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的股东本位模式、董事本位模式以及利益相关者本位模式都有其立足的理论基础与实在法依据,但本位主义模式的狭隘思维逻辑及其在配置公司内部权力时所可能招致的种种现实弊端注定了它们均无法成为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的最佳范式.股东"异质化"演进之现实和社会责任承担之需要已然推动着公司治理制度与实践在加强股东保护、变革董事会结构以及促进利益相关者参与等多元维度上演绎出公司内部权力配置的协同主义新路径.  相似文献   

2.
股东派生诉讼将司法权力引入公司内部自治事务之中,其不仅是一种股东权利救济制度,也是一种针对董事、经理及控制股东权力行为的监督制度.从司法审查的角度认识股东派生诉讼,有利于全面发挥其公司治理作用,也有利于从理论上拓宽社会权力与国家权力相互关系的研究.在实务上,派生诉讼的司法审查要把握公司自治与司法干预相平衡的原则,并确定合理的审查范围.  相似文献   

3.
利益相关者公司治理模式评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公司治理模式是一套治理公司交易关系的制度安排.传统的公司治理理论遵循"股东至上"的逻辑.随着公司的发展演变,股东至上的治理模式开始受到人们的诘责,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开始为人们所青睐.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的理论基础在于对传统"股东至上"逻辑的质疑;其实践常见于德国与日本的公司治理中;利益相关者治理模式是公司长期发展演变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面临着进一步演变的挑战.  相似文献   

4.
现代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模式导致了公司的内部治理结构出现制度性缺陷.要想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必须借助于作为外部治理结构核心的股东诉讼制度.因此,我国公司制度的完善必须有一套成熟的股东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5.
传统的公司理论认为股东是公司的财产所有者 ,并以股东会为最高权力机构组成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但是随着公司内部和外部情况的变化 ,股东依据股权对公司的控制力越来越弱 ,甚至出现了股东会损害公司整体利益的现象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最根本的原因是对股权性质的认识上存在错误观念 ,单纯地依赖股权控制公司 ,忽视了其他权益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我国现行《公司法》在有限责任公司股东退出机制上存在的立法缺陷,援用诚实信用原则为补充来探讨修改《公司法》,建立有效的退出机制,以便规范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退出行为,从公司内部看可以切实维护和保障股东权益,从公司外部看可以促进资源优化配置,提升我国经济立法水平。  相似文献   

7.
股东派生诉讼是通过司法干预公司自治的手段来维护公司利益、保护广大中小股东权益的一种制度设计.作为一种弥补公司治理异化、追究侵害公司权益人的方式,究竟由谁来享有派生诉讼提起权是立法和理论探讨中的重点,也是派生诉讼制度设计的关键.为此,明确派生诉讼中的原告资格及其相关问题对于完善制度设计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存在的法理基础要求将原告范围限于公司股东,且只有满足实体要件和程序要件的股东才能具备派生诉讼原告的资格.我国在2005年修订的<公司法>中写入派生诉讼制度,但仍存在缺陷.在立法修改时应完善派生诉讼原告的设计,使其有助于发挥派生诉讼制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论公司自治的实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公司自治的实质是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争议的问题,也是我国理论上和实践中需要澄清的问题。公司自治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已发生了演变,传统公司自治的实质是建立在个人本位基础上的形式上的股东自治,并在理论和实践中存在一定的问题;现代公司自治的实质是以社会为本位,建立在法律合理干预股东自治基础上的法人自治。我国公司自治的本质与现代公司自治一致,但需要着重解决保护公司和小股东利益问题。  相似文献   

9.
股东控制权是私法上的权力,本质上属于不平等的纵向支配公司决策和经营活动的法律关系。股权结构集中型公司正负价值并存,既拥有自身存在的比较优势,同时也产生诸多的负面效应。控制股东行使控制权必须遵循法律规定的权力边界、原则、方式和程序。控制股东控制权的合理配置要求做到权力制衡,形成有效的互相制约机制;控制股东必须保证公司的组织机关按照法律和公司章程规定的程序,履行其职责,正常地运转;其行使控制权的底线是不得损害公司、中小股东和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使多数股东与少数股东的利益冲突最小化。  相似文献   

10.
公司独立法律人格是针对公司外部人员而不是针对公司股东而言的。在公司内部,只存在着公司股东之间或者公司参与者之间的法律关系,股东作为公司内部成员,不可能与公司发生任何法律关系。公司股东可以分为控制股东和非控制股东,控制股东控制着公司股东大会和公司董事会,其意思和利益常常以公司的意思和利益的面目出现。股东和公司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公司非控制股东和控制股东之间利益关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破产法中的实质合并规则与公司法领域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都适用于公司形式被忽略或滥用、公司之间事务混同从而形成另一个自我等情形,都否认了公司独立性,二者之间容易混淆。但是,实质合并规则主要考虑如何平衡处于不同地位的债权人之间利益,是对被合并主体独立性的全盘否认,本质为破产法的清偿程序,其目的在于如何实现公平分配;而法人人格否认制度则基于特定事件要求股东对特定债务承担责任,否定的是股东有限责任,其目的在于对有限责任滥用提供救济。在学理及实务中均应对二者进行严格区分以准确适用。  相似文献   

12.
日本公司法制现代化中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标榜为“公司法制现代化”的日本新公司法于2005年7月26日正式颁布,并于2006年5月开始实施。在推进公司法制现代化的过程中,如何完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日本新公司法就股东代表诉讼的原告资格要件、股东代表诉讼被告范围的扩大、公司不提起诉讼理由的书面说明以及公司并购重组中的股东代表诉讼作了新的规定。日本公司法的这些最新变化对中国新公司法所确立的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完善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公司成立前发起人签订的设立公司股东协议具有合同的法律性质,公司成立后认缴注册资本的股东签署的公司章程具有法律规范的性质。股东协议拘束缔约人,公司章程拘束签署股东和公司以及未曾签署的董事、监事等。公司成立之后,股东协议并不被公司章程取代,在没有被修改、变更、解除之前,股东协议的效力并不自然终止。在个案诉讼中,股东协议与公司章程具有不同的证明对象,不存在以哪个为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股东权治理--公司治理本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同一公司中 ,中小股东已经完全两权分离 ,而控股股东则因与董事会存在一种事实上的竞合状态 ,没有完全两权分离 ,甚至重新两权合一 ,因此 ,以代理为基本内容的公司治理是不能解决治理的本质问题的。公司治理实质上是有效监督控股股东的行为 ,即公司股东之间的权利义务的相容 ,也就是股东权的治理 ,形成全部股东在股东权的治理要求上的平等交流机制与制衡机制 ,以此形成董事会、股东大会等层面的全面制度创新 ,实现公司治理的目标。  相似文献   

15.
在《公司法》迎来第六次修改之际,反思和重塑公司法的核心原则有助于宣誓法律价值,明确立法目标,奠定立法基调,重构法律条文,统领法律解释,提高立法质量,增强公司法全球竞争力。公司法的首要原则是保障公司的生存权与发展权,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增强公司活力。第二原则是保护股东权利,坚持股东中心主义价值观,鼓励投资兴业、避免资本外流。第三原则是尊重公司的债权人,强化交易安全,降低交易成本,加速商事流转,化解金融风险。第四原则是赋能公司社会责任,实现义利并重,打造受人尊重的多赢共享的商业模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些原则和而不同、同频共振,既应载于公司法总则,更应贯穿于全部公司法规范体系。  相似文献   

16.
董事的持股权、公司治理与绩效:理论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董事制度为公司的权益资本和管理雇佣契约提供了治理上的安全措施。负有受托责任义务的董事同样需要激励机制的作用以使他们更好地为股东服务。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让董事持有本公司一定数量的股份并在任期内锁定,会有助于增进股东价值。这个理论假说得到了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的支持。在上市公司内推行董事持股制度,并完善配套法规是目前提升公司治理效率的一项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7.
股东冲突有多种表现形态,在中国公司实务中经常会出现典型冲突形态有对赌协议、公司僵局和控股股东与小股东之间对立。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规范此三类股东冲突,是中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围绕此三类股东冲突,详细论述德国《有限责任公司法》和《股份法》中的股份自愿回收机制、强制回收机制和股东忠实义务机制,分析借用德国公司法中这些机制解决中国对赌协议、公司僵局、控股股东和小股东冲突问题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评析《公司法修订草案》的相关立法建议,并对中国现行《公司法》的修改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公司治理准则实施中的"遵守或解释"方法探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介绍了"遵守或解释"方法产生背景的基础上,指出该方法能为不同的公司提供必要的灵活性,并允许公司治理结构更为灵活地回应市场变化。与成文公司法中的缺省性规则相比,该方法更有助于市场对公司治理条款准确定价,但其有效运转必须依赖股东行动和市场机制。为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我国公司治理准则的实施也应采用这一方法。  相似文献   

19.
从股东至上到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一个研究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股东利益至上一直被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事,也深深被主流企业理论所接受并构成其假设前提之一.然而随着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兴起和利益相关者理论的日益完善,该理论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置疑,包含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价值最大化似乎更能调和人们的疑问.但利益相关者理论也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其弱点决定着它还并非是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股东大会决议采“多数决原则”是团体行为逻辑演绎的结果。多数决的正当性依赖于变动的多数派,才能期望股东大会的决议符合公司利益。但多数决的滥用造成不公正决议的现象不可避免,各国立法和判例上形成了禁止多数决滥用的法理,以克服多数决原则的弊端。滥用多数决的股东大会决议,其效力应认定为无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