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十二世纪历史发展总趋势:一是从五代十国大分裂到辽宋、金宋对峙的南北分裂形势。这种局面的出现预示着中国大统一的局面即将到来。认契丹、女真的强大和建国,先后统治达三百多年之久的这一历史事实来看,中国北方的各游牧民族,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预示着在不久的将来使中国大统一局面再现的主角,不可避免将是中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二是随着中国历史的前进,民族进一步大融合和南北文化进一步大交流必将形成时代的潮流和主流。洪皓就是在中国要统一、民族要融合、文化经济要交流的历史总趋势下,谱写了他不平凡的人生。他使金时身处逆境,但他在艰苦的环境下积极向金人传授中原的儒家文化,使汉文化广泛的传入北方。他从金国返回以后,又遭秦桧迫害,在逆境中著书立说,著《松漠纪闻》一书,把北方的文化又向中原和汉地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2.
中原文化是以中原为基础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和核心组成部分。中原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逐渐向周边地区扩展,使周边地区的地方文化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小到大。中原文化的历史传承,对于中国文化的建立、丰富与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在中华文化从起源地向四周扩散、传播的过程中,人口迁移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本文以中原文化由中州向闽中、由闽中向台湾扩散,闽台被相继纳入中华文化圈的历程为例,透视了中华文化通过人口迁移从起源地向四周发散、扩展,中华文化图逐环扩大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4.
中原地区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祥地,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中原文化源远流长,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又与时代发展相契合,具备了先天的传播优势。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媒介资源的不断丰富,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新的机遇。近几年,由于国家对文化事业日趋重视,地方政府自身文化自觉性不断增强,中原文化传播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对文化资源挖掘不足、品牌建设力弱、传播主体单一等问题。整合营销传播理论注重传播过程中各资源的组合,注重传播的有效性,可为解决中原文化传播中出现的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根据整合营销传播理论,在中原文化传播中应围绕文化整合与渠道整合两个关键,注重中原文化品牌精神内涵的统一,确立受众意识,充分利用各种媒介资源提升中原文化传播力,并处理好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关于汉大赋产生的原因与背景,历来说法不一。本文从文化史的角度进行了考察,认为汉代的散体大赋是在汉初南北方文化融合的背景下,融合先秦南北两派辞赋的特点而形成的一种新文体。首先,先秦时期南北文化长期处于对峙状态,所以南北辞赋也各具特色。其次,秦统一后在文化上推行高压政策,这不利于各种文化的融合,也不可能产生兼融南北两派辞赋特征的散体大赋。最后,只有到了汉初,因统治集团中的人物多数来自南方,长期受中原文化排斥的楚文化这时才开始真正地受到尊重,南北文化方得充分融合,终于孕育形成了独具时代特征的汉大赋  相似文献   

6.
中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对中原文化对外传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三国文化是中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外传播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从三国文化旅游的现状出发,探讨了三国文化发展传播中遇到的问题,并对促进三国文化传播的途径和策略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7.
楚国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西周至春秋时代 ,楚与周是南北对峙平行发展的两个政权。几百年间 ,战争不断。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 ,周王朝逐步衰微 ,而楚王国日益强大 ,北方逐步分裂 ,而南方渐渐统一。楚国对中国的统一大业 ,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秦统一中国的大部分工程已由楚国完成。不仅开拓了广阔的疆域 ,而且融合了南方各个民族 ,秦完成了统一 ,但只是一个序幕 ,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 ,建立稳定政权的仍然是楚人。南楚的文化与中原地区大不相同。北方的思想家重视政治伦理 ,南方的哲人关注宇宙自然。中原的文学泥着现实 ,具有现实主义精神 ,南楚的文学富于幻想 ,闪耀浪漫主义光辉。南北文化融合而形成中华民族的文化  相似文献   

8.
区域文化与文化的区域性 文化定位是一种文化范畴的圈定,也是具有排他性的文化标识。文化范畴和文化标识是包括民族性、区域性两个因素的特征表现出来的,是民族性、区域性的有机统一。在一个民族的文化生态中,由于地域辽阔,各个区域之间的地理环境、生产条件不同,各个区域之间的情况差异很大,尽管大的文化背景还在影响着,但还是使得某一个区域的群体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自的文化心理、  相似文献   

9.
中国东北的森林文化,是中华文明五千年历史进程中多元文化类型之一。与中原的农耕文化、西北的草原文化相对举,东北的森林文化因东北地区森林莽莽、树海无际的地理区位与地理环境,在地域、语言、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形成了自己独具的地域文化特征。而在这中华五千年的文化演进中,从殷商到清末,森林文化又经历了三个千年之变局,即:一是与中原农耕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二是与中原农耕文化、西北草原文化的冲突与交融,三是登上了主导中原政权的历史舞台,与农耕文化、草原文化、高原文化等的碰撞与融合。三个千年变局的实质是由变而合,由合而大,最终统合为大中华文化,“生生不息,骙骙健行”。  相似文献   

10.
中华文化现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锋与碰撞、交流与融合的过程,也是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彼此交流、吸收与融合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传统农业文明接受现代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先进文化基因,吸纳、接受各种外来先进文化,促使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创新.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信息文明全面深刻转型过程中,逐步实现中华文化的全面现代文化.其基本运行逻辑就是以高度文化自觉推进文化创新,提高民族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文化真正自强,为人类创造更多优秀文明成果,引领人类文明发展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孔子学院是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的公益机构,也是外国入学习汉语的最佳场所和了解中国的窗口。作为中亚汉语国际推广的重要载体,中亚孔子学院的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着很多问题。通过对中亚孔子学院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的认识,使我们能及时地采取相关策略,促使中亚孔子学院更好发展,进而把中亚地区汉语国际推广和中华文化传播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2.
法律文化传播是各国了解及借鉴世界先进法律文化的前提,而政治、经济交往、法律移植及各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是法律文化传播的主要途径.近百年来,学习、吸收西方法律文化,使中国刑法从传统走向现代,从人治走向法治.法律文化传播大大缩短了中国刑法的现代化进程,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国刑法之间的互相交流与融合,促进了中国刑法的国际化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从齐鲁文化角度看山东民间剪纸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鲁文化是指以先秦齐国和鲁国的文化为主体,以秦统一后齐地与鲁地的文化风习为余绪的地域性传统文化.山东民间剪纸作为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在发展和流传的过程中,已经深深烙上了齐鲁文化的印痕.本文从山东民间剪纸所体现的齐鲁文化内涵人手,分析了山东剪纸的共性特点与各自的区域性特点,进而剖析齐鲁文化作为文化背景给予山东民间剪纸的综合影响,强调从文化角度了解和研究,才能更加全面而深刻地观照民问艺术.  相似文献   

14.
当前以新疆为原点面向中亚地区的中华文化国际传播尚处于起始阶段,还存在着文化传播力与媒介影响力失衡、国际传媒报道失真、本土性价值观念与话语体系失语等文化传播困境。在国际传播语境下推动中华文化中亚传播,将文化传播视野扩展至人类共同发展层面,可达成与不同民族国家各文化间的传播共识,实现中国与中亚各民族国家的和平对话,延伸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意义空间,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和谐共处。  相似文献   

15.
中原文化在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中的历史作用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古代文明形成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以河南龙山文化重要因素为核心、为主体,同时吸收一些其它考古学文化因素而形成的。作为夏王朝物化载体的二里头文化,学术界一般认为这是中国古代文明形成与国家出现时期最为重要的考古学文化。青铜时代的夏文化、商文化和周文化是“华夏文明”与“华夏族文化”的物化载体,这些考古学文化所属的社会“共同体”,对当时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发挥着“主导”作用,处于“主导”地位。西汉王朝真正完成了中国历史上多民族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的大业,在先秦“华夏族”的基础之上,形成了“汉族”,以汉族为主体又形成了中华民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形成与早期发展时期的考古学文化———汉文化,它的时空以汉代的中原地区为中心,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向周边扩大。考古发现证明,自夏商周至汉唐时代,中原地区是“华夏文明”、“华夏族”、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中心活动地区。在这一历史时期,中原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所属社会“共同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中国文明形成多元一体的格局中,中原文化具有中心地位和主导作用。在龙山时代后期,中原龙山文化已经构成当时中国境内诸文化的核心,成为推动中国境内各种文化交汇激荡的摇篮,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形成进程。中国历史传说中的史前重大战争都来自中原地区部族的发展与扩张,这从另一方面反映了中原文化可能是通过战争形成了它强大的发展态势和中心地位,从而直接确立了中原文化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中的中心地位,使中原文化成为推动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主导力量。城邑、文字、青铜器等中国文明形成的主要标志,最早出现于中原地区的文化演进过程中,成为中国文明形成进程的重要标志。龙山时代晚期发生的洪水侵袭及“大禹治水”的历史事件,不仅解决了当时面临的水灾问题,而且加速了各部族间的联盟与融合,强化了中原集团的领导地位。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夏、商、周三个王朝均以这里为中心腹地,由此也可知中原文化直接推动了中国文明的最后形成。  相似文献   

17.
城市化包括两层内涵:农村景观转化为城市景观,农村文明转变为城市文明。西方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实践表明两个层次的城市化都很重要。为了避免城乡文明的不对称发展以及在高速城市化条件下造成的城市问题,政府的行政干预发挥了重大作用,其间城市外围空间的多种发展格局为我国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参考。由此看来,城市化应该保障内在与外在的统一,我国目前城市化中暴露出的诸多问题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可以避免,但相同问题仍在发生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18.
中国传统文化是维系国家统一 ,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是推动社会进步 ,培养健康人格的精神动力。和谐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传统文化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地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确保德育目标顺利实现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中央民族大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央民族大学作为我国少数民族的最高学府 ,在政治上有窗口作用、桥梁作用、展示作用、示范作用和参政作用 ;在育人上有学科优势、师资优势和环境优势 ,造就了一大批英才 ;在学术上有众多的研究机构 ,资料丰富 ,人才济济 ,硕果累累。中央民族大学对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推进民族地区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特殊的贡献 ,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齐鲁文化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上具有特殊地位,在周秦两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重心”所在:为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形成发展、诸子百家之学的兴起、秦汉大一统帝国的建立及汉代经学的繁荣做出了独特贡献;汉代以后两千余年,齐鲁文化以“圣地”的文化气象,成为民族文化认同的标志、维护国家统一的精神支柱、历代中国人向往的精神家园以及传统道德文明的示范之乡,深深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