大好河山绵延万里;鼎足雕刻浮雕兽面图案,足上有扉棱,体现庄严神圣的气势;鼎座雕刻56条蛟龙纹的吉祥图案,祝福祖国56个民族吉祥昌盛。鼎内壁铸有95个金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陈初生,1946年生于湖南涟源。著名古文字学家、书  相似文献   

5.
丰子恺美学思想的核心是其对于"艺术的心"的阐释,这是一种兼具"绝缘"与"同情"的艺术精神,通过对儒道释传统文化的思想的吸纳与融合,丰子恺将两者统一在"童心"当中.这一理论也决定了丰子恺对于艺术与人生关系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6.
从周代考古墓葬出土青铜鼎,大致可看出列鼎制度形成发展之脉络。西周早期到西周中期,为列鼎制度萌芽阶段,此时同级贵族列鼎多寡不一,尚未形成定制;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为列鼎制度的正式形成与规范阶段,部分墓葬列鼎数和文献上所记载的"天子九鼎,诸侯七,卿大夫五,元士三也"的情况相吻合;春秋中期至春秋晚期,为列鼎制度的普遍僭越阶段,此期列鼎制出现了遵守与僭越并存的现象,而这正是这一时期传统与反传统之间激烈斗争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7.
青铜:从美学和文化的观点看张法(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上古中国,青铜图案和彩陶一道构两大艺术奇观。如果说彩陶图案的抽象化显示了中国艺术心灵的一个方面,那么青铜图案的逻辑演变,特别是其中的重组变形,则蕴含着中国艺术心灵的另一个方面。中国青铜付代形成于公元...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的根本精神是追求一种得道、悟道的大优游的哲学精神和审美境界,同时它把"道"与"和"联系起来,发展了中华文化的和谐精神.它提出"心和欲得则乐"的命题,从审美主体的角度阐释了和谐为美、和谐为艺术本质的根本原理,并对美的绝对性与相对性问题作了较辩证的阐述,对古典和谐美学作出了重大贡献.它还把"和"与自然生态相联系,论述了生态和谐与自然美的问题.形、气、神的统一是<淮南子>提出的又一重要思想,它对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论和形神论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诗学的一系列基本范畴中,"味""趣"的概念颇为虚灵,但它们更能显示中国诗学的独特精神,极难辨析与领会."味"和"趣"是主体审美理想与情趣在诗歌文本有机构成中的落实,更多地关联到人的审美需求与审美活动.审美活动本身亦属于生命活动,故而以"味""趣"为标志的审美机能,实质上便是诗性生命的审美质性.这里分析了"味"与"趣"各自内涵的特征、区别和历史演化历程,阐释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质性流变的关系,深刻地揭示了诗性生命的审美特性.  相似文献   

10.
"五德终始"说是战国时代阴阳家邹衍提出的一种哲学思想.它在历史上究竟是进步的还是反动的问题,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加以具体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但是,"四人帮"及其御用写作班子罗思鼎却用反动的实用主义观点来看待阴阳家的"五德终始"说,在其炮制的《评〈吕氏春秋〉》的黑文中,把《吕氏春秋》所讲的"五德终始"说,看作是"反映了儒家极右派——思孟学派的特点".他们说:"五德终始是一种历史循环论,变化的结果是退回到古代奴隶社会中去".罗思鼎以此证明《吕氏春秋》"实际上是用'杂家'的面目来掩盖极右的儒家本质.这是一种以折衷主义面目出现的反  相似文献   

11.
以炭河里西周古城为代表的炭河里文化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湖南西周时期历史的空白,而且因为解决了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性质和地方青铜文明的形成等问题,证伪了史学界关于湖南历史上不曾经历奴隶社会的主流观点,对于重新建构湖南先秦地方史的结构体系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2.
苗族是我国拥有人口近千万的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长江以南的西南山区.苗族人民勤劳善良,具有重情讲义、追求平等、团结和睦等伦理美德.苗族古歌是苗族古代社会的"编年史",作为苗族人民言志明理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对苗族生存与发展、苗族个体品德形成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商周青铜器与古希腊雕塑同属于青铜时代的艺术, 同为人类当时艺术的最高峰,它们可以相媲美,但是由于中国与古希腊系两种不同的文化,它们在内在意蕴、功能及艺术创造原则上都存在区别。中国商周青铜器更多地与宗教祭祀、巫术、政治教化相联系, 在创作原则上主要为象征主义, 而古希腊的雕塑则更多地与神话、 审美相联系,在创作原则上主要为写实主义。  相似文献   

14.
学术科学发展的最根本要求是理论创新.创新理论一般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所以提出新观点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创新是从实践中抽象、结晶而来,必须经过多年的实际研究和积累.历史学的发展也依赖于新观点的提出,比如:郭沫若先生用中国考古、古文献材料结合五种生产方式的论点,提出中国社会发展也是遵循五种生产方式,把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扩充成为中国社会史性质论战问题,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侯外庐先生在历史研究方面接续了中国社会史性质论战的传统,在1943出版了<苏联史学界诸论争解答>,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一种特殊的奴隶社会,把中国古代看成是和西亚、罗马古典古代并行的一个社会时代.这本书成为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的开端和过去的中国社会性质讨论的延续,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中国文明起源是多源多线的,这种多民族多文化的观点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抽象因素一直对我国传统艺术产生积极的影响。在新时器时代的彩陶、青铜器的图纹、汉字的起源以及绘画等艺术形式中能体验到抽象因素的存在。特别是在一些民间艺术中,劳动人民在不知不觉中运用着抽象的艺术形式,在抽象因素的作用下,我国的传统艺术达到了一个又一个巅峰,促进了东方艺术的发展。抽象因素并不是单独存在的,抽象和具象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  相似文献   

16.
“射礼”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古代文史典籍对射礼的起源、流变及其文化内涵进行考察,得出结论:“射”源于原始社会的狩猎活动,后实用价值逐渐为审美价值所取代,并演化为一种礼乐传统。自孔子之后,“射”转为内在的道德实践。“射礼”是一种融合了生产活动、审美意味和儒家传统思想的奇特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7.
韩鲜文论中"天机"这一用语及概念的大体范畴主要借用于中国。在朝鲜古代言及"天机"的文人,涵盖朝鲜朝前期的士大夫文人、后期的委巷诗人及实学派作家等。在中国的"天机论"中,"天机"的概念仅停留在古代艺术理论初级阶段,还没有发展成为具有丰富内涵的美学思维范畴;但在朝鲜,"天机"概念既没有脱离本来的载体,又在朝鲜朝后期发展成为一个独特的诗论概念范畴,具有更高层次的美学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8.
从社会心理学视角探讨中国城市“房奴”现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房奴”是随着中国大中城市房价的上涨而产生的一个新名词,用以形容通过贷款购房的一部分人,由于购房支出过大而给自身的生活造成极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的生活状态。“房奴”现象中包含着显著的社会心理学意义,本文从“脸面观”、住宅的社会心理意义、社会安全感、消费社会文化及从众心理等角度,对“房奴”现象的产生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上古史研究迷茫已久的原因理当与“史料缺陷”和“观念缺陷”有关。文章提出以上古岩画、器物纹饰、甲骨金文形音义系统等“上古图文”补史料缺陷,以先民的“天帝为真”补观念缺陷。由此研究上古神话史可能会别有洞天。  相似文献   

20.
共和末帝国初,随着财富的日益集中和非生产劳动所得的急剧增加,罗马奴隶主生活消费中的奢侈浪 费性消费显得特别突出,衣饰新巧、居室豪华、豪宴成风、娱乐盛行,风俗流弊转相仿效,社会上形成一股挥霍消费的歪风,且愈往后愈激烈。罗马奴隶主的这种奢侈浪费性消费,给罗马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