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杜诗中与佛教有关的作品是研究杜甫思想的重要资料。杜甫对佛教的认识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对佛教艺术的接触和与僧人的交往 ,加深了他对异质文化的了解和思考 ,但并未使他对宗教产生太大的兴趣。佛教的博爱、劝善思想与儒家的民胞物与、仁民爱物思想在杜甫晚年思想中得到高度的融合。佛教思想补充和丰富了杜甫的儒学思想。  相似文献   

2.
鲁迅一生始终与佛教保持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佛教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他的人格心理、处世态度和思维方式,而且还渗透在他的创作中.佛教的"人生即苦"、"一切皆苦"和"我法"也"两空"等基本教义,对鲁迅思想和心灵产生了深刻影响;佛教的辩证思想是鲁迅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之前,认识世界、解决矛盾最有力的思维工具,使他的<野草>等作品呈现出一种形而上的思辩深度;鲁迅对佛教的认识是一个自觉的、辩证的、有所扬弃的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柳宗元的佛理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纯粹演说佛理,表示对佛理的深切体悟与自己的宗派倾向,且展示其时佛教发展大势;另一类,则是在言理中加进景物的描写,景与理相合相融,使作品具有文学的情味.柳宗元的佛理诗,又与他的贬谪经历紧密相连,贬永州时的作品,因回归朝廷的希望尚存,在言理之中,表现出一种理性的冷静与平和;继贬柳州,对回归朝廷彻底绝望之后,作品借佛理、佛教中事,来表现其内心凄怆哀怨之情,与其诗骚怨的主体风格相合.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敦煌文献中描写丑妇的作品分为两类:佛教故事类和民间世俗类,并分别对这两类作品中的丑妇形象进行了分析。佛教故事类作品重在对丑妇外貌的描写,极尽夸张之能事,美与丑之间以崇佛为分界可以相互转换。民间世俗类作品重在对丑妇品行的描写,妒妇、懒妇、搬弄是非之妇都被归入丑妇范围,反映了儒教对女子"四德"的要求。两类作品在描写丑妇方面的差异,反映了儒释观念的不同。但这两类作品有着一致的丑妇观,即丑妇之丑具有绝对性,是美和善的对立面,两者不能并存,这与中国传统认知中丑女可因其美德而改变命运的丑妇观有所不同。其原因与佛教对唐人审美观之影响、敦煌说唱类作品对俳谐性之要求以及唐代官方对审美理想之引导等有关。  相似文献   

5.
对辛弃疾作品的分析评价,历来论家多谈爱国一面,对其中的佛教思想却很少涉及。爱国思想虽说是辛弃疾作品的主导方面,但如果对其佛教思想不研究,便不能全面认识辛弃疾及其作品。本文试图结合辛弃疾的词和诗,对这一问题作简要论述。 辛弃疾被迫退隐带湖、瓢泉之后,思想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二十年的隐居期间,他虽然通过作品多次表达积极入世的思想,但痛苦和烦恼又使他不得不沉湎佛教,以求精神解脱。  相似文献   

6.
黄庭坚为北宋大家,他与禅宗的关系也逐渐为研究者关注.但关于他何时受佛教禅宗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学界大多凭印象说话,或语焉不详,或粗疏错漏.古注对黄庭坚的早年作品亦不甚重视.为此从黄庭坚的文本出发,以典故为中心,梳罗扒剔,力图找到黄庭坚与佛教禅宗的确切关系,希望能对黄庭坚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7.
藏传佛教从十七世纪开始,在蒙古广泛传播。清朝皇帝出于使蒙古人成为顺民的需要而庇护新宗教,这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它的巩固。佛教开始对蒙古文化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出现了许多寺庙和学校,开始了书籍印刷,对蒙古游牧民族来说,西藏逐渐成为普降一切精神甘露的乐土。”从此各种宗教作品译成了蒙文,它们以刊本和抄本形式流行。其中佛教世俗作品特别受到人们的喜爱。佛教童话、传说、故事,寓言都是用来“给这些或那些劝世作品作注释的,其中有描写各位佛教圣僧的前世生活及有关佛教寺院的各种传说。”喇嘛  相似文献   

8.
自《达摩如是说》以后,凯鲁亚克的作品中无不带有东方佛教色彩———大乘佛教和禅宗。本文试图就凯鲁亚克的作品,结合美国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佛教思想产生的原因以及发展。指出在凯鲁亚克的思想中,大乘佛教只不过是用来排遣孤独、摆脱压力的一种渠道;禅宗则是企图挣脱一切束缚,达到完全自由的一种手段。  相似文献   

9.
"新感觉派"的代表作家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一向被认为是以现代心理分析的方法,剖析和张扬人性中最本能的一面,而从其作品中佛教与非佛教两类题材入手,剥开文本表面对宗教精神的悖反,却凸显出作者在隐性层面上对宗教文化精神的认同和丰富的佛学素养.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以来,在陶学研究领域,关于陶渊明与佛教的关系,比较突出的是丁永忠的专著《陶诗佛音辨》,其余多为单篇论文或评赏式语录,观点执于两端:陶渊明有佛教信仰或无佛教信仰;陶渊明作品受到过佛教影响或未受佛教影响。总的来看,各方观点似未能在前人基础上有较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11.
富于哲思的大诗人的作品往往有一个显明的精神形态。陶渊明的诗歌所体现的主导思想既不是佛家的,也不是道家的,当然更不是儒家反映民生现实的诗篇。他的诗歌的精神形态似乎是散漫的;然而,正是他的诗歌在表达对生命的感激、对生命体验的真诚、对生命表达的纯粹上,在中国古代鲜有匹敌,以至于逼近现代生命哲学。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称陶渊明诗歌的精神形态是一种"无明确形态的纯正生命意识"。他似一个无名的神。陶渊明诗歌没有一个明确的精神形态与他独立的人格和精神品格、唯性为适的性情有关,也与中国缺少宗教哲学传统有关。  相似文献   

12.
作为17世纪中叶英国最杰出的诗人,约翰·弥尔顿的民主革命思想突出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失乐园》是约翰·弥尔顿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集中反映了17世纪在宗教旗帜下进行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进程,热情地讴歌了革命思想,体现了约翰·弥尔顿的反叛精神。  相似文献   

13.
莫言作品总是从基于身体的感受性出发的。“肉体与生命主体精神”的共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莫言的作品竭力从虚幻的语言与意识形态的不实的天空沉落到坚实的肉体生命的大地上.揭示出一个个生命主体的精神泉源。这是莫言作品生命力的真正所在。而“身体化”、“感官化”、“感性”、“感觉”等只不过是它的一种表面征象。道在肉身。道成肉身。这是莫言小说给我们的一个启示。  相似文献   

14.
陈汝惠是孤岛时期"抗建文学"的代表作家。其创作表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关于爱情的纯美想象,无论是爱情内容还是爱情叙述,都赓续了五四校园文学的浪漫遗风;但其大多数的创作都以抗战为题材,充分展现了国家和人民在苦难中的坚韧抗敌精神,并从宗教生命观角度论证了民族战争的正义性。其战时创作体现了孤岛知识分子对于国家民族的责任,也说明了"抗建文学"的抗战精神是值得肯定的。  相似文献   

15.
纵观石天河六十年的文学创作,以《星星》诗案为转折点,经历了由歌到哭的转变,特别是后期创作更加显露人性的光辉。六十年来,他在文学的道路上默默地耕耘,在文学的暗夜中留下了珍贵的思想珠串,为一个时代的苦难提供了忠实的见证,为一代人的精神演义作了最好的注解,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老而弥坚、上下求索的高贵灵魂。  相似文献   

16.
曾庆仁的《虚度一生》用断片记录了苦难的瞬间,辩证法成就了精神的深刻,“作品的生活”甚是高贵,教给人们怎样在艺术中去亲身领略并出演生命本能剧烈涌动的一幕,其意在为处于我们这个思想浮肿、信仰真空年代的人们如何审视人生提供一种启示。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在《桃花源诗并序》中构建的"桃源理想",是他社会理想的集中体现。这一理想的形成反映了陶渊明独特的人生观、独立的人格、鲜明的爱憎、高尚的情志、执着的精神,其精神理想不乏给后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18.
丰子恺是我国著名的散文大家,他始终不改的母题是书写心灵。但他对心灵的抒写经历了从“独善其身”的个人心灵的平静抒写与表述到“兼济天下”的人类精神与国民灵魂的冷静审视与探寻的发展过程。前期是一种个人独处的言志性创作,后期则是一种融入生活之后的主体与客体交融的社会拷问。他总是以极其平常的文字率真细腻地对现实人生展开深挚的思考与理想的追问,在庸常俗相的细微处发现人所未见的事理,使客观对象性灵化,主观情绪对象化,平凡事相宏大化,理想期待琐碎化,显得真率质朴,诗意浓郁,思想深刻,打造了素朴淡雅、情蕴深厚的审美艺术形态,也显示了创作者主体心灵的焦虑、紧张。他的创作不事雕琢磨,清新自然,但善用对比来突现事物的意义和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相似文献   

19.
吴梅不仅精通曲学,而且擅长创作。其时政类剧作反映了吴梅当时的政治思想取向,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和现实批判精神;婚恋类剧作反映了吴梅对自由恋爱问题的忧虑,他更多地看到自由恋爱所引发的社会问题,对旧式婚姻给予较多的肯定;轶事类剧作通过描摹文人的风流韵事,以传达个人的志趣和心绪,反映了其早年的一段生活与心绪。通过上述剧作也可看出吴梅的一些艺术观念和创作特点,即采用传统剧曲样式,讲究音律的规范与和谐。  相似文献   

20.
孙犁的文学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化特色。他的作品呈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心理、民族精神和民族生活,对中国文学的优秀民族形式加以借鉴、吸收和创新。另外,孙犁创作的民族化特色还表现在他对“五四”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