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严重影响人类生殖健康的艾滋病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全世界流行.从发现第一例病人至今不足20年时间里,绝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报告发现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怎样进一步防治艾滋病已是各国政府、民间组织和科学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  相似文献   

2.
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里,艾滋病问题也成为了一个全球化的社会问题,各国政府都在为防治艾滋病作出不懈的努力。医学上的努力仅仅只是解决了艾滋病病毒本身,但不能够应对在艾滋病防治过程中所形成的法律关系问题。此前,中央部门及各级政府制定的有关艾滋病防治法律、法规、规章等有300多部,但随着艾滋病防治实践的发展,这些法规的质量已经越来越不能经受更多的考验,艾滋病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在法律体系的效力层级上,多为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缺少效力更高的专门法律,且很多是计划经济思维下出台的,已经不适应现在形势的需要。而且一些法规的具体规定存在规则冲突和制度矛盾,不利于艾滋病防治,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患者的权益保护,也没有在立法上给予充分重视,大多是原则性条款,有的甚至是空白,艾滋病立法上的这一现状要求艾滋病防治立法要统一化、专门化[1]。在种种法律规制中,对HIV感染者的合法权益保护的具体规定过于狭窄,在HIV患者接受国家救助时,涉及到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立法保护更是微乎其微,本文将就其消费权益保护提出浅薄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人类发现艾滋病到现阶段的二十余年时间,艾滋病已经给许多国家带来了严重危害,也给这些国家的儿童造成了极大伤害,包括受艾滋病病毒感染的儿童和艾滋孤儿。如何有效保护而不是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尤其是儿童这个特殊群体的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我国应根据具体国情,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律和政策,加大宣传教育和干预措施,提高全民预防艾滋病的意识,消除对艾滋病感染者的歧视和偏见,给予他(她)们尤其是儿童艾滋病感染者和艾滋孤儿更多的关爱,使他们和正常儿童一样在社会理解和宽容的环境下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4.
在性传播成为我国艾滋病传播主要途径的情况下,客观上要求把危险性性行为干预作为我国艾滋病防控的重点。目前我国艾滋病危险性性行为干预仍然面临一系列伦理难题,如性道德教育与性健康教育存在明显冲突,商业性性行为干预面临伦理、法律或政策困境,同性恋者面临“道德多数”的社会环境且基本处于“地下状态”,多性伴行为动机复杂,安全套推广仍然面临伦理、法律争议和实际困难,相当数量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未被发现等。面对这些难题,国家应在调整艾滋病防治工作格局、落实“预防为主”方针的基础上,明确把危险性性行为干预作为当前我国艾滋病防控的重点,同时对艾滋病各类危险性性行为干预面临的具体难题实施有针对性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5.
湖南高校学生性观念和艾滋病知识的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调查湖南高校学生的性观念和艾滋病相关知识 ,为制定相应对策寻找科学依据。方法 :参考KABP调查设计问卷 ,对湖南高校理、工、医、文各专业 1 999级和 2 0 0 0级大学本、专科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 :82 5名调查对象中部分人性观念相当开放 ,认可婚前性行为、多性伴、婚外情、同性爱、同性性行为和商业性性行为。多数人对艾滋病一般知识和预防知识有一定了解 ,但对某些问题仍存在误解。在如何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方面存在明显分歧。结论 :湖南高校部分学生的性观念中存在传播艾滋病的高危因素 ;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虽有一定了解 ,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和普及 ;继续加强对湖南高校学生的性教育和艾滋病知识教育、特别是端正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方面 ,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6.
湖南高校学生性观念和艾滋病知识的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调查湖南高校学生的性观念和艾滋病相关知识,为制定相应对策寻找科学依据。方法:参考KABP调查设计问卷,对湖南高校理、工、医、文各专业1999级和2000级大学本、专科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结果:825名调查对象中部分人性观念相当开放,认可婚前性行为、多性伴、婚外情、同性爱、同性性行为和商业性性行为。多数人对艾滋病一般知识和预防知识有一定了解,但对某些问题仍存在误解。在如何对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方面存在明显分歧。结论:湖南高校部分学生的性观念中存在传播艾滋病的高危因素;对艾滋病的相关知识虽有一定了解,但仍需进一步提高和普及;继续加强对湖南高校学生的性教育和艾滋病知识教育、特别是端正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态度方面,还有许多 工作要做。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发挥了其在防艾、禁毒中的积极作用,但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仍面临入组率不理想、脱失率较高、门诊管理缺乏规范等挑战。建议通过逐步降低美沙酮维持治疗入组条件,提高入组率;入组病人以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为主,充分发挥美沙酮维持治疗在防艾中的积极作用;多部门协作,加强美沙酮门诊的管理等途径,进一步推进美沙酮维持治疗工作。提高维持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艾滋病问题的社会学建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艾滋病问题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医学问题,同时更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学问题,这已经成为国际及国内艾滋病防治及研究者的共识。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和开展对艾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全球范围内,艾滋病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我国目前形势严峻,而且还存在着一些高发的隐患因素;艾滋病给个人及其家庭、社区和社会造成一系列的破坏作用;在艾滋病的防控工作中,存在着诸多伦理问题。对这些伦理问题进行梳理和分别研究,是制订防治艾滋病的公共政策、法律法规、管理办法的重要基础,也是公众正确对待艾滋病问题和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认识基础。  相似文献   

10.
自20世纪80年代,艾滋病在全球流行开来。在防治艾滋病的过程中,无论何种政治、经济和文化体系的国家都有责任去保护艾滋病患者人权和自由。保障艾滋病患者人权既是我国宪法中保障公民人权之所必须,也是我国承担的国际公约义务。二十多年的实践证明,歧视或遗弃艾滋病患者不仅不能解决艾滋病问题,反而会把问题弄得更糟。只有保障其生存权,使其免受歧视,保障其就业及受教育等基本人权才是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1.
艾滋病(AIDS)不仅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它的流行给医学伦理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文章对我国AIDS防治工作中遇到的一些伦理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同时也呼吁全社会为HIV/AIDS人群创造一个宽容的伦理关爱环境,有效遏止AIDS的流行。  相似文献   

12.
随着艾滋病慢性病化的发展,免疫力逐渐成为艾滋患者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积极的免疫观不但有利于艾滋患者个体机能的增强,有效预防机会性感染,更有利于降低艾滋病传播,节约社会医疗成本。在对艾滋患者免疫认知、态度和行为进行调查分析的基础上,社会工作强调专业的素质要求和严格的伦理道德原则,着重从个案照顾、小组辅导、社区宣传教育以及社会政策倡导等多层面提升艾滋患者的免疫观,促进艾滋患者的身心康复和社会防治。  相似文献   

13.
西部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是社会弱势人群和艾滋病性传播的桥梁人群,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引起关注。本文采取社会文化研究视角探讨社会文化因素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艾滋病高危性行为的影响。贫困、性观念较开放、性知识缺乏、婚姻习俗、转婚传统、使用汉语能力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社会文化结构失范、宗教信仰约束力减弱、医疗服务条件较差等因素促使少数民族流动人口发生艾滋病高危性行为。应针对相关因素进行艾滋病宣传教育及预防干预。  相似文献   

14.
婚姻伴随人类的发展而变化,从伦理关系演变为法律关系,婚姻在现代社会仍然是重要的法律关系。研究婚姻问题需要从婚姻法律学涵义入手,厘清学界一些争议,明确法律婚姻的几个要素:两性结合,自愿前提,夫妻身份的公示性,合法结合的社会性。婚姻在法律社会需要法律规范和法律保障,这对于维护婚姻的稳定性和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人群在艾滋病防治中面临的伦理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艾滋病(AIDS)患者、HIV感染者、高危人群和健康非感染者的角度探讨AIDS防治过程中存在的若干伦理问题,提出在AIDS患者和HIV感染者治疗中实行有条件地保密、药物研究中采用活动性对照试验;在禁毒和扫黄的前提下对高危人群发放安全套、推行针具交换政策和美沙酮替代疗法;对健康非感染者加大宣传力度、医务工作者应如何正确对待患者及做好职业防护等对策。  相似文献   

16.
结合无人驾驶汽车技术在实践领域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聚焦伦理难题在应用领域的法律问题投射,总结无人驾驶汽车领域现存的法律缺位。基于伦理问题和法律问题的关联性与递进性,从伦理和法律两个角度对无人驾驶汽车引发的问题进行诠释。建立机器学习规则框架下合理的伦理规约,提出完善我国相关法律规制的建议,即完善与现行法律的衔接、构建风险防控机制、加强立法与专业技术的结合、保证法律体系的完整性,以期推动无人驾驶汽车领域法律规制的完善。  相似文献   

17.
婚姻登记的功能问题尚未引起学界的重视,但实务中与此相关的纠纷或者案件却常常发生。对于婚姻登记的功能这个问题,可以从合同法理这个新角度予以探讨。视婚姻为合同的思想由来已久且很有价值,但这一价值迄今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和发挥。用合同的法理考察透视婚姻,婚姻登记的形式审查、效力确认和公示公信功能就会被挖掘出来。这其中的法理之所以类似于物权契约,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结婚和离婚均属于身份法上的处分行为。  相似文献   

18.
非婚同居这种新型两性结合方式在我国的普遍蔓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但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与此相关法律制度,由此产生了许多社会纠纷及法律纠纷,本文从法律的角度对非婚同居的法制性进行必要性研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