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保护青海高原草地生态环境,不仅对当地而且对全国乃至亚州地区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高原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一直处于衰退的趋势之中。本世纪以来,由于人类的破坏活动,加剧了高原生态环境的衰退。为了全人类的整体环境和长远利益,目前必须通过制定长还发展战略和立法活动,加强对高原草地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2.
根据多年生高原植被独有的高原适应特性,及高原严寒多变、生态脆弱,种草恢复高原植被效果差、成本高、周期长的气候环境条件,通过对高原植被移养、再植季节与移植、养护方法的深入探索,在充分利用路基基底、土场、便道等原有草皮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快速恢复高原植被、及时防护加固路基边坡和代替圬工结构施作草皮水沟的植被移养再植技术。并提高了高原植被移养再植的利用率和成活率。有效地减轻了对高原生态环境的破坏,保证了路基边坡的长期稳定,同时减少了路基圬工结构的数量,节省了大量工程成本。  相似文献   

3.
从天地生综合因素考察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与社会发展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发展表明 ,天时地理决定着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决定着人类社会 ,三者共同构成相互联系的综合系统。近年来 ,青藏高原草地荒漠化和沙漠化加剧 ,冰川湖泊退缩 ,河流量减少甚至断流 ,从而对当地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造成不利影响。因此 ,应该将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作为高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4.
在藏族传统文化中 ,青藏高原藏族居住区域被命名为“神圣雪域”。藏族通过想象、语言、神话及象征符号将地理上的高原解释为“人类学的高原” ,使之成为神圣化的精神家园。因而 ,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青藏高原自然面貌与人文景观和谐地组合为一体 ,成为相互依存的完美整体。神圣生敬畏 ,敬畏生珍爱。对高原家乡神圣化的功能作用是珍爱保护它 ,是藏族人保护高原环境、美化家园的一种崇高愿望。通过自然禁忌行为和规范加强了对高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了西藏经济发展的迫切性和西藏生态环境的脆弱性,认为西藏经济的发展与高原生态环境安全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要解决二者的冲突,必须采取整体规划、稳步推进的策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适度控制人口增长,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和全新的政府政绩评价机制。  相似文献   

6.
文章从藏族传统体育与农耕文化、高原环境生理机制的适应性、高原自然环境行为适应机制等方面作了探讨,认为藏族传统体育出现之初,便与藏民族所处的生态环境有着紧密的联系,成为一种与外界自由地进行物质与信息交换的开放的文化系统,与人类的发展有着同步的节奏,与人类的经济活动有着因果关系。  相似文献   

7.
若愚 《老友》2011,(9):60-60
西藏和平解放60年以来,雪域高原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透过经济、政治文明、文化事业、社会建设、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等方面的数字对比,雪域高原翻天覆地的变化清晰可见。——经济发展实现飞跃。60年来,  相似文献   

8.
藏族世代生息在青藏高原上,他们选择适应高原生态环境的游牧作为主要的生产生活方式.青藏牧区牧民在长期的游牧实践中形成具有民族地域文化特色的朴素的生态观,世代保护着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如今对青藏高原地区生态环境的管理与保护,应该重视当地牧民在草地保护中的主体地位,认识并尊重当地民族的传统游牧文化,因地制宜,从而促进当地自然、社会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由于特殊的高原环境 ,青海自然生态条件特别脆弱 ,一旦遭到破坏 ,则很难恢复。因此 ,要发展青海地区的民族经济 ,必须要走一条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0.
对开发西部民族地区的生态学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部民族地区具有丰富而复杂的自然和人文生态环境。它地处我国第一地理阶梯和第二地理阶梯的高原面上 ,地形奇伟 ,气候寒旱 ,众多民族交错聚居其间 ,形成了一个个相对独立的民族文化单元 ,且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的空间分布大体吻合。由于处于西部生态环境的源头位置 ,它能够深刻影响到全国的生态安全和社会发展。西部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新型人地关系的确立  相似文献   

11.
生态问题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生态问题不仅是技术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和人的问题。当代生态环境的恶化、生态危机的出现,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背景。就现阶段中国的情况而言,在生态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上,应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优先、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的原则,以经济社会发展带动生态环境保护,以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当代生态危机的解决,需要把生态问题和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到人生存的高度来认识,需要以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观支撑,使自然环境真正成为“人的无机身体”。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视阈的生态文明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科学发展现的视角分析了生态文明的内涵,指出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与政治文明在自然与社会生态关系上的具体表现;是实现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然要求的社会进步状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是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是科学发展观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13.
生态资本运营与相关资本运营的关联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资本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之一,生态资本存量的非减性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维持经济社会可持发展的基石。从生态资本与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社会资本之间关系看,通过生态资本的有效运营以及相关资本运营之间相互替代和转化关系能增加生态资本的存量,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发展县域生态经济是走出生态危机的现实路径。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发展县域生态经济必须引入绿色GDP的战略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走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化道路。县级领导干部是否具备生态素质,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发展县域生态经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5.
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制约的 ,二次世界大战以来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也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由于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与消耗和污染物的大量排放 ,导致全球性的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只有采取政治、经济等手段 ,才能使中国的经济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博大精深,是其在吸收了中国古代传统生态环境理论,继承与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基础上,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践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胡锦涛强调科学发展,主张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并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理论,在全社会积极倡导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构建。当前,积极总结和弘扬胡锦涛生态环境建设思想,对进一步推进理论创新、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和实现自然生态与社会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生态环境问题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生态环境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首先提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三方面原因,接着重点从社会根源、生产方式、思维方式、制度建设、国际合作、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生态平衡与社会发展博弈中的政府责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生态危机已向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以生态建设和管理促使社会发展与生态之间的平衡已成为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政府应履行环境教育、引导发展循环经济、完善环保管理体制等责任,以加强生态管理,促进社会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代生态伦理学与藏族传统生态伦理都主张尊重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权和生存权 ,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存在。但是两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 :当代生态伦理学是高度发展了的工业文明的产物 ,而藏族生态伦理是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在高原实施的一种民族的生活方式。同时藏族生态伦理是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础之上的。以积极肯定的态度尊重和挖掘藏族传统文化的价值 ,使其得到发扬光大 ,是保护当前高原生态环境的需要 ,也是创造新的生态文明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生态政治是人们为保护生态环境所作的政治努力,是政府围绕生态保护开展的所有活动。以政府行为、法律手段保护生态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研究生态政治有助于政府把因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纳入到社会发展的总体框架内解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