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1 毫秒
1.
左丘明与《左传》《国语》关系考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左传》作者是否为左丘明至今仍有争议 ,争议的主要原因是左丘明生活年代与孔子同时而《左传》却成书在公元前 4 0 3年之后。本文借助一些史料推理分析 ,认为左丘明当是《左传》的始撰写者 ,撰写内容传授给弟子 ,其弟子据自己亲眼所见对预言及某些内容按照左丘明的思维轨迹进行了调整增删 ,最后的定稿人至少活到了公元前 4 0 3年。关于左丘明与《国语》的关系 ,本文通过对写作过程的逻辑推理 ,认为编撰《国语》是撰写《左传》的必经步骤 ,但是左丘明编撰之《国语》今已不传了。  相似文献   

2.
宋刻宋元递修本《补音》、《国语》都有阙笔为讳的现象。寻检之下发现,《补音》阙笔为讳而《国语》本文不阙笔者10条,《国语》本文阙笔为讳而《补音》不阙笔者14条,总共涉及“胤”、“敬”、“儆”等15个字。这15个字在宋刻宋元递修本《国语》和其他《国语》各本的阙笔情况表明:递修本、金李本等公序本《国语》和黄刊明道本《国语》较多地保留宋讳,张一鲲本以后除了少数的几个字如“桓”字等尚保留阙笔为讳的习惯外,其他的就完全改回本字。  相似文献   

3.
刘知几史学思想和理论主要反映于《史通》中。《史通》包括众多关于《国语》的论述。刘知几对《国语》的接受和研究构成了《国语》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刘知几对《国语》的作者、《国语》和《左传》的关系、《国语》对《史记》的影响、《国语》作为国别体的典范之作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翔实明晰的阐述。刘知几认为《国语》作者是左丘明,产生于左氏解经的需要。他已开始将《国语》从汉儒经学传播体系中摆脱出来。  相似文献   

4.
本文将现代汉语词汇学中的造词理论应用到《国语》词汇研究当中,区分了《国语》造词法和构词法,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共得到音义任意结合法、引申法、音变法、摹声法、简缩法、说明法、比拟法、双音法共8种造词法,并描写了它们在《国语》中的表现形式以及一些次类型。最后,又从汉语词汇史的角度,对其单音词和复音词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结合《国语》专书自身的特点,指出了专书造词分析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语》自成书以来研究者众多,特别是对其体例、史料来源、编撰意图,与《左传》关系等问题各家纷纷著书立说。本文对近三十年来《国语》研究概况做了系统的搜集和整理,力图对《国语》研究现状有清楚认识。  相似文献   

6.
辽、金史《国语解》是其编撰者所独创的史著编撰形式,体现了《辽史》、《金史》的民族史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其作者把握历史特点的史识。本文分析了《国语解》的史学价值,指出了其在中国史学编撰史中的学术地位。  相似文献   

7.
《非〈国语〉》是柳宗元的重要著作之一.作此书是因为《国语》在中唐时期颇受知识分子重视,柳宗元希望借助对此书的评论匡扶儒家之道.在《非〈国语〉》中,柳宗元阐发了其对人的重视,继承发扬了春秋公羊家重视权变的思想,批评并力图解释《国语》中的鬼神怪异之说.这部极具批判色彩的书开创了经典解释的新范式,对后世儒学的发展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8.
《韵补》引用《国语》共10处10例,这些用例和今传《国语》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了宋以前《国语》版本的一些文字异同。  相似文献   

9.
《国语》虽以记言为主,其记事特征同样显而易见。从叙事结构看,《国语》具有"双线并行的时空结构"、"详略失衡的元素构成"、"一以贯之的因果照应"三大特色,它们各有侧重又互相联系,使《国语》结构呈现出了纵横交错的网状结构特色,同时也彰显了《国语》的性质:它是一部以史料为素材、以历史演进为线索、以教育警戒为目的,同时又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史料文集。  相似文献   

10.
文章讨论了《国语》中的一些词句的训释问题,对韦注及清人训解中的一些错误进行了辨正。如“贪冒”条,认为“冒”的“贪”义来源于“墨”。“不承获甸”条,论证了它并非是“不获承甸”的误倒。“倍之为八寸分寸之一百四”条,揭示了分母有省略,并非脱字。“每怀靡及”条,指出释“每怀”为怀和、怀私、虽和,都是赋诗断章之解,而非正解。而“每每怀其无及于事之惧”才是此条之确诂。“使吕宣子佐下军”条,分析了王引之乱改古书致误的原因等等。共14条。  相似文献   

11.
历来柳学研究中,很少有人注意到柳文与《国语》的关系,其实柳文在思想艺术上深受《国语》的影响。柳宗元的说理文就事论理,逻辑严密,充满了辩证思维,还有一些富有奇趣的辩难,这些成就在一定程度上都借鉴和发展了《国语》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12.
《国语》与《左传》之关系,前人之说纷纭。就先秦史官文化的发展趋势而论,《国语》是先秦鉴古思潮的产物,其编纂目的是搜缀既往,鉴于当时,或戒于将来。《左传》是依经作传的解经之作,产生于历史反思的学术潮流,担负着探索历史运演总规律的文化使命。二书编纂目的不同,其编排体例、文字风格及思想水平自亦不同。  相似文献   

13.
为进一步理解《诗经》在春秋乃至西周时期的流传及其作用,运用史料分析和文本语境透视的方法,考察了《国语》用诗所涉及的赋诗、歌诗和引诗三种形态。与同时期的《左传》用诗相比,《国语》用诗有自身特色:对赋诗的过程描写往往更加具体,引诗多取材于雅颂,并更多地运用于谏言政治。  相似文献   

14.
单音节词复音化是汉语词汇发展的重要规律之一。在《国语》韦昭注中大量存在着以复音词解释《国语》原文单音词的现象。经过统计,韦昭注中的联合式复音词1272个,占韦昭注复音词总数的47.09%。通过从词义、词性、语序等方面细致研究这些复音词,并将之与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时期乃至现代汉语联合式复音词进行比较,得出先秦时期语义的严格限制在三国时期已被打破,语义的外延在扩展等结论。  相似文献   

15.
《国语》一书存在着一种神民并举的现象,即凡出现神处,往往会有民与之合称,我们可将其称之为一种独特的神民叙述。这种神民叙述无疑透彻着春秋时期的宗教信仰,而隐身于《国语》书后的君主形象,又赋予了这种神民叙述一种独特的政治语境。当然,神民叙述本身存在的保民逻辑也使其成为先秦时期治世的一种政治哲学。由此,在这种政治哲学视阈观照下,春秋时期的宗教信仰呈现出一种与以往不同的镜像。  相似文献   

16.
“周公制礼”反映了先秦礼治思想的成熟。出现了周初的盛世后,“礼”在人们心目中地位更重要了。礼崩乐坏的社会变革时期,传统礼制不断受到冲击,正常的统治秩序被打破。一些恪守礼制的卿大夫们提出了“何以为治”的问题,并对礼治进行深刻的反思。《国语》记载了他们治国以礼的言论。他们主张对传统礼制进行切实的扬弃,合则留,不合则去。同时在评判事件和人物言行时,也不是简单地以“礼”或“非礼”为尺度,而能以变通的态度对待传统礼制,超越传统礼治思想的束缚。  相似文献   

17.
台湾国语和大陆普通话虽同属于现代汉语,但由于两岸多年的隔离,两岸的汉语已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差异,语法差异是其中一个方面。以台湾当代小说为语料,从词法和句法两方面分析两岸汉语的语法差异,可以看出导致这种语法差异有三方面原因,即国语的分化、闽南话的影响、外来语的影响。但近年来两岸语言呈现出了融合的态势。  相似文献   

18.
《国语》作为以记言为主的史书,其内容包含有大量对人物忠贞奸佞,美善丑恶的评价。《国语》对人物评价标准是较为严格的,其涵盖范围也十分广泛。包括明礼、遵礼、重信、恤民、俭、敬、让、咨等等。《国语》评价人物标准的主体是礼,礼是忠、信、仁、义、俭、敬、让、咨等标准的统帅,而忠信等则是礼的载体,礼的组成部分。《国语》本身就是用以礼治国、以礼修身的礼学思想贯穿全书的。  相似文献   

19.
方国瑜是云南地方志研究与整理的一代宗师,他对云南方志目录的研究是建立在一个广博与坚实的基础之上的。他创立方志目录编纂体例,发掘亡佚方志目录,扩大著录范围,不仅为云南方志目录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为后人的地方志研究提供了门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