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4 毫秒
1.
晚节宜慎     
周作人与杨荫榆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都曾是北京知识界的显赫人物。周作人在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时,得其兄鲁迅推荐,任北大东方语文系主任兼教授,后因善书“闲适幽默”的小品文而名声大噪。杨荫榆1942年夏继许寿裳任北京女师大校长。1925年5月9日,她开除了学生自治会的六名职员,学生教师多不服,教育部长章士钊则支持杨的行为,并于8月1日派宪兵解散女师大,五天后下令停办该校。之后的日月,章去职,女师大复校,杨荫榆也离京。因鲁迅文章  相似文献   

2.
1922年学制改革,引起了部分专科学校的"升格"运动。国立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也升格为大学。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发生了"驱除校长"的风潮。最终吴宗栻辞去校长职务,由章士钊出任国立北京农业大学的校长。学潮的发生与学制改革、五四后学风的影响以及学生自治制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鲁注拾稗     
《为北京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文》(二)的写作时间鲁迅为女师大学生拟呈教育部请撤换校长杨荫榆文二件,现据手迹编入新版《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呈文》(一)的写作时间,已经钱超尘同志考定为一九二五年五月十一日(见《文学评论丛刊》一九七八年第一辑《〈驱杨运动特刊〉上发表的鲁迅代拟的“呈文”》一文);呈文(二)的具体写作时间未详。吴奔星先生在所撰《鲁迅和“女师大风潮”》一文中说:“鲁迅以实际行动支援了女师大学生的斗争,他从五月十二日起,十天之内,两次替女师大学生代拟给教育部的呈文,”把呈文(二)写作时间的下限定  相似文献   

4.
五四运动作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爱国救亡运动,最初以学潮的形式出现,继之以工人市商的支持,从而取得了巨大成功。传统认为五四运动爆发的主要根源在于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和军阀政府的黑暗统治,但忽略了作为当时名义上共和政体的民意机构——国会的调节功能。作为立法和民意机构的国会的无所作为,正是汹涌的民意通过学潮这种非正常的途径得以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
一九一九年的五月,甘肃省循化县的一位名叫邓春兰的女师学生写信给北大校长蔡元培,要求北大增设女生席位。一九二○年春天,北大正式批准了她的要求。邓春兰便成了中国的第一个女大学生。从此,中国的高等教育史开始了新的一页。女子上大学,虽然现在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它却凝聚着多少代女性的希望与追求。  相似文献   

6.
1946年6月国共内战全面爆发后,国统区大中学生再次逃亡至北平、南京等大城市,形成了著名的东北流亡学生、豫鲁流亡学生群体。考察流亡学生产生的大致脉络、国民政府对流亡学生的安置措施及其成效等问题,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我们从侧面了解战后国民政府试图争取人心归附的动机,展现流亡学生因"政治"纷争导致四处逃亡的命运。  相似文献   

7.
辛亥革命虽然未能彻底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但先驱者中不乏执着追求理想的坚定革命者。柳亚子在20世纪初鼓吹民权主义、民族主义,以文字播动革命风潮,更全面地把握和体现了民主主义的理想和精神,对辛亥革命的爆发起了舆论准备作用;而且在民国初建的那一刻,就敏锐地觉察到这场风暴的不彻底性,首倡"第二次革命";孙中山逝世后,又在与西山会议派斗争中,对概括和阐扬新三民主义的三大政策做出突出贡献,并坚持数十年。柳亚子是辛亥革命理想的坚定守望者。  相似文献   

8.
吴稚晖作为第一任里昂中法大学的校长,在大学的创办、招生、管理等各个环节都付出了极大心血。但是,由于受到学潮、经济以及外方制约等因素的影响,教育事业一再受挫。吴稚晖虽然承认他办学失败,但他对学校和学生却未失去信心。  相似文献   

9.
去年冬天,少数高等学校发生的学潮,集中暴露了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对高等学校侵袭的严重性,同时也反映了某些高等学校学生工作存在着严重问题。现在学潮虽然平息,但一部分学生的思想问题并未根本解决,不安定的因素依然存在。如何针对实际做好高等学校的学生工作,许多教育工作者通过反思,总结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不少有益的意见和设想。但是,我们感到他们的注意力大都集中在如何加强和改善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面,而对高等学校学生工  相似文献   

10.
驱逐反动校长俞文鼎是西南交通大学早期进步学生运动中的一个重大事件,曾轰动京城,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影响,并受到了中共中央委员蔡和森的高度评价,但在《西南交通大学(唐山交通大学)校史》和《西南交通大学(唐山交通大学)校史大事记》中记载简略。根据当时《晨报》对此事件的20余篇相关报道可知,此次历时两月的"驱俞运动"发生于上世纪20年代大学学潮层出不穷,驱逐校长或老师的事件屡见不鲜的历史背景下,源于支援开滦煤矿工人的罢工运动,最终以校长被撤告终。其胜利与交通总长高恩洪的倒台虽有直接关联,但舆论界对这一运动真相的宣传,广大群众对这一事件的关注,各大学、知名人士对学生运动的支持,以及唐山大学学生们团结一致、坚持不懈的努力才是斗争取得胜利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从情境出发,注重校长个体的隐性知识的作用,立足于真实情境让校长去学习,去主动获知,这正是情境式中小学校长培训模式的核心所在。依据“真实性”创设情境,就是为了能将学习的内容更好地镶嵌到情境中去而设计的策略,然而,基于真实情境学习是有限的,需要将情境进行再现和扩充。因此,依据内容镶嵌到情境中的方式,情境式小学校长培训模式把情境创设的基本类型分为“真实的情境”、“再现的情境”、“扩充的情境”。  相似文献   

12.
"人权运动"时期,胡适制定约法的主张与汪精卫关于建设民主政治的口号不谋而合。1930年的中国国民党中央党部扩大会议,让胡适看到了在中国实践"宪政"的希望。为促进中国民主主义的实现,他参与南北之间的政治博弈。胡适的目的是站在党外的政治立场上,促成"一个政府"的实现,不希望中国重新陷入军阀混战的局面 积极促成约法起草,给蒋介石集团造成舆论压力,尽快实现民主政治。虽然最终没有取得积极成果,但胡适借助国民党内部的分裂机会,进一步宣扬了自己的自由主义和改良主义主张。  相似文献   

13.
彝族“哭嫁”是抢婚遗留下来的婚姻习俗,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男权为中心的妇女的血泪史。但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哭嫁”早已褪却了最初对不合理婚姻控诉的悲叹意义,而是作为一种婚礼仪式表现出新娘在人生转折时期的复杂心理状态。而现代的“哭嫁”已获得了艺术的升华,成为一种表达情意的抒情媒介。  相似文献   

14.
元春判词中的"榴花"一句与废太子胤礽的《榴花》诗中一句极度吻合。"虎兔相逢大梦归"中之"虎"与"兔"实为元春与秦可卿之代指。即使在胤礽与秦可卿之关系尚待可考的视域下,能够肯定的是元春之死与胤礽有着莫大关联。而将被前人忽视的"香橼"一词置于医药学之视角下考察会发现,元春的真正死因乃是因为痰疾暴毙。  相似文献   

15.
作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是世界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第一部完备的理论和实践纲领。其中,"未来社会是一个联合体"的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一个及其重要的设想,这一设想的内涵在《共产党宣言》发表后160多年的理论研究中虽有一些变化和发展,但"联合体"这一提法始终没有改变。因此,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的历史语境中,重新审视"未来社会是一个联合体"的思想具有重要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杨朴的《美人幻梦的置换变形——〈荷塘月色〉的精神分析》一文发表后,引来了众多的商榷之词。争论焦点主要围绕运用精神分析法来对(荷塘月色)进行阐释是否得当而展开。本文从创作目的、象征意义、形式开掘、主题意义、审美意境等五个方面对这场争鸣加以梳理,旨在还读者一个清晰的印象。  相似文献   

17.
盖尔·戈德温的短篇小说《一个悲伤的女人》的女主人公因不满于自己贤妻良母的角色,试图逃避丈夫和孩子。然而,由于习惯于这一特定的性别角色,她发现自己已无法胜任其他的角色。她陷入忧郁,最终自杀身亡。然而造成女主人公悲剧的主要原因是父权制度社会。  相似文献   

18.
胡怀琛的《小诗研究》是第一本系统研究小诗的专著。胡怀琛强调小诗的"中国"血统,不认同"小诗来源于日本短歌和印度泰戈尔"之说,由此淡化小诗的"新诗"身份。胡怀琛在理论探讨中未把小诗提升为一种独立的诗体,而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即如何看待中国新诗的固有文化传统。胡怀琛的小诗研究力主"调和"新旧文学观,理论立场模糊,故容易被人忽略。  相似文献   

19.
印度女作家阿兰达蒂·罗伊的写作聚焦于"权力"二字,但权势重压之处也必有反对强权的力量萌发。这种力量在《微物之神》中表现为:即便是"微物"也有其"神"性。展现了底层民众,尤其是贱民,依靠自身的努力和人格魅力发展自己,展示力量。强调了印度底层民众寻求发展、自由和平等地位的主动性和必然性,反映了作者对整个印度社会发展的期待。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的主题,有讽喻说、婉讽说、爱情说、隐事说、感伤说、多重主题说和无主题说等。白居易在自编诗集中将其归入"感伤"类,这是探讨《长恨歌》主题的本源,研究者在探讨《长恨歌》主题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作者写作《长恨歌》的本意。本文在《长恨歌》主题研究回顾的基础上,立足于中唐杨妃故事的传播与接受状况,从《长恨歌》和《李夫人》之对读中去理解"恨"之释义,以及从白居易的人生经历等方面去解读《长恨歌》的感伤主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