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4 毫秒
1.
法律职业伦理是构建一个高度职业化、精英化的法律职业共同体的精神核心。长期以来,我国法律历史传统、外部司法环境及法律职业者自身因素的影响,导致在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形成的过程中法律职业伦理普遍滞后。重塑我国法律职业伦理,应着力从强化法律职业伦理教育、提升法律职业门槛、树立法律职业道德、落实法律职业监督等方面展开实效应对。  相似文献   

2.
本文阐述了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影响,提出进行科技伦理和环境伦理教育,融会中外优秀文化,积极发展我国高等教育的观点。  相似文献   

3.
浅析我国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职业伦理是指法律职业者在其执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法律职业的特性决定了应该在法学教育中建立和完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目前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发展甚微,这必将影响到法律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应从教育目的、教育手段、教育方式、教育类型等方面完善我国的法律职业伦理教育。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的到来,开辟了人们新的生活空间,但也随之带来网络伦理危机,以大学生为主要对象的网络伦理教育成为迫切的客观需要。大学生网络伦理教育包含伦理意识、伦理情感、伦理行为、伦理人格、伦理环境等五个方面的内容,需要通过设置网络伦理教育课程、整治校园网络环境、加快网络立法、提高商业网站公益性、增加技术支持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5.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新工科建设融入工程伦理教育是我国由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必要前提。当前,在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着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大国地位不匹配、推进速度缓慢、教育中重技轻理、未形成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等问题。工匠精神源于我国古代工程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之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工程强国的重要支撑,可以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文化的高校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近年来我国环境伦理研究概况的分析,发现我国环境伦理研究取得了许多成果,推动了环境伦理观的普及;但还缺乏对环境伦理的实践路径研究,尤其缺乏对环境伦理系统性和整体性的研究。这些不足之处将是今后我国环境伦理过程中需要改进的地方,尤其是要重视研究环境伦理如何走向实践,如何服务于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伦理研究中需要重点把握环境伦理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的道德范畴等主要理论问题。我国环境伦理研究在未来将呈现出新的趋势:研究重点将逐步由"人类中心主义"转移到"非人类中心主义",研究范围将会逐渐扩大,环境公正问题将会更加受到重视,环境伦理学科将会越来越完善,研究将会逐渐侧重于环境伦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科学、法律和伦理是大学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伦理在我国大学教育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对教育伦理的内涵、研究对象、发展价值以及当前教育伦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成因与应对策略进行了全面梳理,在此基础上,指出当前教育伦理的研究存在内容的不均衡性和地区的差异性,同时缺乏实证研究,也相对忽视了对国外大学教育伦理建设经验的深入借鉴。大学教育伦理问题的解决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今后应从多学科角度与比较教育角度,强化大学教育伦理现状与问题的现实研究,加大理论与实践、区域与整体的结合研究,深化学习伦理领域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科技伦理治理升级和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发展对课程思政背景下科技伦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时代吁求。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内容拓展和精神涵育对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加以拓展补充,是新时代科技伦理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培塑坚守科技向善的创新人才的实践路径。 当前,我国课程思政在科技伦理教育中面临不同步、不系统、不协调等提升困境,应当立足课程思政要求和紧扣课程思政导向,从深化教育理念及目标、培植育人能力、深挖育人资源、完善课程规范、健全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构建有机互融的协同育人新模式。  相似文献   

9.
加强对工科大学生工程伦理教育是现代工程活动发展的需要,是新时期培养工程人才的要求,也是工科学生自身发展的要求,针对我国工科院校工程伦理教育普遍缺失的现状,本文论述了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必要性、现状以及思路。  相似文献   

10.
工程师履行生态伦理责任是现实的呼唤和理论逻辑之必然。生态伦理责任作为工程师的崭新的社会责任,为我国工科教育提出了一个崭新的教育课题,即工程师的生态意识和环境责任意识的教育问题。培养和加强工程师生态责任意识主要依靠科学的工程师生态伦理教育和和实践中正确的行为引导。  相似文献   

11.
从环境伦理的角度进行思考,阐述了环境伦理的由来与发展,指出要构建和谐社会,就需要特别注意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提出要加强环境伦理教育,树立科学的环境伦理观;注重养成符合环境伦理的行为习惯;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制度,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少数民族地区未成年人家庭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包括目的、内容和手段等.目的的实效性主要表现在家庭道德教育的共性和个性;内容的实效性有坚持科学性与客观性相统一,先进性与传统性相承接等;手段的实效性有言传身教,少数民族自我文化认同,理性道德教育与情感道德教育相结合等.  相似文献   

13.
《礼记》等儒家礼学典籍,记录创制了中国礼教文化。旧时女性在娘家与婆家,人生两个阶段分别受到不同家庭文化背景、不同礼学内容的教化,承受了沉重的人性压抑;但也派生出维护封建家庭稳定、教育子女成功的正面作用。礼学教化培养出的婆母,为维护家族利益而维护礼教和宗法,进一步维护了家族稳定。礼教的设定意在对社会结构以家族为基础的宗法社会予以支撑,从而有效地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社会面临诚信危机,道德教育应肩负起重要责任。因此,在公民道德建设中,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建设中要特别强调"诚信"道德规范教育,目的是培养公民的信用观念和意识,使"诚信"道德深入民心。  相似文献   

15.
诚信是信用经济时代对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要求,在当前大学生诚信道德现状堪忧的情况下,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诚信道德教育体系,培育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诚信道德文化,建立健全自律与他律相结合的诚信道德约束机制是加强大学生诚信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是社会经济形态的缩影。家庭价值观直接影响其成员在社会中的言语和行动。可以说,家庭价值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的价值观,因而,家庭价值观被认为是文化价值研究体系的核心。从跨文化交际学的角度出发,比较在不同文化价值体系影响下形成的中美两国家庭价值观,探讨家庭价值观对婚姻观、伦理观、子女教育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翟麦玲 《南都学坛》2007,27(5):12-17
在汉代,礼教中的女子教育观与现实生活中女子接受教育的情况有所不同。在现实生活中,女子受教育的内容不只是礼教宣传中的贞顺、女功之教育,而且还包括诗书文化、书算、音乐艺术等方面的教育;从受教育的阶层看,也不只局限于士大夫以上家庭的女子,而是包括从奴婢到皇后之普遍阶层的女子;汉代女子普遍接受广泛教育,一是与礼教对汉代社会的影响还处于早期阶段有关,二是与汉代社会普遍欣赏、尊重有才女子的风气有关。汉代女子的受教育情况影响了汉代女子的社会地位与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18.
关于环境伦理道德教育地位的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对环境道德教育地位的认识之不足 ,从道德教育、环境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环境伦理学四大视角 ,对环境伦理道德教育之地位进行了再认识 ,从而全面揭示了环境伦理道德教育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视域中的农村环境道德教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日益突出的农村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制约因素。农村环境道德教育滞后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生态失衡的深层次原因。必须从深化认识、努力拓展环境道德教育内容、积极探索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创新教育方法等多方面人手,加强农村环境道德教育,促进农村环境道德建设。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青少年存在漠视家庭亲情、朋友友情、社会恩情和忽视自然滋齐情的感恩伦理意识问题,其原因归结于社会环境的影响、感恩文化的断层、道德教育的单一、家庭观念错位和自身修养匮乏等。政府、社会、高校、家庭和青少年自身都应采取有效措施和对策,将青少年的感恩伦理建设置于和谐发展的愿景中,使中国传统感恩伦理思想得到广泛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