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论公共管理的特征与方法
|
|
|
|
|
蔡立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55卷第4期
|
|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理论,是公共行政学中重视公共部门实施管理的技术与方法、重视公共项目与绩效管理、重视公共政策执行的理论派别;作为一种实践,是依法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和增进公共利益的活动总称。公共管理具有综合性、跨学科性、现实性的特征,并在一些概念、方法、理论和研究模型等方面为公共行政学理论研究和公共部门改革实践提供了新的视野。
|
2.
|
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范式变迁
|
|
|
|
|
吴湘玲 刘兴鹏《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5期
|
|
范式变迁的判断标准有两个:一是基本理论的重建,二是方法与应用的改变,其中,前者更为主要。国内外学者关于公共行政学范式变迁的观点分歧较大,既是因为他们对范式及范式变迁标准的理解不同,也源于公共行政学本身的复杂性。根据范式变迁的标准,公共行政学研究有三种基本的范式,即传统公共行政、新公共管理和公共治理。对公共行政学范式变迁的研究对于更好地理解公共行政学的历史发展乃至政府管理实践大有裨益。
|
3.
|
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当代西方政府改革趋势透视 被引次数:57
|
|
|
|
|
陈振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
|
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基本趋势是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 ,即采用商业管理的理论、方法及技术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及公共服务质量。作为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替代物 ,“新公共管理”实践模式的出现是公共部门管理特别是政府管理的一次重大突破。这种实践模式尽管远非完善 ,但在西方公共管理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和积极的作用 ,因而对于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与创新 ,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4.
|
传承与超越:公共行政学研究的范式变迁
|
|
|
|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
|
"范式"是基于共同的学科信仰、一定的理论框架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而形成的科学共同体。通过对"范式"探源与变迁标准的梳理,可以得出"范式"变迁标准有两个:一是基本理论内核的重建,二是方法论与应用模式的创新。这些评判标准为科学划分公共行政学范式提供了基本依据。依据基本理论重建和实践应用作为综合评析维度,公共行政学范式主要有:传统公共行政范式、新公共管理范式、新公共服务范式和公共治理范式。这对于理解和把握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脉络甚至是政府管理实践应该有所裨益。
|
5.
|
略论新公共管理 被引次数:2
|
|
|
|
|
江海燕 陆红梅《广西社会科学》,2003年第2期
|
|
新公共管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兴起于英、美等西方国家的一种新的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它以现代经济学为其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等公共部门广泛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在公共管理中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以提高公共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新公共管理思想尽管还不完善,但它反映了西方公共行政发展的趋势,对于西方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理论与实践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6.
|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的特征、过程和作用 被引次数:14
|
|
|
|
|
陈振明《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
|
|
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径既是一种公共部门管理(尤其是政府管理)的新实践模式,又是一种公共部门管理的新研究范式。它的兴起受到私人部门战略管理的示范性影响,也是公共部门管理改革以及环境变化的必然结果。公共部门战略管理是一个过程,具有鲜明特征,包括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和战略评价三个功能环节。作为一种新模式,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途经尚未成熟,在实践应用中出现一些难题,但它对于我国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具有重要借鉴作用,对于我国公共管理知识体系的创新也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现阶段中国公共部门管理的理论与实践迫切需要战略思维。
|
7.
|
多学科研究:公共行政理论体系构建的路径选择
|
|
|
|
|
李彦娅《社会科学家》,2013年第1期
|
|
公共行政作为一个复杂的、多层结构的开放系统,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复杂性和广延性,具有现代多学科的特征.当前,中国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在总体上还比较薄弱,对多学科的研究路径明显重视不够,公共行政学的理论体系不够独立与成熟.多学科研究方法的引入,对于建构公共行政学理论体系,推动公共行政学的学科发展,使之成为一门成熟独立的学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8.
|
政府的职责:“服务”而非“掌舵”——《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评介 被引次数:5
|
|
|
|
|
丁煌《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
|
|
众所周知 ,自美国行政学家威尔逊于 1 887年发表《行政学研究》一文 ,首次明确提出建立一门独立的行政管理学科至今 ,已有 1 0 0多年的历史 ,其间 ,行政学经历了多次学科研究范式的转换 ,特别是进入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 ,伴随着西方国家政府重塑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新公共管理在当代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越来越显现出其主导范式的地位。作为一种试图超越传统公共行政理论的现代公共行政理论 ,新公共管理因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而对于西方国家的行政改革起到了重要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特别是作为其思想精髓的企业家…
|
9.
|
公共行政的多元视角——评《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一书
|
|
|
|
|
范海杰《经营管理者》,2010年第3期
|
|
《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一书是美国著名行政学家戴维·H·罗森布鲁姆和罗伯特·S·克拉夫丘克的力作。首先总结了该书提出的三种不同视角的公共行政观、公共行政未来发展九大趋势及坚持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力图将(新)公共管理纳入其框架之中的主要观点。其次分析了该书将法律途径纳入研究视角、多视角地研究公共行政的多元公共行政观及重视公共行政中民主宪政的重要性三方面的贡献及创新之处。再次,指出本书中的三点不足之处。最后,对于该书对我国的借鉴与启示作用,推进中国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
10.
|
公共政策学发展的路径选择 被引次数:1
|
|
|
|
|
刘雪明《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7卷第4期
|
|
我国公共政策学在过去20多年的发展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解决问题的路径有五:一是扩大宣传与普及,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二是加强理论研究,努力构建中国特色的公共政策学理论体系;三是改进研究方法,努力提高公共政策学的研究水平;四是重视学科基础,努力强化公共政策学的学科建设;五是参与政策实践,努力夯实公共政策学发展的现实基础。
|
11.
|
公共管理的实践和理论背景 被引次数:2
|
|
|
|
|
孔伟《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
|
|
公共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治理模式,有着深厚的实践和理论背景。全球化为公共管理提供了民主理念和技术平台,治理理论和"第三部门"提供了协调、合作的管理模式,后现代理论提供了多样化的思维方式,从而使公共管理具有开放性、主体多元性、公共性和参与性等特征。
|
12.
|
公共行政中的“生产理论” 被引次数:5
|
|
|
|
|
马骏《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7年第3期
|
|
本文探讨了行政产出的特征及其生产过程,指出行政产出的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高度垄断性以及行政部门的产出与成本之间相关关系微弱,行政部门的生产过程内部存在着可以引致低效率的因素。本文企图通过初步探讨与行政产出的生产相关的一些内容,构建一种关于公共行政机构的生产理论,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提供某种微观基础
|
13.
|
公共行政中的“生产理论” 被引次数:6
|
|
|
|
|
马骏《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
|
本文探讨了行政产出的特征及其生产过程,指出行政产出的生产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高度垄断性以及行政部门的产出与成本之间相关关系微弱,行政部门的生产过程内部存在着可以引致低效率的因素。本文企图通过初步探讨与行政产出的生产相关的一些内容,构建一种关于公共行政机构的生产理论,为公共行政学的研究提供某种微观基础。
|
14.
|
公共管理需要新的战略思维——评《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 被引次数:2
|
|
|
|
|
陈振明《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年第6期
|
|
纳特和巴可夫的《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该书中译本已于 2 0 0 1年 9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是一本在美国较早出版的系统论述公共和第三部门战略管理的著作之一。该书自问世以来 ,为西方公共管理学界广泛引用 ,被许多大学的MPA(公共管理或公共行政硕士 )及MPP(公共政策硕士 )等研究生专业用做教材或教学参考书 ,也被公共部门管理者当做战略管理实践的指南。该书在西方有着广泛的影响 ,称得上是公共部门战略管理领域的一本经典性教材。作为一种新的研究途径或新的学科分支 ,公共部门的战略规划与战略管理兴起于 2 0…
|
15.
|
“新公共管理”范式及其对中国行政改革之启示 被引次数:3
|
|
|
|
|
易正春《新疆社科论坛》,2003年第6期
|
|
作为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一种新理论和实践模式,“新公共管理”以现代经济学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主张在政府、公共部门广泛移植和采用私营部门成功的管理方法,借助市场竞争机制,应用更加灵活、有效的管理方式,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效益。尽管遭到不少批评和置疑,“新公共管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新阶段,反映了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正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政府管理改革的理论和实践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
16.
|
公共管理与公共行政:内涵比较探析 被引次数:2
|
|
|
|
|
王乐夫 李珍刚《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
|
|
公共管理学是研究公共组织管理公共事务的过程及其规律的一门学科,它与公共行政学和政策科学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门学科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行政改革推动下兴起的,反过来,其理论又对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起到了指导作用。我国正处于转型期,加强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于改善公共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
17.
|
新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与主要模式
|
|
|
|
|
刘雨果《管理科学文摘》,2009年第9期
|
|
新公共管理是一种新公共行政理论和管理模式。探究西方国家的公共管理的基本特征与主要模式,以及公共行政发展的规律和趋势,对我国公共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不无借鉴意义。
|
18.
|
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难题探析 被引次数:6
|
|
|
|
|
陈华平《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1期
|
|
公共事业管理学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发展过程中只有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及范围,并厘清它与公共管理及行政管理的关系,才能构建起独立的学科体系。本文认为公共事业管理学的研究对象及范围是第三部门,其体系包括公共事业管理学总论、公共事业管理组织、公共事业管理环境、公共事业管理中的领导、决策、执行、监控与效率、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制、公共事业管理的财务会计制度、公共事业管理责任与伦理、公共事业管理改革与发展;其研究途径有管理、政治和法律途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实验分析、案例分析和比较分析。
|
19.
|
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的“范式”变化
|
|
|
|
|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3期
|
|
陈振明在《政治学研究》1999年第1期撰文,考察了西方政府管理研究领域(行政学)在其百余年的发展与演变过程中所出现的三次“范式”转换,即从公共行政学到新公共行政学再到(新)公共管理学的三次重大突破,具体评述了每种研究“范式”形成的背景、内容和基本特征以及它们各自的优劣。作者力求表明,公共行政学或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对象、范围、主题、方法和理论形态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现实公共管理实践的发展尤其是管理的范围、内容和方式的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因此,我们必须立足于当代国内外变化着的公共管理的现实尤其是转轨时期我国…
|
20.
|
公共生产力的界定、分析框架及改进
|
|
|
|
|
胡税根 盛禹正 胡旭《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42卷第2期
|
|
作为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的一个新概念,公共生产力已然成为衡量政府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标准和反映政府公共管理能力的显著标志。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关键时期,公共生产力研究为进一步解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提升政府管理能力提供了新的研究路径。经济、管理、政治、法律及伦理这五个要素为公共生产力研究提供了多维视角和基本的分析框架。要提高公共生产力必须在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中引入市场和竞争机制,重视推动组织机构改革和管理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公民参与水平,强化依法行政,加强公共部门的公共伦理建设,并重视建立相应的公共生产力评估机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