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精神贫困既是物质贫困的直接后果和人文表现,又是物质贫困产生的深层根源和主要因素.所以,精神贫困是一种比物质贫困更隐蔽更可怕的社会现象.片面重视物质脱贫的思维和实践,难以造就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体精神和内在张力,必然影响脱贫成效的巩固与提高.只有高度关注精神脱贫,才能真正找到欠发达地区实现经济脱贫的根本出路和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2.
精神富裕的内涵与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富裕是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裕的统一,而精神富裕是指主体(个人、团体、阶级、社会等)在一定的社会物质生产方式基础之上,所呈现出的对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水平、意识观念、价值取向、理想情操和风俗习惯、思维与行为方式等的创造拥有程度,以及由此所获得的对精神需求的满足、享受状态。精神富裕具有受动性和相对独立性、隐蔽性和非量化性、历史性和多样化、动态性和稳定化、社会性和个体性、世界性和民族性等特征。在当前推动精神富裕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3.
脱贫攻坚精神是我们党和国家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涵濡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中国的脱贫实践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建设相互交织、相向而行,脱贫攻坚精神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在内涵层面叠合、在价值层面契合。因此,弘扬脱贫攻坚精神可以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有益于推动中华民族成为认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强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中华民族共有共享的精神家园,助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新进程,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内化为自觉理念和行动。目前,要深刻阐释脱贫攻坚精神,深化脱贫攻坚精神教育,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极践行脱贫攻坚精神,为在新征程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丰富的实践养料和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4.
以弘扬人的主体性为基本特征的近代启蒙思想构成对传统的基督教的人学观念的重大挑战。基督教神学家企图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回应 :1 .扩大主体意识的范围 ;2 .重新解释主体意识的结构 ;3.视主体的发展为一个辩证的过程 ;4 .强调信仰在主体实践中的作用。大多数当代基督教的神学家不否认人的主体的自主性 ,但批判近代哲学家的主体性观念过于狭隘 ,强调人的自主性需要有一个更深刻的基础 ,而这基础就是上帝。  相似文献   

5.
法治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治社会需要法治人格.自尊与尊他相统一的道德观念,法至上与人至尊相统一的精神理念,强烈的权利意识和深刻的权利本位观念,自觉的法治代价意识和高尚的奉献精神,是法治人格的构成要素;在法治人格的培养方面,实行良法之治是法治人格培养的法律启动,塑造守法精神是法治人格培养的基础工作,唤起权利意识是法治人格培养的核心工程,培养法治主体观念是法治人格培养的主体要件.  相似文献   

6.
学报编辑主体现代意识生成机制的区域性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报编辑主体的现代意识是指符合现时代编辑出版和社会发展要求的理念或意识,它是与时俱进的编辑理念,求真务实的品牌意识以及无私奉献的创新精神的统一。其构成要件为:开放意识、信息意识、前瞻意识、策划意识、品牌意识、质量意识、效益意识、创新意识等等。西部欠发达地区学报编辑主体现代意识的生成,是内外交互作用的结果。一是由于改革开放大气候的影响;二是由于该区经济的发展及来自东部地区的现代观念的浸染;三是由于国家政策的导向作用;四是由于编辑主体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7.
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的发展 ,大体上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康德的二元论批判哲学 ;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的思辩统一哲学 ;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哲学人类学。德国古典哲学的主体概念基本内涵 ,呈现五种形式 :康德的主体是“纯统觉” ,它是产生我思的“自我意识” ,它是先验的 ,但却是一切经验意识的前提和条件 ,这个自我意识和对象意识不可分 ;费希特力图证明康德的“先验自我”是独立的精神实体 ;谢林使“自我意识”变为主客体同一的绝对精神实体 ,即绝对精神 ;黑格尔使这个绝对精神具有了内在的矛盾性和过程性 ;费尔巴哈把自我意识理解为感性的、具有类本质的普遍性的人  相似文献   

8.
现代性是认识与解释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基础概念,但是,就这一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言,却仍然存在着一定的模糊性与矛盾性,以启蒙运动为逻辑原点,通过对波德莱尔、西美尔、马克思、韦伯的现代性思想的梳理,试图尝试性的揭示现代性的内在逻辑及其基本精神,从而给予现代性这一概念,一种可能性的澄明,就现代性的基本精神而言,主要体现为四个方面:理性精神、科学精神、主体精神、自由精神.  相似文献   

9.
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满足社会发展的不同需要 ,是构成社会生产的三个基本部分。这三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内容、呈现出不同的关系。早期阶段 ,物质生产占据绝对主导地位 ,制约着精神生产和人口生产的发展 ,所以物质生产为兴国之本。随着社会的发展 ,特别在当代 ,人口生产重点转向教育和人才培养 ,物质生产向高科技化、智能化发展 ,三种生产趋于一体 ,精神生产 (科学文化建设等 )和人口生产 (成才教育等 )地位突出 ,成为推出物质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基础和动力 ,所以 ,依托科教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就成为兴国之本。  相似文献   

10.
哲学是文化的灵魂。哲学不创新、不发展,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就只能是没有灵魂的创新和发展。建设先进文化,必须创新哲学理论和哲学观念。文化就是符号化、心灵化,也是符号的现实化。心、文化符号,这都是存在,都是物质。物质至少是两样性的,一样是自然物质,一样是人文物质或精神物质。物质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无形的物质既是文化符号,又是精神的意识的。由此,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鸿沟被填平了,神也成为精神的物质被解放了,这是对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