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解构主义误读理论颠覆了“正读/误读”的二元对立,认为阅读不存在客观的标准.这种思想引发了赫施代表的传统阐释学从作者意图角度所作的抨击,也触动了艾柯作为符号学家从文本意图角度所进行的矫正努力,然而解构主义误读理论取消作者、文本、读者这些标准的权威性,并不意味着误读实践是随心所欲的,它只是反对把某一种标准当作唯一的中心,主张通过对文本语言修辞的研究来挖掘文本无限可能的意义形式.  相似文献   

2.
艺格敷词原是古希腊的修辞术语,指一种生动地描述事物的修辞手法,到20世纪中叶,缩小为指对特定艺术作品进行描写的文学类型;20世纪90年代后,其指向文学文本中语言与图像的跨媒介叙事,指语言与图像两种不同媒介在文本中的转换。米歇尔认为,这一转换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艺格敷词的冷漠、希望和恐惧。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叙事具有虚构性,其本质上是用虚构克服诗画的“他性”,借此变莱辛划定的诗画相异为语图互通。艺格敷词的跨媒介叙事涉及图像、作者和读者的三角关系,并由此形成了跨媒介叙事的机制:从图像到语言的虚化机制和从语言到图像的具化机制。前者以作者为中心将图像叙事转换为语言叙事,后者以读者为中心将语言叙事还原为图像叙事,二者构成艺格敷词跨媒介叙事机制的闭环。  相似文献   

3.
美国当代学者E.D.赫希和斯坦利·费什从各不相同的角度出发,试图重新划定文本阐释的边界,规约其有效性,以纠英美 新批评文本中心主义的理论偏颇。赫希从作者入手,坚持作者意图是文本意义的唯一来源,将阅读看作对作者本旨的还原;费 什从读者切入,聚焦读者的阅读经验,以“阐释共同体”等概念赋予阐释活动以新意,进一步开辟了阐释学的读者维度。二人的 理论思想集中体现在《为作者辩护》和《什么使阐释可被接受?》两篇文章中,他们对阐释边界和有效性的探讨,拓展了文本阐释 的多种可能,有助于遏制当下阐释空间过度膨胀的趋势。但二人的论说都是在文学内部进行,且只强调文本意义的单一来源, 没有充分地将文学活动看成各因素相互联动的过程,其理论未免走向片面化。  相似文献   

4.
“陌生化”,意指采用一定的技巧在语言、词语等文学形式上,在读者与作者、读者与文本之间产生一种陌生感和距离感以此来增加文本的理论高度。陌生化策略从古典理论到当今学术流派,从形式到内容,形成了一个纵横交差的陌生化网。造成了读者与文本、社会学与社会现实断裂等经验性问题。我们试图对社会学理论及其文本“陌生化”策略的运用及现象作批判性分析,提出“世俗化”、“祛陌生化”来消除陌生化现象。  相似文献   

5.
诗歌形式在诗歌构成中的重要地位使得诗歌翻译不同于普通语言翻译。诗歌翻译应神形兼备,给予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相类似的阅读刺激,从而使读者的阅读反应基本保持一致,实现“语用对等”.  相似文献   

6.
“复量”一词是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里提出的概念。“复量”概念先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并与后者异曲同工。诗歌语言的“复量”观蕴含着三个重要论点:唯有诗歌语言具有编码的不确定性 文学文本的双重性质:书写文本和阅读文本 文学文本是一张连接网络。书写量值可以从三个子量值层面给予考察:语音子量值、义素子量值和意群子量值。阅读量值可以从两个子量值角度分析:作为模糊回忆和作为引语的陌生文本。从类型学角度可以确立复量符号学的地位,并将其公理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从斯蒂芬·米切尔(Stephen Mitchell)《道德经》英译本的176篇网上读者评论入手,分析了米氏译文读者的主要阅读需求、读者类型及其对译文的接受情况。并且通过对12年间(1997—2008)读者评论的统计分析,揭示了米氏译文整体上在读者中有较好接受的事实和目前广大普通读者对译文的阅读爱好偏向。同时,作者特别点出了读者评论中所展示出的一种趋向:读者的转型,即从普通的注重实用的读者向追求文本本意的读者转变,这一方面说明了不同文化间交流的过程性,另一方面也说明了米切尔译本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理论结合实践的编写方法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如何运用逻辑推理的阅读技巧,去领悟文本(text)的暗含意义和作者的真实意图,使读者获取更多的语言信息,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中心大意。从而更好地完成文本、作者和读者的交际过程,达到阅读理解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一门语言的阅读理解都是文本读者从文章中提取意义、进行有效层面分析的过程,它包括将书写符号译码为声音,使读者具有相应的心理词典、从语域维度和语义记忆中体验书写词的意义以及将这些词的意义进行认知、整合、顺应与图式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读者运用自己现有的语言符号,根据任务和作者进行语际语境交流的互动过程,把握语言的深层意义和表层意义,从而实现"任务型的阅读",优化阅读理解技能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序跋作为《红楼梦》流传的重要“副文本”,促使序跋者承担起文本生产与读者身份的双重角色时形成了一种熟知《红楼梦》创作原委的阅读特权,并予以多角度的文本意义建构,进而对版本、流传及创作倾向进行主动式阅读推介。同时,序跋者试图从自身的经历与处境品悟《红楼梦》文本,以便从中获取一种“主体间性”式精神体验与心境解脱。序跋者突显《红楼梦》意义建构的普遍性诉求,乃至尝试代入文本而凸显品评主体精神活动的能动性行为,构成了清代中后期《红楼梦》阅读史迹的一种独特演进路径。因此,基于阅读史视域探讨《红楼梦》的接受,有助于深化其流布的诸多细节,进而在不同读者群体的阅读选择中挖掘不同读者群体的心理认知,合理定位其“文学感受力”与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