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列女以恪守贞节为标准,她们是封建社会中妇女道德教化的楷模.清代甘肃妇女因处偏僻之地,少数民族众多,中原文化所倡导的理学贞节观虽受到不同边缘文化的冲击,但在这片土壤上却出现了成千上万名贞节烈妇.本文从时代背景、明清移民、各级政府举措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分析了甘肃列女群产生的时代背景及独特原因,以论证理学贞节观对清代社会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2.
明清贞节观嬗变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宋以降 ,贞节观便被当权者奉为规范妇女行为的伦理准则 ,而且一代盛于一代 ,明清时期贞节观的束缚达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但也出现了反对传统礼教的新思潮 ,尤其是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造就了妇女解放的社会氛围 ,广大妇女逐渐突破了封建礼教的禁锢 ,在一定程度上争取了个性自由 ,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众多家境贫寒的中下层丧偶妇女 ,为了自己和已有子女的生存而再婚 ,这无疑是对贞节观念的极大冲击。  相似文献   

3.
自宋以来,理学贞节观念被当权者奉为规范妇女行为的伦理准则,明清时期更是将其推至顶峰。《福宁府志》中记载了643位贤媛、贞烈、节孝三种类型的列女,其中节孝占绝大多数,且清初多于明末,这正是清提倡节孝的体现。福宁府各县列女分布不均,经济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较多。从节妇守孀年龄及年限来看,福宁列女的社会生活境遇惨悲。而通过对福宁列女群体节烈原因的阐释,更能彰显传统贞节观对妇女的支配规范作用。  相似文献   

4.
辽代妇女贞节观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契丹族女性主体意识的增强,反映了契丹妇女在社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契丹故俗中婚姻观念的进步因素。贞节观的淡化是受契丹民族固有的草原文化,以及隋唐五代婚姻中开放风气等因素的影响。贞节观的淡化,使契丹妇女敢于争取与男性同等的权利与义务,因此,契丹女性为辽代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从墓志看唐代妇女的贞节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唐代社会虽不以再嫁为耻 ,但唐代妇女的再嫁并不普遍 ,贞节观仍然是保守的 ,这可从大量的墓志中得到证实。上层宗室贵族深受胡族婚俗的影响 ,形成了与下层妇女截然相反的贞节观念 ,但这并不是社会的主流。唐代社会妇女保守的贞节观 ,成为后世妇女贞节观念的滥觞  相似文献   

6.
贞节观萌生于春秋时期,是由女性所提出。它的产生是个人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女性“人尽夫”而无婚姻自主权的现实,人与人之间的忠德和明确的性道德,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环境因素。女性对爱情的执著、自尊意识以及对“屈辱和难堪”的婚姻环境的不满所形成的逆反心理,是贞节观产生的个人内在因素。萌芽时期的贞节观是妇女自我保护的工具,是以人为目的的。贞节观不是父权制私有财产的直接产物,一夫多妻的婚姻家庭关系和男尊女卑的两性关系才是贞节观产生的社会前提。  相似文献   

7.
晚清女性贞节礼俗的社会教化功能得到不断加强,女性节烈楷模产生广泛的示范效应,推动社会节烈风尚的形成;贞节堂在晚清的出现,是贞节观念极端化的又一物化象征。但是,作为一种新的制度机构,贞节堂的社会功能正逐步由对节妇贞女的恤济向公共慈善事业的近代化嬗变。鸦片战争以来思想界出现的开明人士猛烈抨击传统贞节观的现象也表明,清代妇女贞节观在走向极致的同时,也面临着行将崩溃的前景,它预示着中国妇女在近代社会的观念变迁中,将逐步地走出传统礼教的束缚,改变自己的命运。  相似文献   

8.
归有光是明中期的大散文家,他的贞节观一方面继承了传统程朱理学观念,又有不同于传统的比较开明的一面,这与当时的王学思潮、节烈风气、个人经历和性格关系密切.归庄是归有光的曾孙,明末清初的遗民诗人,他不但坚持传统贞节观念,而且对女子贞节的要求更加苛刻,这与当时的忠烈语境、为激励士人的目的、贞节风气、个人经历和性格有关.分析和比较他们的贞节观念,可以窥见明中期的阳明心学影响下和明清易代之际苛求忠烈的社会思潮影响下的社会变化对士人贞节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明清拟话本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贞节烈女形象,从这些形象,尤其是那些典型形象身上,可以透视出封建时代女性贞节观的性别特点及其对女性思想行为的支配作用。以明清拟话本小说中的贞节烈女形象为例,中国古代女性视角所理解的贞节观体现出了贞节是女人的“本分内事”、守贞具有双向性和贞节重于孝道、实利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试论汉代妇女贞节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妇女恪守贞节的观念,初成于汉代,此后便与封建社会同步,呈现出脉动式发展,但总趋势是从宽泛走向严格。本文拟就汉代妇女贞节观作一历史的考察和反思,这不仅是伦理思想史和婚姻史研究的需要,而且,对当代进一步肃清封建思想残余也不是没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1.
宋代社会作为传统宗法社会的成熟期,女性的社会地位问题广受学人关注,论者多从宋代女子离婚、再嫁及贞节观问题切入,认为社会地位的高低与贞节观的宽紧、再嫁的数量成正比.本文认为这是一种表浅的看法,宋代社会女子再嫁往往与其私有权缺失相关,无论是贞还是淫,都体现了父权意识形态的要求,从女子再嫁的具体原因分析她们的处境无疑更接近历史的真实.  相似文献   

12.
明清徽州妇女群体性节烈行为之主体性因素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贞节观念几近宗教化,而徽州节烈现象尤为突出。已有研究多针对明清徽州妇女崇尚节烈的外在原因。普遍忽略了其主体性因素。在明清徽州贞节妇女群体性节烈行为的表象之下,其实隐含了暧昧、复杂的动机,其主体性因素主要表现为:对贞节伦理的守护、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困窘生活的逃避以及留名传世的愿望等若干方面。内、外因素的共同驱动,遂使贞节观念彻底地深入徽州社会,成为一种潮流,明清徽州节烈妇女是宗教化的贞节观念的牺牲品。  相似文献   

13.
汉代宫女的出路大致有出宫女、赐宫女婚配、随王就国、置园陵中等情况。其出路之多是后世宫女无法比拟的。这一方面说明了汉代社会婚姻伦理观念以及妇女贞节观念的淡薄,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汉代女性整体生活在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里。  相似文献   

14.
汉代有关妇女的赋税政策规定妇女和男子一样承担各种赋税,这就使妇女的劳动贡献突破了家庭范围而直接面对国家,从而具备了获得社会性成人身份的一个根本条件。汉代法律还规定妇女享有财产继承权,这使她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经济地位得到了体现。另外,汉代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和颁布的诏令中,都有优待和维护妇女应得权益的措施,如:对女性的分封与赏赐;对孤寡老弱女性的物质优待;对女性囚犯的人道照顾;对"贞妇"的奖励。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汉代统治者对妇女权益的保护,从而在政策上保障了妇女获得较高的权益和地位。  相似文献   

15.
《名媛诗话》收录了许多反映"妇德"内容的清代女性文人的诗文、事迹,本文通过对此记载进行分类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诗歌、事迹以及她们对于"贞节"的评判进行论述,来管窥整个清代女性整体对于"贞节"观念的认识、理解与实践态度。  相似文献   

16.
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朝廷正式提倡女性为死去的丈夫守节,并对妇女从一而终行为进行表彰,从而建立了特有的专门针对女性的旌表制度。清统治者夺取政权后,继承了旌表制度。为了更好地维护旌表制度,有清一代从朝廷到地方,到家族,甚至个人都采取了一些救济措施,以资助孀居妇女养活自己、抚养孩子、赡养老人,从而最终实现妇女对贞节的坚守,达到朝廷提倡的对从一而终道德目标的追求。这也是有清一代节妇数量庞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