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在新的国际环境,我国国内的金融环境将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干扰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的不定因素将增多,造成中央银行控制相关经济变量的力度减弱,有效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将失灵,进而导致中央银行无法及时、有效地实施货币政策.因此,有必要对新环境下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特别是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效力影响.  相似文献   

2.
我国货币政策的目标是稳定货币币值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有效性。近年来我国货币政策与金融调控是积极有效的 ,但目前货币政策时滞延长 ,传导机制并不顺畅 ,效力受阻。尤其是在通货紧缩的形势下 ,必须进一步发挥货币政策的作用 ,提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效性 ,促进国民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3.
在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货币政策消息和惊喜冲击,讨论两类货币政策冲击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产生的影响及其传导机制。研究表明:(1)相对惊喜冲击,货币政策消息冲击对中国宏观经济波动产生了相对较大的影响;(2)在通胀调控方面,货币政策消息对于稳定中国通胀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3)金融加速器具有扩大货币政策消息冲击效应的作用。因此,基于稳定宏观经济考虑,央行应加强与公众沟通,提高货币政策决策透明度与科学化,稳定和引导公众预期;同时,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确定货币政策规则并依据规则行事,提高货币政策公信力。进一步加快金融市场改革和发展,从而提高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有效性。  相似文献   

4.
民事既判力效力包括本案效力和扩张性效力.本案效力具有终结诉讼的重要功能,其通过及时终结诉讼程序,维护司法裁判稳定的方式增强司法公信力.扩张性效力的突出功能在于协调诉讼机制内外关系,避免矛盾裁判和矛盾纠纷处理结果的产生,进而提升司法机制的公信力.民事既判力效力程序保障机制对于司法公信力亦有影响.充分的既判力生成程序和健全的既判力援引程序有利于司法公信力的提升,而既判力的击破程序与司法公信力则存在辩证关系,需要将该程序的启动控制在适度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近两年来,我国银行的流动性过剩问题日益凸显,并极大地影响了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本文首先描述了我国流动性问题的现状,并分析了中央银行针对流动性过剩采取的各种调控政策及其实施的效果.然后分析了央行货币政策无效的原因,即三元悖论.最后根据三元悖论的原理提出缓解流动性过剩,提高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本文介绍了近年来货币政策研究领域比较热门的货币政策透明度问题,并针对透明度理论提出了新的理解,即货币政策透明度研究的核心问题就是分别研究央行与公众在具有可为自己获利的私人信息时的反应。根据这一理解,本文对我国中央银行的信息驾驭能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控能力以及公众预期引导能力进行了考察,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是在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中央银行运用政策工具直接予以调控以影响最终目标实现程度的中介变量。它是央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运行产生预期影响的衔接点和传送点。我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一段曲折的过程。1986—1993年,现金计划和贷款规模一度成为我国的中介目标。1994年中央银行开始对外公布货币供应量指标,并于1996年正式将M1定为中介目标。随着1998年我国取消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重大转变,货币供应量一直充当我国惟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然而,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我国宏…  相似文献   

8.
在建设现代中央银行制度背景下,提高货币政策透明度,有效管理和引导预期尤为关键,这使得探索中央银行信息披露的经济后果同样成为辨析货币政策调控机制的重要研究方向。基于2008—2020年中国48家商业银行季度数据,运用文本分析法构建了中央银行信息披露指数,并实证分析了中央银行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央银行信息披露越充分,商业银行信贷供给越大;特别地,正向信号越明显,中央银行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正向影响也越大;机制检验结果显示,中央银行信息披露通过影响商业银行的避险动机,调节商业银行的信贷供给。异质性分析表明,在资本充足率较低、规模较小、流动性较弱的商业银行中,中央银行信息披露对商业银行信贷供给的影响更大。因此,中央银行在不断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的同时,也要打好信息披露与货币政策的“组合拳”,以达到最优的政策调控效果。  相似文献   

9.
当前,以金融创新为标志的金融革命已进入全方位、大规模、全球化阶段,对金融与经济产生着越来越深远的影响,也给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因此,必须深入研究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金融创新环境及其联结纽带,探讨金融创新对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理。中央银行为策应金融创新应采取恰当的引导、监管与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10.
我国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研究--与美国中央银行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央银行的独立性问题就是中央银行与政府的关系问题 ,一个相对独立性较强的中央银行 ,有利于保持货币币值的稳定 ,从而为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提供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本篇文章以美联储为例 ,从中央银行的隶属关系、最高决策机构、央行领导的任命任期、央行与财政部的关系以及分支机构的设置等 5个方面与我国的中央银行的独立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得出我国中央银行独立性欠缺的结论 ,并相应提出了我国中央银行加强独立性方面的一些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文章结合中国企业产权性质,以中国2006-2012年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季度数据为研究样本实证检验了货币政策对债务融资(银行借款、商业信用)的影响及债务融资与投资效率的相互关系.研究发现:货币政策紧缩期企业债务融资下降而投资效率提高,其中非国有企业银行借款比国有企业下降得更多,商业信用融资较国企少,而投资效率提升得更快.文章进一步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借款的时滞效果以及制度环境与银行借款、产权性质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2.
为检验中国中央银行是否已将金融市场状况纳入货币政策的框架,采用HTVPVAR模型的脉冲响应构建中国金融市场状况指数,检验结果显示:以金融市场状况指数为转换变量的STR模型形式的利率规则能较好地拟合实际数据,政策利率对通货膨胀缺口的变动存在非线性调整,且金融市场的景气(不景气)将增强(减弱)货币政策对通货膨胀缺口的反应程度。  相似文献   

13.
货币政策规则的理论发展与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货币政策规则(尤其是"泰勒规则")自被提出以来,就深受关注,并在与"相机抉择"的政策决策原则的交锋中不断得到发展。现在的货币政策规则不再局限于货币当局设定固定的货币工具变量的狭隘涵义,而是指货币政策行为的一种指令性的向导,具体包括工具规则与目标规则。经济学家相信,与相机决策相比,规则性的政策能有效减少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性。但是,现阶段在中国建立货币政策规则,尤其是实行通货膨胀目标规则的货币政策的条件并不成熟,而加快金融、财政和计划体制的改革,提高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增强政策的透明度,努力提高央行货币政策的一致性的信誉,则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4.
存款保险制度不仅会产生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等微观经济问题,而且会对央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宏观经济问题产生影响。本文以家庭、企业和银行三大微观经济主体建立四市场(存款市场、贷款市场、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国债市场)的理论均衡模型,分析了在存款保险制度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在存款保险制度框架下国有银行对货币政策冲击的敏感性明显要低于非国有银行,国有银行将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增加了央行货币政策预期目标实现的难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现行的以货币供应量为中介目标的货币政策框架在可控性、可测性和相关性等方面均出现了明显的问题,理论界有人撰文提倡我国应实行西方一些国家目前操作得较好的通货膨胀目标法的货币政策框架。而目前我国央行的信誉度和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均不高,货币政策存在多目标约束问题,货币市场和间接宏观调控体系不发达,以及在通货膨胀预测方面存在技术难题等,使得通货膨胀目标法在我国目前不具备实施的可行性,但可以将通货膨胀率作为测控目标。  相似文献   

16.
运行在区块链上的加密数字货币因技术特性而与社会经济产生了多样性的互动,作为交易对象和支付手段的价值受到技术的影响,其技术安全性与系统稳定性问题有待监管的介入与规则的保障。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目的并非对技术和经济职能维护,保障其作为货币的区块链共识结果,而是应当以监管评估其作为公共产品的社会共识,并经过一致性同意,且必须作为宏观政策工具的一环,服务于货币对经济实体行为的刺激与法定义务的分配,央行对待加密数字货币的态度也取决于央行调控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基于技术、经济和政治职能的认知,各国对待加密数字货币采取了不同的监管模式,但也反映出部分相同的监管趋势。加密数字货币的监管,通过双联模式的技术应用,行政权力行使中的价值强化,合作模式中的行政责任承担走向合作治理的路径,进而践行对象包容、手段多元、主体和责任排他性设计的监管制度逻辑。  相似文献   

17.
以中国A股上市银行为样本,探索银行公司治理对金融系统稳定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银行董事会治理机制,特别是独立董事与执行董事的占比对金融系统稳定性具有较大影响;同时,通过提升高管薪酬激励及分散所有权集中度也有助于提升金融系统稳定性,但董事会治理机制比所有权集中度及薪酬激励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更大。  相似文献   

18.
通货膨胀目标制作为一个新的货币政策框架在全世界日趋流行,但现阶段我国实施条件尚未成熟。为了创造条件,积极准备在我国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应从实行货币政策的单一目标、深化汇率体制改革、增强中央银行的独立性、大力发展金融市场以及提高通货膨胀统计效率等方面入手,不断完善货币政策框架。  相似文献   

19.
我国宏观审慎管理与货币政策的双支柱体系能否有效实现价格、金融、经济的多重稳定有待检验。实证研究发现:(1)宏观审慎政策可以有效应对信用风险冲击,减缓波动,使经济、金融保持稳定;(2)宏观审慎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在应对不同外部冲击时的效果不同,面临技术性冲击时放松宏观审慎政策能更好地调节经济;(3)宏观审慎政策对经济波动、金融波动的影响存在U形效应。因此,考虑宏观审慎政策、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更为灵活地调控宏观审慎政策幅度将有助于减少我国经济、金融波动,顺利度过经济结构转型期。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金融杠杆、利率市场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文章在新凯恩斯主义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中引入金融加速器机制,通过引入工资加成冲击、通胀冲击、货币政策冲击、投资冲击、政府购买冲击、偏好冲击、金融扩散冲击和生产率冲击,利用2001第一季度至2013年第四季度经济数据,采用贝叶斯推断方法估计DSGE模型,比较了金融加速器存在与否、不同杠杆率和利率市场化三种情况下对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金融加速器机制下,各种冲击放大了对经济波动的影响,金融扩散冲击解释了内生变量扰动的绝大部分信息;与杠杆率为1.5和2.5时相比,当杠杆率为2时,外生冲击对经济的影响最大;利率市场化以货币政策冲击和金融扩散冲击间接影响经济,对货币政策冲击而言,内生变量均遵循类似驼峰状的轨迹,其中以劳动供给和投资影响最大,金融扩散冲击对产出、消费、投资和劳动供给影响较大.因此,给出去杠杆化要有一定的缓冲期、不断深化和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继续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等四个政策建议,以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