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作为离基层最近,离老百姓最近,离实际生活最近的地方党报,近年来,着力创新民生报道,树立"小民生"与"大民生"兼顾的新闻理念,关注平民生存生活,进一步拓宽民生新闻的报道空间,探索出了接近性、体验性、互动性、追踪性的"四性"民生报道之路,极大地增强了报纸亲和力,受到上下关注和喜爱。  相似文献   

2.
思维方式在新闻采访与写作中的作用,越来越显得重要。求异思维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呈现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特点,往往能打破常规,选择与众不同的角度,揭示比较新鲜、深刻的主题,取得常规思维所达不到的传播效果。其表现形式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变形思维等,是新闻竞争中获胜的"法宝"之一。  相似文献   

3.
新闻是事实的报道,同时也是一种在事实基础上的思维结果,是"事意"转化为"人意",再由"人意"转化为"文章"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说,在新闻写作的过程中,写作是在一定思维理念的指导下,对客观事物进行选择性认知和对事实材料进行理解性的认同之后的写作,使得对同一事实的报道呈现出不尽相同和因人(作者)而异的特性。  相似文献   

4.
优秀的创意海报在平面设计中,因为它的"巧妙性"而散发出一种独特的魅力。"巧妙性"是实现创意表现的关键所在,在海报设计中有突出作用。创意海报设计中"巧妙性"实现的方式包括提炼、串联、嫁接等创意思维的应用,设计元素只是作为"隐喻"设计主题的一种符号,从而实现创意的表达。  相似文献   

5.
任何真正的哲学都具有形而上的本性和本体论的情结。超验性和先验性是两个完全不同且应当被明确区分开来的哲学范畴,真正的超验性是以经验为基础而又高于经验的一种哲学理论;而先验性则是一种视先验逻辑为经验基础的思维抽象。传统形而上学貌似超验,实则是先验性的,它的本体论承诺是永无可能兑现的神秘幻想,至多是理性化了的宗教。而马克思的哲学才是真正具有超验性向度的哲学体系,是经验性与超验性的真正统一,"人间"是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天国"是其终极性价值理想,从"人间"升到"天国"的桥梁就是实践。承认超验性不仅丝毫不影响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真正超越和它所实现的哲学革命的地位,而且正是有了这种超验性向度和形而上情怀,才使马克思的思想真正具有了哲学的高度和深邃,使哲学思维真正与人的本质相契合,使哲学真正成为了人学。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中庸思维与大五人格之间的关系,运用中庸思维问卷和大五人格问卷对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发现:(1)中庸思维与人格中严谨性的相关均为最高;(2)在中庸思维中男生的多方思考水平高于女生;(3)独生子女在中庸思维的和谐性维度分上边缘显著于非独生子女;(4)在人格因素中男生的神经质与随和性均显著低于女生;(5)独生子女的随和性显著低于非独生子女。  相似文献   

7.
老庄与佛教之所以能"联姻",决定于他们有着相近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而任何一种思想文化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方式的形成又取决于构成这一思想文化的最高范畴的性质。老庄与佛教都将其哲学的最高范畴视为是一个超越一切有限、对待、差别、相对的无限性、无规定性、本然性的本自圆满的存在。厘清佛教在不同概念框架中的"空"旨,是我们研究佛教哲学必须要解决的问题。老庄与佛教共同运用了他们的否定性的思维方式,竭力主张要破除和超越万物的相待分别的状态,并在这一超越中实现他们共同的"大肯定",从而亦形成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即"破假显真"。  相似文献   

8.
新闻文本包含事实和价值二维,从其价值之维出发,新闻文本可被视为一种"符号表意系统",因之,新闻文本的生产和收受也遵从符号表意的基本规律。以"福建南平砍杀案"系列报道为例,探析了新闻文本中的符号衍义问题,并认为:首先,新闻文本的符号衍义可向多个方向上开展符号表意,具有分岔性;其次,新闻文本的符号衍义主要可在三个层级上进行:报道新闻事实要素的对象指称层,解释、预测和评价新闻事实的元语言层,以及解释、评价新闻文本话语的元元语言层,具有层控性。  相似文献   

9.
加快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建设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的全媒体是一项紧迫的任务,在建设全媒体的过程中,新闻编辑的思维方式转变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从编辑工作内容转变对思维方式转换的现实需求出发,结合传媒信息生产环境和新闻生产方式重塑,通过理论分析、案例研究等方法,研究全媒体时代新闻编辑思维的转变方式和内容、编辑思维转变的具体着力点以及编辑思维转变的全媒体实践逻辑。研究认为:全媒体建设要求编辑打破线性思维,以立体的融合思维来应对媒体融合发展环境; 融合思维本质上是一种综合利用媒体资源的思维方式,新闻编辑需要以用户为中心点、以技术为支撑点、以数据为发力点,实现围绕用户进行信息生产、运用技术为产品创新服务、充分利用数据深层价值; 融合思维可以运用于新闻编辑工作的全过程,基于深度挖掘用户话题、利用原始素材、适配内容与渠道等,在新闻报道选题策划、融媒体产品打造、实现平台效用最大化等方面带动全媒体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新闻工作的性质决定了新闻工作者应掌握一些与众不同的思维方法,尤其是逆向思维方法。正确地运用逆向思维,有助于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别人难以发现的有新闻价值的新闻事实,有助于记者在开采和表现其新闻价值时,找到一个新颖的与众不同的新闻角度  相似文献   

11.
逻辑的力量在于求信与求真,新闻证实的归纳"求信"与新闻证伪的演绎"求真"都是人类求真思维在新闻实践中的具体表现。新闻求真的逻辑过程具体体现为"新闻发现—验证—新发现—新验证",直至最后新闻发现和确证的自身协调的、完整的过程。但是新闻真实的客观内容与现实疆界警醒我们"逻辑真理性"代替不了新闻的"现实真理性",但也不应拒斥对新闻的逻辑真理性的追问,因而二者必须要在现实的、变动的诸多新闻条件的辩证分析之中获得统一性支持。  相似文献   

12.
"大数据"作为当下比较热门的话题,得到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知识产权作为"大数据"时代的重要内容,需要适应"大数据"时代的特点,以便于更好地维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对"大数据"时代下知识产权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视觉化思考理论在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中的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是国外环境教育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并日益受到国内学术界的关注。本文基于对·罗姆的视觉化思考理论的分析,将其"看、观察、想象和展示"的过程运用于环境解说牌的文本及配图设计,得出适用于环境解说牌文本创作的视觉化思考"6W"模式、配图设计的视觉化思考"SQVID"框架,以及可将文本创作与配图设计相结合的"四四法则",最后总结出环境解说牌内容设计的"视觉化思考模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所指的画面图像信息,是指以视觉形象为主要特征、以再现“正在发生”事实的客观具象为目的新闻信息,包括影视新闻信息和图片新闻信息。作为以再现“正在发生”事实客观具象的画面信息,不仅直接记录“何人”、“何地”、“何事”,“何果”等新闻要素,还能客观地反映新闻各要素之间的内在关系。对于受众而言,画面信息就是一种“新近发生的事实”。这就是画面信息的新闻属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史的角度考察了“绯闻”的产生途径,“绯”最初是指一种浅红色的丝织品,之后又被专用作颜色词,后来由于“红”的用法的多样化。“绯”所代表的颜色逐渐被“粉红”、“桃红”等取代.使用频率大大降低。但由于“绯”和“桃色”所表示的颜色均和少女的面色相似,所以也就带有了和女性相关的联想义,进而被用来指称一类通常有女性参与的新闻事件即“桃色新闻”或“绯闻”。此外.因为“绯闻”比“桃色新闻”简省.所以现在多用“绯闻”。  相似文献   

16.
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在其精神分析学说中建构了"人格结构"理论。以这一理论观照当代中国新闻传媒,可以发现其有着类近"本我"的传媒经济效益、类似"自我"的传媒现实经营、类同"超我"的传媒社会效用的"三我"人格结构。从当代中国新闻传媒的运作实践过程来看,其因人格结构失衡而正在浮躁与妄动中饱受着世人的菲薄。在人格结构理论的视野之下,作为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道德践行主体的中国新闻传媒,当以"三我和谐"作为其运作的基本价值指向,方可走上健康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核心价值在于"以人为本",但是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中,由于"民本理念"的缺失,导致"伪城市化"问题、人居环境恶化问题、文化素养滞后问题等。儒家传统的人本思想强调人的价值,其内在的精神内涵与思维模式对于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有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意义。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价值的实现要通过理念的转变,由追求政绩第一到以民为本;实现环境的优化,由追求经济数量到环境质量;实现价值追求的转变,由重视身份到素养提升。  相似文献   

18.
新10年以来,在我国的新闻发展中,出现了传统形式的新闻报道和新闻评论不断弱化的情况。在报纸新闻中,许多时候新闻评论(言论)甚至出现了缺位。相伴而来的则是:一种"边叙边议"、"又叙又议"、"叙议结合"的"第三种新闻"现象。本文所说的"第三种新闻",是一种以评论为中心组织起来的新闻样式。这种"评论化"既表现在"新闻标题评论化"方面,也表现在"新闻内容评论化"方面。用了差不多10年的时间,"第三种新闻"初步完成了向"新闻评论化"的写作转向,而作为新世纪发生的"第三种新闻"现象,"评论的新闻"要走的路还很长。  相似文献   

19.
《尚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记言兼叙事的历史文选,也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散文总集,其中的叙事篇章都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尤其是《金縢》。《金縢》全文调动了周公、成王和史官三种叙事视角,通过对三种叙事视角的限制和调整,造成全篇情节上的矛盾与悬念,具有强烈的小说审美效果,因而其被许多研究者视为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说。应用叙事学的视点理论,结合文化人类学的相关研究方法,从人物心理描写和景物描写两方面对《金縢》的叙事进行分析和解读,以期揭示《金縢》文本深层的思想内涵和潜在的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20.
中国传统文化根本特色的"天人合一"思想,长期以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并体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思维模式。仅将在中国文化史上长期占主导地位的"天人合一"思想理解为儒家一家之言,显然有失偏颇。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是以"儒"为主干的,以"道"、"佛"为两翼的三维结构。三维结构的形成与发展也使中国人特有的整体性、适度与执中、对立与统一、直觉与体悟、认识世界与认识自我相统一的思维方式逐渐稳固并传承下来。同样,理解"天人合一"思想的现代价值也不能局限于仅仅将其视为解决生态危机的救世哲学,而还应该立足于时代,思考其对现代理性思辨、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