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文章首先界定“亚脚色”的概念,梳理有关“哮”、“郑”、“偌”诸种亚脚色研究的学术史,通过文献以及民间俗语的研究,证明此类脚色专称皆为伶人用语,“哮”为“醋大”之义,即戏曲中所谓酸丁,“郑”的含义即“道人”,“偌”即杂扮艺人,意即模仿、相似,也即伶人所谓“似象”。  相似文献   

2.
学术界对语气词“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个方面:“呢”的历史渊源;“呢”的分布;疑问句中“呢”的性质;“呢”的意义、用法和功能。然而,这些研究还不够深入,还远不能算是定论。今后的研究应该首先给“呢”一个准确的定位,然后要注意区分“意义”、“用法”、“功能”等几个基本概念,同时注意采用立体的综合研究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保证研究的全面、深入和准确。  相似文献   

3.
大约在二百年前,黑格尔针对当时各种“比较学科”所兴起的“比较研究”,以思辨的“比较方法论”视界作过透视。以此为背景,结合“比较教育”研究的发展,对“比较”在“比较学科”研究中的方法论功能作一番考究,就会发现:“比较”不仅是科学研究最为贴近的形式思维方式,而且是科学研究不断推向深化,最终获得对研究对象存在的“本来”的理解的方法系统过程。  相似文献   

4.
“经典”问题一直是学界焦点。当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语境,特别是西方“文化研究”在中国的蓬勃发展所带来的一系列影响:“挤压”经典空间、消解文本概念、淡化经典意识、揭示权力运作等等,都促使学者思索“经典”在今日多元文化情境下的变革,严肃认真地对待“经典”的重构或阐释。  相似文献   

5.
文章利用读秀、知网、推特、智库等资源库对2013-2017年间国内外有关“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研究现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国内“一带一路”背景下的沿线各国基础设施、经济、金融、地缘关系等研究火热,相关政治话语及核心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偏冷,存在虚化、泛化现象;境外舆情研究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几乎涉及沿线所有国家和区域,但“一带一路”话语本体研究、历史资源和学理基础研究薄弱,少有对受众差异性、国外媒体的误读、质疑及零报道开展针对性研究,“一带一路”话语体系构建有待进一步完善。据此,文章将“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一带一路”进行整合,再符号化为“一体一带一路”,进而提出建设性意见,以便深入认识其与中国对外政治话语体系构建的关系,推进中国政治话语体系创新研究。   相似文献   

6.
"学习者自主"探析   总被引:50,自引:0,他引:50  
“学习者自主”是近20年外语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热门课题。本文简要回顾“学习者自主”的研究历史,探讨“学习者自主”的概念,分析促进“学习者自主”的主要相关因素,阐释学习环境、学习者和教师三者在发展学习者自主能力过程中各自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近年来“女书”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即“女书”是不是一种神秘文字、“女书”文体的分类、“女书”研究的方法论、“女书”的多学科性和“女书”的文本研究等方面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中国“女书”研究无论从研究方法,还是从研究水平来说,目前都还处于初级阶段。如果要实现建立“中国女书学”的学科建设目标,还需要各学科的专家学者携手合作进行综合性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要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宣传与教育中做好“三个代表”思想的“三进”工作 ,首先应当面对和解决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宣传与教育中本身存在的“三进”问题 ,“三个代表”思想的“三进”为解决问题提供了契机。“三个代表”思想的“三进”:一是要深入挖掘“三个代表”思想所蕴含的哲学方法论 ,解决过去没有真正凸现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问题 ;二是要讲清、写清、使学生想清“三个代表”思想的哲学方法论 ,解决过去“进”的不力的问题。研究“三个代表”思想的哲学方法论及其“三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
日本沈从文研究自1926年以来,在近80年的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从“疏离”到“回归”的变迁。在这近80年当中,日本的沈从文研究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即“译介”阶段、“初论”阶段、“变革”阶段、“创新”阶段。同时,在这近80年当中,日本沈从文研究思潮涌动,呈现出了认识逐步深入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网络方言”这一概念,并从社会语用学的视角剖析了“网络方言”的产生背景、存在的现状,预测了它的未来命运。认为:研究语言不能不研究网络方言;网络方言遵循着“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和“约定俗成”的社会规律;各种网络方言服务于各种语境和语用目的;对网络方言应该持理性的、宽容的态度。  相似文献   

11.
“时”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重要概念。时指四季运行,又指天道。《周易》中“时”与“动”相关,凡“动”必依于时,因此有“时变”、“时报”、“时成”、“时中”等等,《周易》卦象中乾、艮、震、兑、巽、坎皆为时。  相似文献   

12.
《周易》对于人生行为的教化意义,是《周易》文化精神中的一个重要内核。以"天人合一"的基本原则对社会人生的敦淳启喻的教化作用,是这种哲理思想的生动的社会显现,也是《周易》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核。《周易》还进一步从道德教化的范畴,提供了一个"圣人"教化的遵循模式。《周易》中的"圣人"明显带有中国文化的特色,是由中国文化的独特精神所决定的,"圣人"与"天"的和谐一致,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至善至美至真的境界。此外,《周易》还提出了个人自我道德约束的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3.
《诗经》对数字运用的熟练程度及其丰富程度,与今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数字融入三百篇诗句中,准确地描述了事物,抒发了情感,起到无可替代的作用。据统计,《诗经》中一至九的基本数在159首诗篇中出现264次;十、百、千、万、亿、秭等位数在99首诗篇中出现155次;大写数字壹、贰,两、双、骖、驷等量词,数、倍等数学词汇,在28首诗篇中出现45次。合计在《诗经》中的数字及其词汇共达464次,平均每首诗出现1.5次。乃至出现了数字化诗篇《豳风.七月》。《诗经》中数字表明:中国在三千多年前创造发明了十进位制;西周时代已有四则运算,已有汉字大写壹、贰;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位数学教师。  相似文献   

14.
《论语》中孔子讲“《诗》三百 ,一言以蔽之 ,曰‘思无邪’。”从汉代到现代 ,学术界对其中“思无邪”一语解释纷纭 ,因而也就妨碍了对孔子《诗》论的理解。正确理解《鲁颂·篇》“思无邪”的原意 ,结合孔子论述《诗经》的系统和春秋时期研究《诗经》的总体趋势 ,孔子说《诗经》“思无邪” ,是说《诗经》给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提供了广阔的应用手段 ,而这一点又进一步证明了孔子论《诗》系统的纲领是普及文化 ,运用《诗》提高“人”的精神  相似文献   

15.
刘向之《诗经》学家法,前人每有论及。然其论据及研究方法,均仍有可改善之处。本文从家学、异文比较、《诗》说比较三方面,考论刘向之《诗》学家法,以图全面分析刘向《诗》学家法的问题,并希望由此而于两汉《诗》学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6.
依据《易传》中的“三易”原则,论述科技、文化与经济中的三个问题:材料学方法论的尝试,我国文化结构初探,“一只看不见的手”的经济现象。提出和平发展的当代可遵循的三条处事原则:生态,适中,计算--算计。  相似文献   

17.
《劝学篇》、“丁未上谕”与“中体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体西用”的实质是“中体为体,西用为用”,它既是思维范式,也是一种文化选择模式。《劝学篇》《与野丁未上谕》在形式上均体现了这一思想,但在内容侧重点。性质及产生的后果等诸多方面却大为不同。  相似文献   

18.
《诗经》是文化板块的复合体,而人们往往采用非此即彼的单向度思维方式,缺乏一种整体性现象学的研究方法,从而造成与原典诗缘话语构建的缺失。从《诗经》的鸟兽草木图像解读中我们发现“龙凤”是中国人的“生”,而“草木”则是中国人的“存”,二而为一才是中国人的完整生存。而这种生态宇宙观又在“规训”的机制运作下将其传承,从而形成了中国独具魅力的诗学“这一个”。  相似文献   

19.
《诗经》是中国古代音乐史上第一部音乐著作。从"音乐学"角度入手,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各种理论研究方法,对《诗经》的音乐结构特点及其成因进行初步的探索,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诗经》句式以四言齐言为基本句式,兼有从二言至九言不等的长短句,主要是由《诗经》音乐的物质性因素、长短句与齐言的协调配合因素以及抒情性因素所决定的;《诗经》以三段体为主要格式,其形成与《诗经》本身的音乐性有紧密的关系;《诗经》的曲式可重新归纳为同一曲调反复、主附结构、主副歌体、联缀体四大类十种曲式。  相似文献   

20.
"国风"翻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风"是<诗经>的精华.在<诗经>由"选译"到"全译"的发展过程中,"国风"的翻译比较繁荣,出现单行译本以及网上的"国风"的篇章的不同体译文和现代歌曲"诗经体"的翻译等."国风"的翻译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课题,需要从"国风"的语义、体例、章法句式、韵律、语言等方面来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