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当前,农村劳动力回流后的社会适应和社会保障问题对整个国家的政治稳定、社会的和谐进步有着重要影响。本研究对湖北某地区回流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和社会保障状况展开了调查。研究发现,回流农民工的经济适应能力有待增强;其社会适应和心理适应能力不存在明显问题;回流农民工能够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和精神保障,急需养老方面的社会保障。  相似文献   

2.
人口变动对农民工回流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表明:人口数量增速放缓,引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对农民工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但农民工文化素质提升缓慢,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完全匹配,规模与文化素质共同作用引发农民工回流;年龄结构老化,通过抬升农村老龄化水平、农民工平均年龄与在婚比例引发回流.为保持适度的农民工回流规模,人口变动对农民工回流影响的作用机制要求在人口管理中维持现行生育政策、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增加、完善农村养老设施.  相似文献   

3.
人口变动对农民工回流影响的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表明:人口数量增速放缓,引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对农民工文化素质提出更高要求,但农民工文化素质提升缓慢,与经济发展要求不完全匹配,规模与文化素质共同作用引发农民工回流;年龄结构老化,通过抬升农村老龄化水平、农民工平均年龄与在婚比例引发回流.为保持适度的农民工回流规模,人口变动对农民工回流影响的作用机制要求在人口管理中维持现行生育政策、提高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与增加、完善农村养老设施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视角下的农民工研究从流动对于农民工自身的意义出发,关注农民工由传统农民向现代人转变的过程。西方学者对现代性的讨论是此类研究的理论基础。在农民工现代性获得的过程中,外出流动、城市体验、教育水平、传统文化以及制度设置等因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由于农民的现代化对于我国社会现代化的突出意义,学者们从多角度对如何提高农民工的现代性做了很多对策研究。另外,本文认为在此类研究中还应该进一步思考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关系、西方现代性理论及其测量指标在我国的适用性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推进,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出现由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的趋势,与此同时,外出农民工逆向流动趋势日益明显。通过对江西回流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产业转型背景下回流农民工就业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部分回流农民工对返乡就业持满意态度;其中,务工收入、政府就业政策宣传满意度、家乡经济发展速度等因素对回流农民工就业满意度影响最大,性别、年龄、是否城镇户口、家庭中16岁以下人口数、单位性质、上班交通时间、到政府推荐的企业就业意愿等因素对回流农民工的就业满意度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而文化程度对回流农民工就业满意度没有明显影响。最后,从农民工、企业及政府3个角度提出了提高回流农民工就业满意度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基于在浙江省宁波市所做的问卷调查,探讨了农民工的返乡回流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农民工中的大部分在近两年有回乡发展和就业的打算,农民工的返乡回流意愿与其家庭特征、个体特征、社会经济特征、地区特征都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同时,外出打工的农民工在最终返乡后,回归农村土地的可能性在逐渐减少。针对流入地政府,提出了优化农民工工作生活环境、完善农民工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住房优惠等政策建议,以减少农民工返乡回流意愿。  相似文献   

7.
社会网络视野下的农民工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网络是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为研究中国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提供空间和理论工具。国内学者就农民工群体的社会流动、社会支持、群体内部分化、群体意识形成等问题运用社会网络理论进行了深刻分析并取得很多成果。在对农民工自身的社会网络研究方面,学者们集中于对“关系强度”的理论运用、社会网络与信任的关系、以及社会网络建构规模等问题的研究。就国内学者在社会网络理论视野下研究的农民工问题成果进行文献述评,并指出其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相似文献   

8.
根据河南省部分地区回流农民工回乡意愿的调查数据,运用SPSS分析方法,对农民工回乡意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农民工家庭内部特征、外出农民工与家庭的联系以及回乡创业需求等,对农民工回乡意愿均有显著影响。文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导劳务输出和回流良性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民工就业能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就业能力是西方的重要概念,用就业能力理论和框架来分析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可以为研究农民工就业问题提供一套新的思路、方法和对策框架。本文讨论了就业能力的概念和框架构成,从职业认同、个人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四个维度对农民工就业能力进行了分析,并从农民工个人、企业、政府三个方面对农民工就业能力的开发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0.
我国农民工形成和发展可划分成职业城市化、地域城市化、身份城市化和人的城市化四个历史阶段,而人的城市化即城市社会融入问题是最终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理论层面,对社会融入以及我国农民工群体的城市社会融入问题研究背景、理论命题以及研究趋势进行梳理,发现不同理论视角研究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以及在研究对象、方法上在该领域研究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伴随着城乡户籍制度的逐步放开,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加快。然而面对当前城市居高不下的房价和住房保障的边缘化,一种有别于传统住房形式的回迁式购房成为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理性住房选择之一。采用埃弗雷特.李的"推力—拉力"理论就该种回迁式购房选择从制度性因素、中小城镇拉力因素、大中城市推力因素以及个人因素等四个维度进行了阐述。此外,还就回迁式购房选择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在增强住房稳定性、促进城镇发展的同时也增强了就业流动性、带来房屋的大量闲置。最后就该种购房选择进行了小结并提出几点建议:将农民工纳入廉租房保障体系,规范农民工居住条件,探索针对农民工群体的房租补贴或便携式住房公积金,规范中小城镇租赁市场,探索房屋券式抵押,减少房屋闲置浪费等。  相似文献   

12.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传统城乡之间的封闭状态逐渐破除,在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改革语境下,农民工受城市影响力的牵引而大量涌入城市,成为当前社会转型期的特殊群体。作为“边缘化”的农民工,其在“融城”过程中的心理必然由相对平衡状态走向失衡状态。文章对前期学界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尝试以社会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双视角”,并结合长沙、株州、湘潭三地的访谈调查记录文本的分析,通过对乡土世界、想象世界、城市世界和实践世界这四大向度的概述和“参照群体”理论的相关阐释,对农民工“融城”心理障碍予以分析,并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视角寻求农民工“融城”心理障碍的消解路径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金融危机之下,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企业订单增加,用工需求增大,但此时出现了返乡农民工不再选择回到原来的城市、原来的岗位,使得大部分城市又出现了"民工荒"的现象。通过对盐城市盐都区的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了此次"民工荒"下未返城民工就业去向,旨在为有关部门辩证看待"民工慌"与"民工荒"问题,以及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4.
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大量农民工返乡,返乡农民工自主创业成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新课题。但由于国家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原因,导致农民工返乡创业困难重重。为此,通过对江西省438个已返乡农民工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促进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若干政策建议,即充分发挥政府宏观指导的功能,为农民工创业提供环境支持;保障政策的连续性,等等。  相似文献   

15.
"新生代农民工"已经成为农民工阶层的主体,他们对市民化的强烈愿望与尚未准备充分的城市相关改革之间错位严重,"准城市化"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影响和阻滞了中国城市化的正常发展与国内需求启动的进程。以启动内需为着眼点,针对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意愿、生存能力等因素,应按照"东小西大"原则,积极推进优势县域城镇与产业集群协调发展,从而解决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住房和社保问题,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16.
城乡二元结构是农民工失业之后可能引发社会问题的减压阀,一个回得去的农村是中国应对市场经济风险的“稳定器”,是中国社会遭遇到大量农民工失业所可能引发的社会危机时所具有的韧性所在。在宏观经济社会结构一时难以改变,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短期内难以完善的情况下,基于非传统安全的战略考虑,我们需要正视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农民工仍然会不断地往返城乡的社会事实,摈弃城市化的单向度思维,在政策调整方面多管齐下,为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流动是当代中国转型期的社会现实,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流动是解决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而农民工流动的生态转向是未来农民流动的趋势。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对农民工流动进行哲学解析,是进一步建构农民工生态流动模型的基础和前提,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该文将从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维度对"农民工生态流动"进行解析,试图对构建农民工生态流动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8.
农民工流动是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是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农民工流动与农民问题的解决关系密切,而农民工流动的生态转向是未来农民流动的趋势。从生态哲学的视角对农民工流动进行哲学解读,是进一步建构农民工生态流动模型的基础和前提,具有一定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文章将从存在论、认识论、价值论三个维度对"农民工生态流动"进行解读,试图对构建农民工生态流动进行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9.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得我国沿海地区外贸依存度很高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关停并转,导致大批农民工“被动返乡”,从而使得农民工再就业问题凸显。解决农民工再就业问题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其重要途径是依靠法律。强化农民工就业的法律保障,是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法律理念、完善农民工就业的法律规定、严格施行农民工就业的法律规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