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近代东北灾荒史研究:综述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国是一个灾害频发的国家,连年的灾荒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对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一直为史学界所重视。伴随着20世纪80年代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关于中国近代灾荒史的研究更是呈现出了繁荣发展的局面。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虽然起步较晚,但是由于学者不懈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归纳总结的同时,结合现阶段近代东北灾荒史的研究现状,对未来该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以及灾害对人类社会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巨大影响,学界对灾荒史的研究兴趣日见浓厚,成果颇多。适时回顾和反思灾荒史的研究途径,探究在新情况下如何全面深入推动灾荒史研究,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试从目前灾荒史研究的三种路径出发,提出在社会史的视野下,结合各类民间资料与田野调查结果,力求在长时段视角下拓宽研究领域,以丰富我国灾荒史的学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四库全书总目》是中国古典目录的集大成者.运用古典目录学的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将《总目》中著录的灾荒文献分类整理,有助于认识古代灾害应对思想的时代特点,同时也使得灾荒史研究在资料搜集方面呈现系统性.《总目》史部下始设“邦计”类,灾荒文献在这一类的著录最为具体;集部中的灾荒文献最为零散,且现今的灾害史研究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  相似文献   

4.
灾荒史是历史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偌大的国家空间范围内,自然环境往往影响着王朝更替、历史兴衰的演变历程。由日人创办的《盛京时报》,因其所包含的新闻资料涉及面广博、新闻报道时效性较强等特点,成为研究近代东北地区灾荒史不可或缺的重要史料之一。基于此,应重视《盛京时报》在灾荒史研究中的新闻资料使用价值的探究分析。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近代东北灾荒史的资料现状、研究现状、未来展望等三个方面,对近代东北灾荒的研究现状以及资料情况进行了宏观概括,并对该领域的学术未来走向进行了设想,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6.
灾荒史作为社会史研究的重要分支,历来备受海内外学者瞩目。近代灾荒的频发,使得灾难深重的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抗灾赈济局面。新世纪以来,为了深入剖析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学界除继续探讨近代灾荒的成灾诱因与过程外,开始尝试将灾荒与经济、文化、地理环境等诸多因素结合起来考察,从而拓展灾荒史的研究视域。  相似文献   

7.
五十年来民国救灾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新中国成立后的民国救灾史研究大致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第二阶段为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今。第一阶段,自然科学工作者在水旱等灾害资料整理及相关研究方面取得了颇丰的成果,但史学研究成果鲜见。第二阶段,中外学者在慈善、灾荒、救灾等方面都取得了相当成就。但整体来说,民国灾害救济史在整个民国史和中国灾害史研究中仍然十分薄弱。无论从史料的开挖、研究方法和理论的运用,还是研究内容、研究对象、研究视角和研究深度上都有进一步展拓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8.
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研究,是一个颇具特色的区域性的断代研究。文献表明这一地区的灾荒史研究,尽管有初步的前期积累并有所进展,但由于史料的相对匮乏以及利用不充分等原因,使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着相对的不足。因此,加大对清代内蒙古地区灾荒史的系统研究力度,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其形成的文化条件,马克思、恩格斯的灾荒观是其形成的理论基石,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领导人的灾荒防治思想是其形成的实践经验,近代以来中国严峻的灾荒形势是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在长期的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邓小平高度重视灾荒防治问题,对灾荒防治工作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实践,并不断总结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灾荒防治思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灾荒防治的根本出发点;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灾荒防治的首要任务;重视发展农业、加强粮食储备是灾荒防治的重要举措;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灾荒防治的有效手段;政府救济和群众自救相结合是灾荒防治的基本原则。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是他长期重视和领导灾荒防治工作的经验总结,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灾荒防治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事求是地总结邓小平的灾荒防治思想,对于推动今后我国的灾荒防治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应以人为本,始终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灾荒防治工作的首位;加强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为救灾工作保驾护航;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提高全社会对灾荒的忧患意识;加强党和政府在救灾工作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构建多元救灾主体共同参与模式。  相似文献   

10.
中国每一个朝代都面临着灾荒的威胁,救荒成为历代王朝治国安邦的大政。因此灾荒史研究便具有了鉴往知来的重要意义。在这方面,由山东师范大学王林教授主编、齐鲁书社2004年8月出版的《山东近代灾荒史》一书,便是一本富有特色的创新之作。本书主要研究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大约一百年间的山东灾荒及其治理情况,全书正文分为七章,文后附有山东近代灾荒年表。第一章为山东近代灾情概述,简略介绍了山东的地理、气候状况,对山东近代的旱灾、洪涝灾、及其他各种自然灾害进行了总体介绍,并将灾害按受灾范围和破坏程度进行划分。指出山东近代…  相似文献   

11.
20 0 1年 ,从事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的学者们 ,将视角拓展到学术史、考古学、文献学、宗教学、历史学等领域 ,呈现出一种多学科相结合的良好态势 ,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 ,新世纪伊始 ,学者们对未来中国文学研究作了重要讨论和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12.
试图综合运用草地科学、生态科学、地球科学、资源与环境科学、社会科学和防灾科学等方面的理论,通过总结国内外成败经验,评述防御西部草地灾害的必要性.分析造成草地严重退化的几种主要灾害类型。特别是根据近几年来草地灾害给农牧业生产与人民生活造成的重大损失,系统地剖析了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在其中的作用,探讨了草地灾害的成因,进而提出了恢复与重建的途径,以期有助于植被恢复重建和生态环境建设,为西部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清代山西灾害频繁,并主要以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旱涝灾害为主。清代统治阶级高度重视备荒救灾工作,并主要在前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通过回顾清代山西备荒救灾的措施,希望对现代防灾救灾提供一些启示。随着时代的发展,灾害的发生又有了受这个时代经济发展影响的新特点,而我们并不能左右灾害的发生,但我们应该努力做到维持生态平衡,摒除人为的加重自然承载力的行为,再结合山西自身自然环境特点、灾害特征,积极备灾,完善救灾措施,坚持防灾救灾相结合,在灾害来临时使灾害的影响减少到最小,甚至做到有灾无荒。  相似文献   

14.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建于1990年的北京,到2012年3月10日完成1000讲,是一个由天文学研究、地学研究、生物学研究、人文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中老年学者组成和主持的民间性质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当代科学的综合性发展潮流中,推动宇宙—地球—生物—人类社会的大交叉综合学术研究,发掘中国古代自然国学整体论思维的资源,对复杂性科学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关注人地关系的矛盾及解决,是一个全开放、纯公益的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二十余年来,围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国自然国学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医的复兴、民间科学研究的振兴、科学观念辩证、复杂系统的整体论科学思维的发展、中国科技体制创新等主题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探索。讲座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保存一方学术净土;种一块整体论与还原论优势互补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5.
本文的重点是讨论西方中国学的传承和新潮,侧重分析西方学者如何研究和解释中国的历史。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学者的中国史研究著作,不断在中国翻译出版,引起了许多注意。一般而言,中国学者对于西方同行层出不穷的新颖观点,颇感兴趣。作者认为,西方研究中国史的学者之所以擅长推陈出新,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他们虽然研究中国史,但其历史研究的观点和方法,则常常受到中国史以外领域的启发。二是他们在材料的开发上面,其实还常常受惠于中国学者和出版界,比如中国档案的开放和编辑出版的原始史料等等。换言之,全球化的高歌猛进,使得学术交流比以往更为便利,因而造成了国际中国史学界新潮迭出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叶明勋1941年出版的《舆论的形成》是目前所能见到的中国最早的以社会舆论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位论文,也是目前所知的我国最早出版的舆论学专著。这部专著的存在不仅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现代舆论学及其理论学术专著产生于1930-1940年代,而不是学术界所认为的1980年代;而且通过结合中国早期的其他舆论学研究成果对这部专著进行综合分析,我们可以得到有关我国早期舆论学研究史的较为清晰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大陆学者从六个方面研究了唯物史观在科技革命条件下的创新.一、历史主体理论:突破了历史主体的原有范围;历史主体的地位凸显;历史主体的结构改变;历史主体的创造性充分发挥.二、实践理论:提出了"知识实践"的概念;实践的方式和形式改变;实践的新领域得到开辟.三、生产力理论:提出了生产力的新定义;总结了生产力的新特点;生产力的结构改变.四、生产关系理论:新的社会阶层出现;提出了新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五、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指出了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提出了"互补"动力论.六、社会形态理论:提出新的社会形态划分标准和"技术社会形态"的概念.  相似文献   

18.
学界从社会科学视角关于艾滋病传播的研究,肇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末期。在十多年的研究过程中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尤其是社会学与民族学两大学科。回顾和总结这些研究成果,对以后艾滋病传播的深入研究具有积极意义。文章对学界的研究成果从艾滋病传播的社会学、民族学综论和艾滋病传播的民族学、社会学应用研究两个方面进行了回顾,并对以后艾滋病传播研究方向提出了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